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经看到过有个帖子,长篇论述了“反者道之动”。
总的来说,要明白反者道之动,就是要逆向思维,不执着于名,回到事物的本质。不被纷杂的外象和名称欺骗。
最近又在一个讲哲学的视频中看到了另一种解释,感觉让自己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
那个哲学视频里讲到,大自然总是存在一个增强回路和一个调节回路。任何事物不能一直增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需要调节,所以草原上狮子如果大量的捕猎了羚羊,狮子的团体就会快速的扩大,这个就是增强回路;但另一方面羚羊的减少又会导致狮子食物的减少而减少狮子的数量,这就是一个调节回路。大自然就是在这样的平衡中使万事万物发展起来。
说起来“反者道之动”,也出自道家,道家讲求顺应天道,可能老子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他没有用现在的科学预言来解释,而是用了一个看起来很玄奥的“反者道之动”的总结。所以历来人们也只能以哲学的思考来探讨这样的一句话。
回到哲学和思想,反者道之,确实是一句很经典的指导思想。
我们需要逆向思维。世人都执着于名,不管这“名”,是所谓的称谓,名词,解释,定义,还是名誉,都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来破。称谓在事物诞生时本没有,是因为人给了他命名,所以才有,但名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加上人本来只是万事万物的一部分,带着经验和主观,何以客观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全局。知识也一样在推陈出新,更新的理论更宏观的知识会冲击甚至颠覆之前的认知,就像物理学一样,在更大的层面上考虑历史总结的公式定理,往往有颠覆的可能。而名誉,这种上升到哲学和道德修养的东西,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只是引用道德经的说法,名者,众人之所望,居功名之地,人往往迷失自我,而忘记本身应该遵循的准则,失去理智。
同样的"静为躁君"。从修心来说,世人总是希望自己活跃,总是希望追逐,希望每天充满生机,却不知道,静生定,定生慧,不管是平时修养身心,还是临事决策,都需要一番静的功夫,因为静,才能克除干扰,不管是事物的干扰还是本心的干扰,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和症结。
修心也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伟人都练习过静坐。一来能平息浮躁的内心;二来能静中思过,调节心身;其次就是“反者道之动”,这人的能量总不至于一直处于增强回路,遵循大自然的法则,那么人就必须时时开启调节回路。不管是身体的调节还是心神的调节,才会让你符合自然之道,再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