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能让快速写出高质量表达的文章。
我平时会阅读公众号《人物》的文章,常常赞叹于作者能够如此深刻地写好一个人或是一类人,大量的阅读后,我意识到,写一篇好的文章,好故事是内核,好结构是灵魂,好文笔、好表达是基础。
王小波在《用一生学习艺术》里面讲到说,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杜拉斯和她的《情人》,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给我们一个范本,再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假如没有范本,让你凭空去创造这样一种写法,那才是最困难的事情,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也许《人物》不算最好,但是对小白来说已经足够好,于是我挑了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开始研习。《痛苦的一百张底片》一篇写抑郁患者的文章,字数4000+,三部分,55个段落。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多个要素组成:标题、导语、开头、结尾、结构、描写、用词、类比等,研习时可以针对每个要素进行解剖。
这次我选择了结构。
通读完文章后,我开始看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而且只看每一段落的第一句,观察作者是如何安排第一句的。通过而二十几段的观察,我发现了一些规律和套路:
一、每段的第一句总是这一整段的总结。
失控感同样出现在罗灵身上。她一度认为自己是非常乐观的人,不明白抑郁症怎么会找上门。去年的一次工作受挫后,她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一踏进办公室,眼泪就要掉下来。工作群里有事提到她,她会先抹一把眼泪,再缓缓打字。事情处理不好,她焦虑到手脚发麻,喘不上气。到了晚上,她必须服用加倍剂量的褪黑素,常常在凌晨四五点钟才进入睡眠。
段落首句:失控感同样出现在罗灵身上。
段落内容:紧跟着是关于“失控感”的细节描述,如:工作受挫,陷入自我怀疑;踏进办公室,眼泪就掉下来;晚上福永加倍剂量褪黑素才能入睡,这些情景细节都为第一句话做例证,告诉读者失控感是怎样的。
文章中许多其他段落都是这样的机构,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套路就是:结论+例证,当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更加轻松一些,而且更为流程。
二、每段的第一句总是上一段的过渡,承上启下,让文章更加流畅。
看看紧接的下一段:
即便入睡了,她仍然感到不安。她总是做梦,梦境被暴力、血腥和鬼怪的元素围绕着。在张楠给她拍摄的照片里,她背靠着一面挂满毛绒娃娃的墙,似乎身处一个天真而缤纷的美梦之中。不过这些作为道具的娃娃,在拍摄结束后,就被退还给了店家。
段落首句:即便入睡了,她仍然感到不安。承上的“凌晨四五点钟才进入睡眠”,启下的“她总是做梦”。
连段连续阅读,舒服且有很强的流畅感,毫无违和感。
很多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够连贯,让读者感到别扭、卡壳,就是没有运用这样的文章结构。这种写作方法,其实在很早的小学阶段就学过了,只是到了现在才有了深刻的体会。
有了文章结构的意识,不仅可以写出流程的文章,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更多的内容,比如说当我们只写了一句结论性的话时,根据这个结构,我们应该写一些例证来进行补充说明,让结论性的话更加有说服力。
另外,对文章结构的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阅读,就这一篇文章而言,只要我读每个段落的第一句,我基本知道文章在讲什么了。
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拆分成多个要素进行研习,总结经验和套路,为我们写文章积累经验和知识。
非常凑巧,在研习这篇文章后的第三天,我需要写一篇Meige综合症(一种疾病)的科普文,很自然地想到了这篇文章,我完全可以仿这篇文章的结构,甚至是里面的某一句话,我在毫不费劲的情况下,写出了很好的文字。
通过仿写,我们也将好的文字表达内化了,我相信当仿写达到一定量时,自己也能够写出好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