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PT老师的微信群里,看到一位妈妈提了个问题:
PT老师,您怎么看孩子玩游戏这事?儿子12岁多了,感觉青春期的一些叛逆有冒头,为了"迎合"他,我每天帮他游戏登陆,这好像也变成了我和他之间的联系纽带。回来看到我就问,老妈登陆了没?有时也让我很反感。有时候觉得他学习累,回来玩玩游戏也没什么,但让他天天玩我又心虚得很担心他的眼睛,担心他会沉迷,担心浪费时间,等等等等
我试着自己回答回答,然后看看PT老师的回答会与我有什么不同。
看了这位妈妈的问题,我感到您对孩子玩流戏这件事,有些担心,怕视力下降影响健康,也觉得玩游戏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同时是不是还有一些茫然和不安,不知如何处理自己、儿子和游戏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是不是会引发青春期叛逆冒头的儿子更加叛逆。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给你做个参考。不一定对,但我想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我儿子今年17岁,玩游戏,不沉迷。
从小我对他玩游戏是支持态度。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这就是这个年代的孩子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孩子也说这是与他人社交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对游戏不了解,跟同学就说不上话。而有了解,不仅和同龄人,就算是比他大好多的孩子也可以交流。
因为是支持的态度,所以我提出让孩子要光明正大的在我们面前玩游戏,有时难得碰上游戏打得比较好的大哥哥,我们甚至会提议让他先把学习放一放,请教了专家再学习。同时那我们在时间把握上注重规则与灵活性的结合。对他玩游戏有时间的限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增加时间。具体到每一次时,如果玩到关键时候允许他提出延长请求,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延长时间。因为同理到孩子的娱乐啊、自主啊之类的需要,所以在玩游戏这件事上我们家没有什么大问题。在我们不在家时,孩子也偶有偷偷玩游戏的情况,被发现后,我也不责怪他,只是和他说正常的,妈妈小时候也有这种情总,即使现在也会有被手机控制的时候,所以当自制力还没有那么强的时候,是不是允许我们把他的手机放起来,等我们回来再玩。孩子都会同意。而且我也提出要帮他登陆,刷级,要给他钱买装备,可是我家孩子认为这是作弊,不同意。
至于眼睛的事,过去也焦虑的,后来一位同事说你看看现在的孩子近视率有多高,从大概率上总要近视的,那么就放轻松一些吧。整天唠唠叨叨,最后孩子近视了,而我们无意义的唠叨还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得不偿失。他的那番话真的是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了。虽然也重视孩子的视力,希望他能不近视。但是以后再提醒他用眼时间时,就不是用那种焦虑的语气,而只是表达我对他的关心。所以孩子,就没有那么抵触。
在孩子初二时,眼睛终于近视了。而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不是玩游戏,而是作业太多了。孩子在民办的重点初中,作业经常是完不成,而且很多作业纸留白很少,孩子就就需要写极小的字,长此以往眼睛不近视才怪。
我身边也有朋友孩子玩游戏可以说到了沉迷的地步,我也会思考为什么呢?最后发现比较核心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在家长这里得到足够的尊重、支持和爱,家长总是传达你学习还不够努力,你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你沉迷了,你今年后怎么办……之类的负面的信息。而体贴、连接、尊重、倾听、理解、接纳、支持、认可这些需要,没有在家长这里得到满足,他就比较容易到虚拟的世界中去寻找满足。
所以我冒昧的建议,你能经常抽出时间,静下心来,一方面用心体会儿子的需要,主动去做一些丰盈孩子生命的事。另方面用心体会自己的需要,有时我们常常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杂在一起,无意识的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无形中制定了焦虑,影响到关系。
这是一番并未发出的回答。因为我在晚上看了《非暴力沟通》第七章:全身心的倾听后,发觉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我这样的做法仍然属于暴力沟通。虽然在回答问题一开始我试着有意识的去倾听对方,并且说了自己的对妈妈感受和需要的猜测。但是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我这样做远未做到全身心的倾听。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的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我的做法就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为这位妈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创造条件。倾听意味着放下内心的评判,全心全意的去体会对方。因为在谈话刚开始时,也许对方表达的只是冰山之上,我们需要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和对方一起探寻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为自己没有发出这不请自来的建议而庆幸,为自己的觉察点赞,也期待着PT老师的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