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晚饭时,儿子忽然冒出一句“我们全班就我一个人敢指责妈妈。”语气里满是骄傲。
“是吗?那为什么别人不敢?”我明知故问。
“因为那样的话,肯定会挨打或者挨骂呀。”儿子不假思索,说得很肯定。
我继续追问,“那妈妈为什么不打你呢?”
“因为你很温柔。”
“不对,因为妈妈尊重你,愿意给你自由表达的权利。我们要互相尊重,对不对?”
儿子信服地点点头。我忍不住在心里给自己点个大大的赞——为自己的转变。
半年以前的我还和许多父母一样地认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一直相信“打是亲骂是爱”。儿子不敢公然反抗,却消极怠工,比如作业拖拉,吃饭挑食,让干家务总是想方设法逃避,让读书不读等等,很操心。有时甚至后悔生了这个老二。
有一次,朋友推荐我看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对教育孩子大有帮助。我买来两天就看完了。我发现自己以前的做法都叫做“精神暴力”,不但不会起到教育作用,还会适得其反,会疏远亲子关系,严重的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发现错误就得及时纠正。我开始依照书上指导的方式和儿子沟通。做饭之前我先征求儿子意见,而不是“我做什么你就吃什么,要不就自己做去”;家庭作业,我告诉他“凡事要做好计划”,只要他自己想法,就不再唐僧式的烦他。总之任何情况下都尽量和平沟通,不疾言厉色或是大吵大嚷。
前几天吃饭时,我边吃饭边用手机看《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香港学生的对话,儿子见我这样,也打开平板听故事。一时间,饭桌上嘈杂起来。我赶紧关闭视频,同时也要求儿子暂停播放。儿子很不情愿,说“你先看的,你能看,我为什么不能?”我郑重地向儿子道歉:“对不起,我之前规定吃饭时不能做别的事情,你一直做得很好。但是今天我却先违反了规定,给你做了错误的榜样。我错了,儿子。请不要学习我的错误好吗?”儿子看我态度诚恳,也就关了平板,但是警告我下不为例:“如果有下次,你看几分钟我就看几分钟。”我连连保证不会有下次,并且不失时机地夸赞他:“谢谢儿子,妈妈向你学习自控力。”儿子听了我的话,一脸得意。
我和儿子现在的关系特别融洽,有时候我们更像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儿子也越来越听话,积极乐观,善解人意。而我作为母亲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这都要归功于非暴力沟通。我越来越领悟到非暴力沟通的本质就是——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孩子。这就要求父母学会让孩子敢于和你“作对”,在作对的过程中发现为人父母的缺点。然后学会聆听,学会沟通,学会鼓励,学会赞美,学会平和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理性的爱。这样的爱才会教出有教养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