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对待穿衣打扮更加注重舒适和美观,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饰。然而,在古代,穿衣打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仅关乎国家体制和社会风气,也涉及个人身份和地位。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建国定都的同时,都会小心翼翼地制定服制并要求臣民遵守,以展示自己的新气象。任何人敢于随意改变服饰就会被视为“谋反”,这是非常严厉的处罚。
古代人对于“服妖”非常警惕,指的是改变服饰的人,或者穿着新式样的服饰。从秦汉时代开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就导致了无数次的“服妖”,这常常让维护统治秩序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愤怒。
古人为什么如此警惕“服妖”?根据《尚书大传》的解释:“不恭的外表不庄重,这就是不尊敬,罪行就像是疯狂,罪恶将会降临,最终会出现服妖的现象。”《汉书》则将服制和风俗挂上了钩,认为“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就会出现变异,所以有服妖”。
所以,你如何梳头,穿什么衣服,已经不仅仅是关乎美不美、帅不帅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体制、社会风俗和国家命运的问题。
关于“服妖”的界定在古代是非常宽泛的。有一些新颖的鞋帽自然也被归为“服妖”。汉昭帝刘弗陵在当皇帝时,昌邑王刘贺喜欢佩戴仄注冠,并把它分赐给大臣和奴才们。后来,刘贺升为皇帝,但却只坐了27天就被废黜,最终连后嗣都没有,结局非常悲惨。
当时的文人开始研究原因,为什么他如此倒霉呢?终于找到了答案,归咎于刘贺佩戴的“仄注冠”。由于这顶帽子预示了他的命运,所以被称为“服妖”。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某些服饰与不吉之兆谐音,被认为是“服妖”。
根据《文献通考》的记载,在唐末,京城的妇女梳头的时候用两鬓抱住脸,形状像椎髻,被称为“抛家髻”;同时也流行用琉璃制作的发饰。由于“抛家”、“琉璃”谐音“颠沛流离”,暗示帝王播迁、社稷不稳定的征兆。加上当时唐朝内乱频繁,皇帝经常逃亡,所以“抛家髻”、“琉璃钗”被视为“服妖”。
无论是仄注冠、胡服还是抛家髻、琉璃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都是对传统服制的创新。正是因为这些奇装异服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服饰历史如此丰富多彩。
“服妖”这一概念是五行学说、谶纬学说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相互交融的结果,它反映了古人们严肃、正统、注重规矩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妖在特定时期的泛滥,其实也是时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恐惧心理的一种反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