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斗诗篇(《见山集》)
大文豪苏东坡才情斐然,苏小妹天真活泼,两人经常斗诗互相调侃,好诗佳句就这样斗出来的。
苏东坡曾经嘲笑苏小妹额头突出并且面颊凹陷,于是作了一首诗: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看到此诗,十分难为情,但是不甘示弱: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以此为灵感,茉莉创作了一首点评诗还原他们的斗诗乐趣:《苏小妹斗诗》
试问马脸有多长?
东坡被讽泪两行。
三苏不敌苏小妹,
百无禁忌好争强。
现实生活中,诗不怕斗,怕的是人生中找不到能斗诗的人,茉莉记录下与阎焰馆长以诗会友的斗诗现场。
在这些诗中,茉莉尤其看重阎焰的《砚田锄读》:
农耕候时廿四节,
天运酬勤岁岁同。
俯身躬耕砚泥深,
风骤雨急书遮头。
这是一幅自画像,诗人在霜降时节写下这首诗,自喻为农人,把对农耕节气、环境的关切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实现对困境的言说,既有无奈,也有对“风骤雨急”的沉郁顿挫,这一表现手法,和杜甫笔下描写秋天的萧瑟与苍凉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怕是他们共同的审美喜好。
我对的这首《霜降》更多体现“惜才”二字。
北大霜降清华泞,
教授赶课满脚泥。
雨疏风骤书遮头,
书生野望心不急。
对于此诗除了字面意思,我再从以下几方面延伸解读:
第一个典故涉及北大教授和书生的唐代金石碑文学术之争,茉莉并没有展开描写,读者可知可不知。
第二个典故来自“野望”——杜甫的那首《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对于《野望》诗读者依然可知可不知,完全可以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书生野望”,因为对诗词的理解本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三,除了带入杜甫《野望》的氛围感,此诗第一稿原为“不心急”,为何后改为“心不急”?因为不心急有作者的宽慰意图,而心不急更侧重书生的主观能动性。茉莉不忍“风骤雨急”的沉郁顿挫,把环境的恶劣程度降低到“雨疏风骤”(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同时强调守住本心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可以不记得《楞严经》的原文: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甚至可以不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谁,他本身并没有什么文化,读的经文也只是《金刚经》,却因为悟透了其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明心见性、觉悟成佛;但要知道这些佛经的重点,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让我们把心带回家。所以此处的“心不急”,读者不仅可以字面理解为人急则无智故而不应急,也可以延伸出佛理,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
聊的是斗诗,却聊出佛理来。可见,诗不怕斗,好诗佳句就这样斗出来的,怕的是人生中找不到能斗诗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