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自体心理学中,孪生需要也被称作“密友需要”,这也意味着孪生需要是一个变化谱系,从更具融合特性的孪生体验,发展到能够容忍差异和个体化的密友体验。

2.Kohut认为,心理创伤并不总是一个人被孤立或疏远于他人或社会的结果,而往往是他作为一个非人类的事物来被对待和体验,就像纳粹对待犹太人那样…

3.心理创伤中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像一个人,也不是一个与他人连接的“存在”,他的体验就像是生活在一个非人类的世界,被虚无或非人类的事物所包围…

3.Brothers认为,一个受过创伤的人不再觉得这个世界是熟悉的,或是有意义的,他会用二元论/二分法去体验环境带给他的感觉。

5.所有的人和事都被归类到一边或者另一边。这个人不能容忍和他处于相同位置的人,却产生了和他不一样的感觉,也无法容忍他认为与自己不同的人,却和自己有相似之处。

6.我们在青春期和前青春期都非常在意是不是被一些团体接纳,或者需要有一个特别亲密的好朋友,在其中大家无条件地遵守着同样的品味与爱好。

7.这时对相似性的要求几乎是强制性的,差异通常被体验为威胁,并且被排斥和攻击。

8.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却是青春期所需要的,因为青少年需要“一致性”巩固自体感和身份认同。但如果发展到了霸凌的程度,那么不论是过去,还是当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

9.到了成年期,我们也需要孪生体验:成为组织和社会的一员并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一种“有归属”的体验。不过一个成熟的人,此时是能享受这些孪生体验,并且也能容纳、尊重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

10.容纳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电影《遗愿清单》中的两位老人,正是因为接纳和尊重差异,才能看到另一面的自己,从而促进自体的发展整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