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正本质的问题不在于打还是不打。本质的问题,是你要有一个觉察。你是在教育呢,还是在发泄情绪。
2、教育和发泄情绪的区别在哪里?
孩子感受到的,是爸妈在教育自己,还是害怕、恐惧、伤自尊?如果是教育,孩子一定感受到了爱。
你的目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感受到爱和爸爸妈妈对他的教育,这才有意义。
假设那个状态下的我们,自己情绪都还没有处理好,带着情绪去打孩子。这里面肯定也包含了很大的发泄情绪的部分。如果我们情绪处理好了,我们带着教育的目的去“打”孩子,我相信哪怕是打孩子,也是有分寸的。就是给孩子带来的感受,也绝不是暴躁、恐怖的爸爸妈妈。
【什么情况下可以打】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任何情况下,打孩子都不应该是常态。它是偶然的,很少时候用的特殊手段。当打变成常态化的教育手段,一定是教育过程中出了很大的问题。如果每一件小事孩子没做好或者做错了,都用“打”这一手段,要么打出一个内心没有任何力量的孩子,要么打出一个长大后跟你对打的拳击手。
【打完之后我们要做些什么】
假设在我们不得不用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我们的教育,后续我们怎么与孩子做好爱的链接?
首先要与孩子交流他的感受,再去共情他的感受。共情后再去“讲道理”。
经过这个教育以后,我们要擦亮双眼,当看到孩子有了任何改变的时候,记得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进步和改善的地方,然后给予他充分的肯定。
【我们要给到孩子怎样的肯定?】
肯定是孩子需要的奖励方式。
最好的肯定是孩子需要的适当的奖励方式。
【如何爱孩子才叫懂得爱】
爱的三个误区
第一、不单单是爱孩子,而是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第二、就算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依旧会有各种问题与挑战出现。
第三、如果不懂得爱,小心你的爱变成了“溺爱”。
真正的爱是:爱TA,如TA所是,而非我所愿
《爱的四大要素》
1.无条件 2.有界限 3.充分的精神滋养
4.适当的物质体现
——教育,永远都包含着“爱”、包含着“引导”,包含着“建设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只是“无能”地“打”。
只有不断学习的父母,才知道如何能够给到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中最大的支持。
爱自己的十个方法一定要记住:
1.停止自责;2.停止恐惧;
3.耐心呵护自己;4.善待自己的心灵;
5.赞美自己;
6.你想要做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请帮助你自己;
7.爱自己的缺点;8.照顾自己的身体;
9.从镜子里欣赏的看着自己;
10.爱自己,从这一秒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