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买了有一段时间,才抽出时间读,是源于小强时间管理那本书才知道此书的,我接触时间管理的算是比计较晚的了,从2017年才开始看到这类文章,当时小强里的什么番茄法,四象限法,对我的认知触动还是比较大的,一鼓作气买了这本,但回来翻了翻感觉一般,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搁浅了很久,这都跨第二年了才想起读.
作者以第三者的视角,根据主人公留下的时间笔记为主调写的一本书.总体感觉还行吧,干货有,但没用的内容也不少,作者太谨慎看似尽量中立的地写的这本书,但个人感觉内容缩减一半可读性更强。
先说说去年买书后为什么翻两页就弃了.当时刚翻开书时,确实被主人公56年不间断的时间记录所震撼到,特别精确到每时每分 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 但同时看到内容却是毫无主观色彩的时间和事件的简单描述,对这本书是有点失望的."这种记录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心里想.本想买本珍惜时间的书,但本书主人公的方法实在不适合我这种嫌麻烦的人.然后弃了.
这次再次翻开这本书,是带有疑问看的,想不通主人公为什么要记录这些?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书?为什么中国要翻译这种外文书? 大咖推荐推荐理由? 行了还是看看吧,肯定还是有值得读的地方.
整书看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在这么繁琐记录的基础上,居然还可以完成常人不能完成的很多学术研究,广泛阅读,运动,家庭娱乐等等。他的时间长度几乎被放大两倍额。时间的记录让主人公对时间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他感知时间的能力和看表的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长时间下来记录时间对于他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繁琐,他不需要不停看时间,每完成一件事甚至可以按感知耗时来记录。这也说明我们的本以为是有很大偏差的,这件事本身对他来说是一种习惯而非负担。反而这种做法给他带来的益处要远远更多,比如他自己在做事之前能够准确预估做每一件日常事件需要的用时,这样可以反向鞭策自己完成事情按计划时间来,不得拖延。还有久而久之,对时间越有感知,就越知时间可贵,不多浪费,可以说每分每秒都在做有意义的事。还有最最重要的是他的总结,主人公每月每年都会根据记录做总结,我想这里应该有他觉得最值得记录的原因,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我们起码知道总结可以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若我们没记录,而单凭脑子回忆,会自动过滤到很多关键的事件和点。
写到这,让我想起近两年特别流行的一句话:“有些时候,你只是看似很努力!”不是吗?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好像每天都很忙碌,忙到完不成工作不停的加班、忙到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联络朋友、没时间运动,没时间计划没时间总结。。。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不会因为别人优秀就给她扩容。那为什么还是有人可以过的很轻松很健康而且不苦逼呢?我们的时间到底被谁偷走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有尝试过一段时间的时间记录,虽然三分钟热度没坚持下来,但记录的结果对我冲击还是挺大。我想说平时我们主观感受真的很不准,看似就刷一会儿朋友圈,刷一会儿微博呀,看一会儿新闻,发一会儿呆呢。时间加起来真吓人。一天下来真正用在工作和提升自我上的时间实际也就2-3个小时!(这里面还没有进行高效和低效的甄别)
这个时代,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你注意力的收割器,我们防不胜防!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大咖推荐的小册子里有两个比较好的时间记录方式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在主人公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我觉得挺不错日后可以试试,1: 就是每次时间花费属于哪一类分一下,比如提升自我类,工作任务类,社交类等等,这几类给自己一个均衡的分配,借助每月每年总结还改善自己。2: 按投入产出来分类,看哪一类投入产出比高就多做哪一类,哪一类只有投入却没有产出就可以放弃或者减少时间使用(这里要注意区分“长期有用短期看不出效果”和那种“一直不会有什么用的”不是一回事。比如看八卦新闻就是一直不会有什么用的事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