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相悖的观点,你是马上否定它还是辩证思考后再评判?
曾经,我的做法是前者。
比如有人说女生开车技术就是比男生差,估计任何一个女生听到都会下意识的反驳,包括我在内。
现在的我不会很快的下结论,而是想为什么会这么说,有什么数据证明吗,然后可能会去找一些论据,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
这可能就是读完一些书后带来的改变,不再仅根据自己单一的想法做评判,而是结合书籍中、报道中等多种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之前我一直觉得学历史用处不大,上高中时完全是通过背诵来应对考试,后来更是几乎不看什么历史书籍。
直到最近听了一些专家对历史的分析,才真的理解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意思。
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放到今天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个朝代为什么兴?为什么亡?前人都是做过分析的。我们要思考的是从它的兴盛中吸取什么精华?失败中汲取什么教训?应该如何利用其中的智慧促进自己的成长?
在上学的时候,是没有意识到这些的,当时在意的是分数,是记住哪个朝代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才明白了历史的意义。
接收多源信息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形成发散性思维,用多维视角辩证性的分析事情。
比如看完一篇评论吕雉的文章,感叹她在世掌权时叱咤风云,做的太狠,把刘邦的儿子们几乎杀了个干净,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结果却把自己的儿子吓得不理朝政。
她死后整个吕氏家族被灭,这种创伤堪称毁灭性的。她能称得上成功吗?想来不仅不算成功,反而是下了一盘死棋。
如果再给她一个选择,她掌权时是否会这么激进和有野心,想把刘氏江山据为己有?
可惜历史没有倒退键。带来的警醒是什么?当权者在位要名正言顺,不能为一己私利任意妄为,更不能枉顾性命失了人心。
不管是读史,还是读其他书籍,都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个点或者一个现象的表象中,学会辩证的看问题,用发散性思维看问题。
也许,这才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和奥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