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在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中,随时随处可见发散性思维的影子,今天,一道简单的练习题又让孩子们嗨了一把。
出彩的发散思维解决第一小题时,我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找出正确答案的。一个平时文静,纳言的小姑娘思萱说,她是用20×40,再看加上几得830?另一个女孩子陈一说,她是用20×40=800,再用830-800=40,这两种方法看似相同,但实则思维方法和思考难度有一定区别。我让孩子们自己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孩子们虽然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但都能理解这两种方法一种是正序思维,一种是倒序思维。第三个孩子的方法更简单:直接算出来看余数是几就行了。这时,一个男孩子先航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用的是排除法”。一时,孩子们都转不过弯来,我也奇怪地看着他。他见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方法,就得意洋洋地介绍起来:因为20×40末尾是0,再加上3末尾是3,而840末尾是0,所以肯定是错的。讲到这儿,孩子们自发地给他鼓起了掌。
相比而言,先航的这种方法显然更胜一筹,首先,计算简单,只需计算所有算式的个位即可,其次,思考的角度新颖独特,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看谁想的方法和别人的都不一样,让孩子们平时注意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接着,我又让他们用先航的方法去试其它题目,发现第二题也适用,第三题只能排错,不能挑对。
一道简单的练习题,孩子们竟然想出了四种方法来寻找答案,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之余也深深庆幸:平时就比较注意孩子们求异思维的训练,才能有这样精彩的课堂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