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骞老师医案。
1.女。55。重咳。咳而连绵不休,咳则胸连背痛,扯胁岔引,并漏尿。头闷痛,晕眩心悸。无食欲,食则吐。见油腥则自反呕。重味闻则大咳不止。短气不得卧,喉内胀痛,有刺辣感,咽物难。无痰。喉紧。日常身无重厌寒,有淅冷感。若颈汗出则身感极冷。诊时手冰凉。心下按之痛,胃中嘈杂,腹日夜闷胀。大便难出,但日日可出,无后不利,但燥屎。口苦。诊时无口渴欲饮。小便不利。人极困倦,面色黄暗。两眼醺闭,眼下浮肿。
舌淡,苔极黄腻干裂。问诊口有黏腻感。观口内,极干枯。唇焦。
脉,左沉缓,右浮虚。
思考:头闷痛、怕冷、手凉、浮肿-表
胁-半表里单一证,有可能是咳嗽引起,合口苦可以判定是半表里。合口干舌燥黏+无食欲脉弱-胃弱上热,少阳证非常明确。
腹胀、大便难-里。每天都有说明里证没有那么厉害。
心下按痛,胃中嘈杂-≠痞泻心汤证。只能说明心下胃脘部位有东西堵滞,合小便不利,眩悸,浮肿可知是水饮痰饮为患。
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先表后里。又有水饮淤堵。
呕者本该渴,反不渴,则心下有饮。脉虚,攻利破气大泻者,皆不宜,尽管胸满痞结,大便难,饮食不进。虚者再破,则伐尽其气。
其饮者,以「小半夏汤」以治。以解胸膈。再另有眩悸,加茯苓。则「小半夏加茯苓汤」。
柴胡15 黄芩10 半夏(洗)15 茯苓20 生姜10 五味子12 陈皮10 藿香10 杏仁(捣)10 连翘6 桂枝15 白芍20
二帖。
嘱之,服后当咳甚剧,短暂,无惧,续服即可。另嘱,每服药后半小时余,再啜热白粥,以增其药。
二诊。
左脉较前充盈,右脉仍浮虚,重按已可见得。黄苔减退。有微口渴感,饮始解。但饮后不解渴。大便易。小便利。腹胀减轻。喉内痒辣痛。可出痰,浓稠。还有呕感。
柴胡15 黄芩10 半夏(洗)15 白术10 茯苓20 杏仁10(捣)桔梗10 藿香10 薄荷9(后下)陈皮10 防风9 五味子12
两贴。
诸证愈。唯感气力不足,身倦。脉两寸虚。
2.男,五十岁。头晕头痛,肩痛、僵,转动困难,手麻,住院治疗一周无效。来诊时,面色青苍,呼吸气短,胸胁胀痛,纳差,浑身沉重,项后抟痛,易食后胃胀痛,身易寒,舌暗红,苔薄白。
左脉沉细涩,右脉浮而虚,但非大浮,略浮,中与重按皆细沉而涩。
触诊,两手发冷,项后肌肉僵硬,冷。眼无神采。唇色暗。形瘦,尺肤干。大小便正常。无大便难。
思考:头痛,肩痛 手麻,身凉,手冷,身沉重-表。
胸胁胀痛-半表里确诊。气滞淤堵。呼吸气短可以理解为胸闷。
脉弱,胃弱。
我理解的是用柴胡桂枝汤加香附木香。老师用的是祛瘀血药为主兼开气滞,兼顾表证。
唇暗舌暗合上皮肤干-可以判断有淤血,脉涩也支持。大便通,说明里瘀并不严重。我一开始认为淤血不是大局。
老师处方-川芎15 赤白芍各20 当归6 香附20 木香15 柴胡5 黄芪15 炙甘草9 人参10
有柴胡证,血瘀,以及整体津液偏虚,中运寒积,但又不是太阴。同时表虚。问题在于表里同虚,津液行走分布缺失,解决掉里虚,同时将血瘀进行理血处理,再托升津液就可以了。
对于表证,老师只用了一味黄芪。对于半表里并没有用黄芩半夏,而只用了一味柴胡,量也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