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认为,德高望重的人有一些共同特点:善于建树,能够抱持,德行天下。
不论在哪方面,善于建树者轻易不会被拔除,善于抱持的根基牢固,不会轻易放弃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些人都是值得永远怀念的,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会以他们为榜样,子子孙孙祭祀不会断绝。
初读本章,最激励人的是“修直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德深厚者,他的生命真实,且修为层级不断升级,德行贯穿于家庭,德佑家庭有余,贯穿于家乡,德行备受尊崇,贯穿于一国,德行丰盛,贯穿于整个天下,德行就会普遍开花。
治理国家,如何才能了解天下情况、民生疾苦,为老百姓谋福利呢?
老子为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画了一张图: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为什么不是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在此更具有现实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人是有区别的。有人能力只满足照顾自己家庭就不错了,根本无暇顾及他人苦楚。而有人在照顾了自家后有余力帮助他人,更有人能治理一个乡村,有人能治理一个邦国,有人就能治理天下。
我想老子是以他的哲学思考为天下苍生说了大实话,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以天下观天下,那个能够治理天下的人必然就有治理天下的胸怀,必然得有治理天下的谋略,不一定是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才能有这个能力,不少帝王横空出身,也并非没能完成治理天下的大任。而那以家观家的认知,未必能有以乡观乡,以邦观邦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