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读《莎菲女士日记》
而莎菲呢,却以这德推开了心爱之人。
“德”一字,在中国人心中深深扎根了几千年,延续了整个中华民族,无论西方思想的如何碰撞,那一条底线在明白人的心底划得清清楚楚,是否跨越,凭着国家的张力与自我的恒力。
“情”与“德”的抉择,放眼那个时代乃至以前,都早已以男性的视角呈现,贪婪、正直、淫邪,坚毅在各类文学作品的男性角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其中我们不曾知道,那些接近男子的女性,被搂紧或是推开的一瞬在想些什么,是真的无法割舍,还是单纯的自我袒露?
每当遇上这种情节,面对这类处在矛盾中的女性角色,在出场时我们便能隐隐嗅出些熟悉感。过去,长期的重男轻女观念盛行,她们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模糊相似的文字描写消磨。
而在丁玲那个时期,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她心中已经生根发芽。
莎菲女士,是主角,日记体,是形式。他们的融合,就是从心理层面剖析了女性的个体意识,新精神的幼芽正想着阳光茁壮成长。
长期的肺病,远离的亲人,四方的房间,一格小小的窗,孤寂,面露张狂的笑,冲进莎菲的内心。细腻的自我意识,很少有人能真正感知,丝丝落寞如日日沉积的灰尘,无法轻易识别,却是真切存在,不经意间便会突然刺痛脆弱的心。
而就是一场意外的相遇,凌吉士出现在她的面前。莎菲是这样形容凌吉士的,“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这一眼的瞬间,成了莎菲内心救赎的光。
此后,莎菲假装不经意地去获取接近这个男人的机会。每一次的见面,日记中那矛盾的心理,扭打在一起的天使与恶魔,早已分不清究竟是谁在左右着莎菲的意识。
在这样爱恋的期间,一面是毓芳与剑如的如胶似漆,另一面却是蕴姊悲惨的婚姻。莎菲对友人间的甜蜜时而艳羡时而无感,对蕴姊的遭遇又是绝望至极,这一转折割裂了莎菲心中所望,意义在她眼前被远方的悲惨现实击碎。
莎菲身体逐渐好转些许后,万万没想到对于凌吉士的那个梦却完全破灭了。她亲手将他那风度翩翩的面具摘下,看清下面那空虚丑恶的面容。顿时,莎菲心中的那条底线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底线内是一汪清池,但此刻的她却是站在底线外的一片泥泞中,污浊爬上了裙边。
莎菲痴情地看着泥塘正中的凌吉士,挣扎地拔出了双脚,忍着被灼烧的皮肤,跨进了底线内。
日记中,我所看见的不再是那些只会在帘内哭泣惊恐的女人,爱情的一边不再是刻板的模型,而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女人。
“我是给我自己糟蹋了,凡一个人的仇敌就是自己。”
她感恩温情,期待炽烈的爱,坚守着道德。压抑的发端,莎菲最终走向的还是郁郁寡欢,看似是悲剧,但实际上她已战胜了她自己。
无关打何种“拳”,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脱胎于灵魂纠结扭曲中的文字中,拉开那个时代的大幕,隐藏于改革封建民俗文化的背后,丁玲要唤醒的是被几千年黄沙逐渐掩埋起的女性本身,清扫她们眼球的尘土,看清自己从出生到成人的手与脚,看清自己同男性一样,有自主意识,也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放到现在,我想最理想的状态,是意识平等上的其乐融融。不是一碰边界线的争锋相对,不是打何家拳的调笑,不做“狗急跳墙”,只求“理所当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