解读埋藏在《百年孤独》复杂奇谲之下的痛与真
谈及加西亚·马尔克斯,几乎无人不知他的《百年孤独》,这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曾在1982年一举为他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时至今日,《百年孤独》依旧是成千上万文学青年的必读经典,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不理解这本书。好在文学评论家杨照在《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百年孤独》的新视角。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修订版)》在最早写《百年孤独》的时候,马尔克斯是有一份小说情节和相关人物的组织表的,但在小说的实际写作过程中,他刻意混淆了结构,依循了小说内部特殊的魔术时间,在整个时间线的设置上不断跳跃循环,让读者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杨照则给出了一种阅读方法——睡前阅读,读到困就睡。丢弃平时阅读小说的习惯,充分感受马尔克斯创造的那一份迷离恍惚的魔术时光氛围。
加西亚·马尔克斯正如杨照在书中所说:“巨大的叙事河流一路流下去,不会回头的,一直奔流人海。只有叙述终止了,我们才回头。你可以回过头重来一次,重来两次,重来多少次都可以。但是总要让那歌唱下去,不然就失去了这种作品形式的特殊意义了,沉浸在叙事之流里,答案都在你的脑中,脑中对前面的挂失留下什么印象,那就是什么了,因为这是一首叙事曲,是在时间流荡中不断变化的东西,而不是小说。”
作家、文学评论家杨照杨照还补充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史背景,还原了马尔克斯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受到启发的文学史路径。
比如,《百年孤独》所呈现出的复杂性跟马尔克斯所生活的那个神话与现实、生存与死亡几乎没有界限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西班牙作为占领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把天主教也带到了拉美,并与当地的巫祝信仰混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基础。不仅是马尔克斯,鲁尔福、富恩特斯等同时代的拉美写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塑造了一个随时可能会发生神话和奇迹的世界,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穿梭生死的经验。
此外,马尔克斯一二十年间穿梭于拉丁美洲城市与乡村之间,见证了拉美历史上的种种骚乱与变迁。这些独特的个人经历不断诱惑着马尔克斯的写作,甚至让原本决定读完法律再做打算的他,由于“波哥大事件”返回乡下,回到了鬼魅的记忆源头。
在《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中,杨照以历史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深入剖析《百年孤独》的创作背景,探寻魔幻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追寻马尔克斯的文学源头,解读埋藏在《百年孤独》复杂奇谲之下的痛与真。
全面评析海明威,揭开简单文字下的巴赫音乐秘密
除了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解读,杨照这次还推出了另一本名著解读的作品《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
海明威的文字简单洗练,是很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阅读过的作品,但是杨照在这本书中从英文原文出发,用英文原版和中文译文对照的方式,给海明威的作品赋予了新的解读视角。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杨照指出,海明威的文字有一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简单,以《永别了,武器》小说的开头为例,整段文字中海明威使用的单词和语法都非常简单,所有的句子都是用“and”、“the”、“that”来链接的,而且他还非常喜欢用“then”。他笔下的句子读起来就像是一个没有学过复杂语法的孩子在说话,但这种简单的文字并不普通,它传递给了人们过去没有触碰过的信息。
他给了文字一种独特的韵律,将我们熟悉的东西放进了这种由旋律组成的气氛里,结果就产生了无法用别种方式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一直以来,到底应该如何翻译海明威这些重复的“and”、“the”、“that”一直是翻译的难点,加工美化后的文本会失去他原有的文字韵味,而过于直白的直译又会让翻译文本读来像小学生的文字。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海明威曾解释说:“每一个人都说《永别了,武器》的第一段写得如何特别,如何奇怪,我终于要告诉你们这个秘密,那些都是老巴赫教我的。”
海明威说他写下的每一个“and”、“the”、“that”,就像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用对位法写音乐时必须面对的每个音符,得思考它们的和声效果,设计它们的节奏。他的小说,内在有精密设计的音乐性,在应该反复的地方反复,在应该快的地方快,应该慢的地方慢。
杨照说:“海明威破坏了文法的秩序,却偷偷代换了另外的秩序,让我们不会对这种混乱感到厌恶而读不下去。文法的秩序在海明威的文字里被音乐性、声音的秩序代换了。所以他的文字既有混乱带来的现场感,又有潜在节奏秩序带来的流畅安稳。”
在《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中,杨照还按照自己对海明威文字的理解,翻译了海明威最为人熟知的《老人与海》,透过杨照的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他在阅读和理解海明威英文原著上所下的功夫。
独家首发杨照的文学大师课
有时候,想要解决掉书架上那些堆积如山的图书,找个和你一起阅读的“伙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读不下去或是读不懂的时候,也许你的困惑的答案就在另一本书中,而杨照的这两本解读小书就是这样的“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