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在中国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饮品,也是流传最广、最为成功的一种饮品。中国酿酒技术源远流长,享誉中外。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酿酒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蒸馏法,酿酒技术更加趋于成熟。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的酒文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酒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用品。在某些特定环境,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亲人团聚、朋友叙旧、游子远行、壮士出征等等,酒在这些场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也都是围绕着“酒”展开的。
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喝的酒,政治气息比较浓重,功利性比较强,酒后所发生的事也很耐人寻味。

有的人喝酒后入主天下。最为成功的例子莫过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了。当年,赵匡胤还是后周节度使的时候,授意手下的一帮狐朋狗友们“黄袍加身”,在一番半推半就后,发动了“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宋太祖也许是做贼心虚,他害怕当年后周皇帝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导自演了这一“千古绝唱”,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兵权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有的人喝酒后失去了天下。最为典型的反面教材莫过于项羽了。一段楚汉争霸,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传奇。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同时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典故传奇,除了鸿门宴,还能是什么呢?范增献计,宴请刘邦,中途安排项庄以舞剑之名,伺机斩杀刘邦于酒宴之上。但是这顿酒没喝好,给了刘邦逃走的可乘之机。后来,刘邦几经磨难,成功问鼎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400多年的基业。一场鸿门宴成全了刘邦布衣天子的千古美谈,同时,让人不免惋惜的是楚霸王项羽。

有的人喝酒后保全了性命。喝酒保命的实例比较少见,一般人在喝了酒之后,头脑是不太清楚的,意识是较为模糊的,荷尔蒙分泌是旺盛的,内分泌是失调的。酒后失言,酒后失德,酒后失身的案例不胜枚举。这说明能在喝完酒之后还能保持清醒,并且虎口脱险的人,确实不是一般人啊!三国时期就有那么一位,此人非是旁人,正是那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刘玄德。
当年,刘关张三兄弟联合曹操大破吕布之后,被曹操请到许昌来“做客”,某日,曹操闲来无事,遂与刘备小酌。这顿酒也喝出了个千古传奇故事,那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曹操将一个问题抛给了刘备:“当今天下,哪个人配得上英雄二字?”最终的答案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个答案可把刘备吓坏了,手中的酒杯都不觉掉在了地上。但无巧不成书,天公作美,非常合时宜地打了一个响雷。要说玄德公真不是一般人,借着这个机会,非常从容地捡起了酒杯,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借说不胜酒力,逃之夭夭。

有的人喝酒丢掉了性命。喝酒后丢了性命的案例太多了,数不胜数,酒驾后车毁人亡的例子我们就不多做介绍了。我们要说的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段悲催往事。建安五年,雄踞河北的袁绍率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许昌,曹操率兵两万迎战,双方陈兵对峙于官渡。
故事当中有一个袁绍的手下大将,名叫淳于琼,此人于汉灵帝中平五年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与张郃、高览等人齐名,也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位袁绍最信任的大将,却嗜酒如命,喝酒似乎成了他生命中最钟爱的事情,乃至死的时候都还在喝酒。当曹操率兵攻破乌巢,烧尽袁绍军粮草的时候,此人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了。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俘虏,随后割耳刺面,送还给了袁绍。袁绍看着五花大绑并且还在打着酒嗝的昔日爱将,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将其溺死在酒缸里。淳于琼可以称得上是酒“鬼”了,袁绍用酒杀死了他,也算让他死得其所了。

酒,见证了胜利者的功成名就,失败者的功败垂成;酒,更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历史的沧桑变幻。历史演义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究,只能根据史书留下的只言片语加以推测、揣摩,目的在于给世人已警示。
写到这,我们不妨大胆尝试,揣测一番古人的心境,如果仪狄、杜康等人知道自己造出来的东西惹出了这么多的是是非非,会不会有些许的后悔呢?话说回来。“罪”的不是造酒之人,而是喝酒之人。当今社会更是如此,财富、权力、名声,固人之所欲,但若不加以羁縻,就如逆风执炬,必有烧手之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