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呢所处的就是青海省,青海省的面积有72.12平方公里,人口就有600多万人,那么在这么多的人口中就有六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藏,回,蒙古,撒拉,土族。藏族和蒙古族这对兄弟就是大部分信仰藏传佛教,少部分信仰苯教。土族是大部分信仰藏传佛教,少数信仰苯教,道教,基督教等。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大美青海,美丽夏都观光游览,佛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那么这次我们要去的景点就与佛有关。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并为文成公主带来的。12岁释迦摩尼等身像,建立了小昭寺。尺尊公主带来的8岁释迦摩尼等身像,建立了大昭寺。赤松德赞时期,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赤祖德赞时期,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赤祖德赞兴佛主要措施有:兴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在藏传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派别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得名。又因该派僧人穿红色袈裟、戴红色僧帽,所以俗称“红教”。宁玛派以早期的传密宗入吐蕃的莲花生为祖师,依莲花生入藏时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形成独特的一派,萨迦派当宁玛派僧人大力弘法的时候,著名僧人贡却杰布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呈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白宫”。贡却杰布以此为基地,传教弘法,开创了一个新的教派“萨迦派”。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建筑在那片白色土地上的寺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俗话称为“花教”。 噶当派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公元1045年曾参加迎请阿底峡的居士仲敦巴。拜阿底峡为师,修习佛学,尽得其传。阿底峡去世后,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之请前往建立热振寺。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噶当派由此逐渐成长并发展起来。噶举派噶举派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指传承持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该派的创始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玛尔巴。其实玛尔巴是位在家的佛学大师,从15岁起曾到拉萨、印度、尼泊尔等地习经学法。平时,玛尔巴按印度密宗的习惯,着白色的僧裙,以后,这种白色的僧裙就成了该派世代相袭的袈裟式样了。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或善规,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 而得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 格鲁派是十五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宗教改革后而兴盛起 来的教派。宗喀巴大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宗喀巴法名为罗桑札巴,意为善慧。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创始人。传说罗桑札巴为文殊菩萨转世,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法王。宗喀巴3岁时,第四世活佛若白多杰受元顺帝召请进京途中路过青海,宗喀巴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夏宗寺和若白多杰活佛相见,若白多杰给宗喀巴灌顶加持,授了近事戒。宗喀巴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当时这是一座噶当派的寺院,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宗喀巴在这里学习了9年佛法,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控求佛法,他16岁时离开夏琼寺前往西藏求学佛法,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吸取各家之长,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项诸法了如指掌。他经常给别人讲经说法,当时他已经能讲17部经典,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著作,而且不会发生混乱和遗漏。人们对此非常钦佩,认为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宗喀巴的声望也随之越来越高。那么今天我们要去的就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据说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以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八个塔从东到西是: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时向东西南北各行走七步,每走一步就出现莲花般的云彩);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正觉);处转法轮塔(纪念释迦牟尼初第一次讲经说法);降凡塔(纪念释迦牟尼从天堂返回人间);降魔塔(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时的种种奇迹);息诤塔(纪念释迦牟尼劝息内部斗争);祝寿塔(据说释迦摩尼算出自己将在80岁时圆寂,众弟子想要释迦摩尼在人世间多停留一会);涅磐塔(纪念释迦牟尼入涅磐,不生不灭)。如意八塔参观结束后进入的第一个殿堂名为小金瓦殿,也叫护法神殿,大家首先看内院2楼的动物标本,据说这些都是动物自然死亡以后把内脏掏空,填入名贵的藏药才能完好的保存,楼上的标本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它们象征被佛教征服的外道恶魔。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这匹白马标本,相传,九世班禅曾骑着这匹白马从日喀则赶往塔尔寺,近2000公里的路程1天1夜就到了,到了塔尔寺后白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当地信徒为了纪念这匹有灵性的白马,就将它制成标本保留了下来。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看到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的壁画,塔尔寺的壁画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布面画,将画在经过加工处理的白布上绘好,然后加木框镶嵌在墙壁上,这种画称为间堂壁画;一种是壁面画,就是把经过处理的洁白墙面打上底色,直接绘出各种题材的画面,最后上清漆;还有一种是在墙面上嵌上木板,进行干燥、抛光处理后,用胶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浆打底,再绘以各式图案。其实这些壁画很大一部分描绘了藏传佛教在形成过程中佛教大师,如莲花生,降服恶魔的故事。壁画中的动作常被寺庙僧人在宗教节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狰狞的面目形象则用对犯规僧人在心里上形成压力,因为塔尔寺中处罚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这个院落。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小巧幽静的院落,它叫祈寿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进门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前墙上的两幅砖雕,左手的这一幅叫“鹿鹤同春”,右手的一幅是“老鼠偷吃葡萄”,都是寓意吉祥的含义,塔尔寺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细腻而闻名,这两幅即是明证。进门我们看到的这块半人高的石头,非常珍贵,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现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石头上面贴着的钱币这是信徒对佛虔诚的一种表示,实际上是对寺庙的布施。都是信徒和游人的一份心意。据说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够将布施贴在石头上,否则佛就不收你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大殿中供奉的佛像,当中这一位是佛祖释迦牟尼,和我们汉地佛教寺庙中的佛祖形象相去不远。稍前左右两位是佛祖的两位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佛祖的胁侍菩萨照例是习惯上的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最前面的这3尊小佛像它们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左右两厢各具形态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称“十六罗汉”。回过头我们来看一看这满院的浓阴。这种树在青海并不常见,它叫旃檀树,也叫菩提树,据说这座祈寿殿是为给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祝寿而建。传说达赖喇嘛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这也是该殿又名“花寺”的来历。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大经堂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介法的场所。进门之前我们先在正门这里看一下这种特殊的工艺品,好像刺绣一样,这种艺术品叫“堆绣”。堆绣又分为布幔堆绣和立体堆绣,其中立体堆绣它是在刺绣之前先垫上一层棉花或羊毛,以求立体效果。大经堂由这种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开间,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图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团垫”打坐念经。那么在往后,我们要参观的是大金瓦殿,进入大金瓦殿请大家先从侧面看一下这座大银塔,它便是由最早的那座塔装饰加工而来,现高11米,外部镀银并镶满了珠宝,已经不是早期的古朴模样了。大银塔内部藏有旃檀树和宗喀巴的自画像,所以信徒才对它虔诚有加。大金瓦殿内还藏有塔尔寺历代传下的宝物如唐卡、经书、珍宝等等。每年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时,僧人们要在这晨用酥油燃起成千盏灯,诵经祈祷,浓厚的宗教气氛达到了顶点。间殿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故称九间殿,室内实际上又隔成了三个大间。我们先看这一间,中间的佛像大家已经相当熟悉,它就是狮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母亲在旃檀树叶上看到的形象。两厢列侍的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骡子天王等。居中的这个殿称为文殊殿,因为当中所供奉的佛像为文殊菩萨像,他的代表法器为宝剑和经书。左右的协侍分别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左手的三个开间中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左右两厢的坐像分戴黄帽和戴红帽的两种。戴黄帽者为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嘉曹杰和克珠杰以及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和四世达赖云丹嘉措。戴红帽者为古印度两大戒律师“二胜”及古印度六大佛学家“南赡部洲六庄严”。到最后我们看的是酥油花馆,塔尔寺三绝之一酥油花,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捏成的。其中包括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楼阁、动物等等。酥油花的来历,传说纷纭,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传说。黄教大师宗喀巴在西藏学佛成功后,想在佛前献花表示自己的敬意,但当时在西藏正逢严冬,没有鲜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从此,弟子们纷纷效仿,渐成风气。很多黄教寺院都有在宗教节日时制作酥油花的习惯。在做酥油花时,僧人会在一个温度低的房间里制作,并会在旁边放置一个冰水桶,因为这个酥油它的熔点是25℃,所以需要再温度极低的地方进行制作,当做完一副酥油花时僧人的手已经冻的发青发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