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一个圆
生命就像一个圆,或大,或小,或坚硬,或柔软。圆的起点也是圆的终点,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地离开,仿佛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圆。
绚烂的花朵一旦过了花期便会凋零,她却并没有因此消逝,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次又一次的循环,纵使每一次的盛放都极为短暂,但是,花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永久和不朽。佛教徒们总是信仰“一切众生轮回世间” ,这使原本缥缈虚无的灵魂得到了归所,圆是轮回的象征,“灵魂不灭”也是如此。
一轮圆月高悬夜空,圆是亲人的团圆。八月十五的中秋夜,亲人们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俗话说“落叶归根”,每年春节都会迎来忙碌的“春运”,异乡的游子往往会期盼能回家与亲人团圆,从古至今,那颗心都未曾改变。“家”也是一个圆啊!皎洁的月光下夜色朦胧,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家的眷恋和团圆的愿景。人们总是喜欢“圆”,因为“圆”有圆满、团圆之意,诚然,又有谁会愿意分离呢?
每个圆都有圆心,有人曾经将圆解释为:以初心为圆心,以梦想为半径,用不断前进的脚步慢慢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圆。自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圆,也没有完美的人生。将圆弧的任意一部分无限放大,将不再是一条光滑的曲线,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处处都有曲折,处处都有不如意。但面对曲折,我们要做的是“圆滑”,是张弛有度、屈伸自如。做一个坚硬的圆,能抵御外界的攻击,做一个柔软的圆,能穿过狭窄的缝隙,二者若是结合,就大致可以无损地度过人生的曲折——无论如何,最后都能保持自我。不改初心、心怀理想、奋斗不止,如此即可。
生命之圆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人随着不断成长,圆也在一直扩大。我们追求新的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遇到事能够果断解决,开始学会了接受和包容,经历了时间的检验,生命之圆几度修持,到最后便有了几分“海纳百川”的气概。所见的多了,包容的也就多了,这时,个人也开始逐渐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像一条小溪汇入大海,终归是合群了。
有时,我常常会想,生命是如此有趣,几万年前,盘古在一片混沌中开天辟地,人类恰恰是诞生于这么一个“大鸡蛋”中,似乎这也造就了如今这样的人,有了如今这样的人生。生命可不就是一个圆。
做一个读者
有作家认为,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而且,这三本书互相联系、相得益彰。做一个读者,应读好这三本“书”。
“有字之书”指的是人可以看见的书籍,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经验和启示。这是三本“书”中最易读的一本,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中外经典,都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想要读好“有字之书”,我们要注重灵活,而非死记硬背。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是我们盲目相信书本,不懂变通,到最后反会适得其反。
“无字之书”指的是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得到新的体会。读“无字之书”要看草木枯荣,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能给我们以启示。陶渊明以菊为友,从“菊”中领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闲适,这自然是从“有字之书”中无法获得的。“巨鲸落,万物生,哺暗界众生十五年。”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也是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吗?读“无字之书”要看人间世态、人情冷暖。新疆一位大叔坚持十年每天为贫困学生烤上一百张馕,尽管善心很小,但长期下来,积少成多,平凡世界中的那份善意就足以感化人们的内心。我们认识了生活丑陋的一面,也见识了世间的“豺狼”,便能从中得到警示。这个世界远比书上描述的更丰富多彩,人们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读好“无字之书”,切不可“纸上谈兵”。
“心灵之书”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反省,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从而完善自我。当我们读完“有字”“无字”二书,便会对自己的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明白自己的需求与向往。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我们的内心开始趋于成熟,同时,成长中的挫折、困难都会给我们经验和教训。有人说:“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人的成长会带来经验,但也会带走人最初的纯粹,“归来仍是少年”不正是与此相符吗?人经历了一生后,真正能读懂自己内心的才能算得上是“大彻大悟”。如此便是“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学习,“无字之书”是实践,“心灵之书”是感悟,做一个读者,就是要正确认识“三书”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读懂、读透“三书”。读罢“三书”,人便与世界、与内心完全融为一体了。
诗和远方
有人曾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啊,生活与生存不同的是,生存仅仅是拘泥于眼前的衣食无忧;而生活还有诗意,有未来,有远方。
诗意地生活是一种雅致、一种情趣。人所追求的不再是现实的利益,更是内心的纯粹。
诗意地生活,人的眼界会变得开阔,也会有自己的向往,能在纷扰的尘世中活出自我。
诗意地生活,就是将生活过成一种情趣。每个人都是浪漫的主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能朝自己所期盼的方向慢慢接近。诗中的世界,一片光怪陆离,长大后也就渐渐明白了,诗意地生活不只有美好,更不乏伤感,无论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忧愁、“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念,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都让人唏嘘不已。顾城曾说过:“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纵使我们生如蝼蚁,依然可以让自己的心如神灵般美丽。有的人用一生去寻觅诗意生活,却不知道静下心来,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因此,诗意地生活需要对自己内心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踌躇不前,也不能好高骛远,只是无论如何,都要遵循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的诗意必不可少,但人们不能停止前进,不能停止奋斗,追求远方。
不断前进的生活每天都会赠予我们新的际遇,清风鸣蝉、小桥流水,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发现。
不断奋斗的生活每一天都会离梦想更近一步,有奋斗就会有收获,无论收获多或少,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追求远方的生活,我们会渴望认识世界,寻找自然的奇妙。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正是人们不断减弱的对世界的好奇心,在一瞬间又重新燃起的星星火花啊!有时更重要的不是远方,而是追求远方的过程,“慢慢走,欣赏啊!”,纵使远方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但终究是不会后悔的。因此,追求远方的生活是人们对世界的那份好奇,焕发出闪耀的光芒。
一颗纯粹的、向往美好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推动着人们砥砺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正是一种豪迈的、不断前行的、无所畏惧的生活吗?
生活中的诗意,是对内心的认识,生活中的远方,是对世界的认识。正是这诗和远方的碰撞,才会擦出生活的激情与美好啊!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人生道路漫长,会遇到的人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也有许多,只是,真正能为你指引人生方向、激励你前行的“提灯人”可能不多,而我的母亲却是其中一个。
小时懵懂,常常惹事,母亲便总会狠下心来教训我,于是,那时的我就“怀恨在心”,不愿与母亲说话。纵使母亲关心、疼爱我,我也装作视而不见,毫不理会母亲的感受。只是每一次我的拒绝,都会让她原本充满期待的眼神一瞬间变得黯淡,甚至能隐约瞧见母亲眼中的泪花,只有短短几秒,却被我记在了心里。她失望了。
后来,弟弟出生了。这时的母亲真的无法多顾及我了——母亲不再在每个早晨唤我起床,为我准备热腾腾的早餐;在我受伤时,耳畔不再有母亲关切的话语;放学回家后,无人问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饭桌上,大家的焦点从我转到了弟弟身上;甚至连我考砸了,母亲也只是淡淡地回一句“下次注意就好”。我猛然意识到,原来那时的母亲有多爱我,而今仿佛一瞬间,我失去了母爱。落差太大,以至于我难以接受,我有些后悔自己过去对母亲的态度了。
打那儿之后,我开始自己照顾自己、关心自己,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直到有一天,情绪像是积压了许久,一时间涌上心头,我哭了。
母亲闻声而来,关切地问道:“怎么了?怎么好好地哭了呢?”
“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一边说,一边啜泣,不免有些哽咽。
母亲拿纸巾为我轻拭泪水,可泪水怎么也止不住。她轻柔地说:“哪有?你又在胡思乱想什么?”
我将内心中所有的不满与委屈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就为这么些小事啊!”母亲微笑地看着我,眼神中满是疼爱,“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吗?那时候,我感觉你似乎有意和我作对,常常拒绝我。我以为你已经长大了,做事有自己的主张,便不再干涉了。让你自己独立,才能明白成长的意义。”
坐在床头,静静地听着母亲说话,“我发现,你能够料理好自己,能够不依赖我而自己独立了。这难道不好吗?”
我独立了?细细回想,仿佛我真的成长了。听罢母亲的一席话,我顿悟了:原来母亲并不是不爱我,也没有疏远我,而是想磨练我。我有点愧疚,回想起母亲被我拒绝后眼角闪烁的泪光,我又一次哭了,泪水带着余温,覆盖在早已风干的泪痕上,应该是感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吧......
感谢母亲让我成长,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我,走向正确的方向。母亲的那盏“灯”,让我从此在黑夜中不再迷茫。
悠悠温州话
温州,一座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古城,坐落在东海之滨,背山靠海、人杰地灵。温州之美,不仅美于独特的风景,美于悠久的历史,更美于悠悠温州话。
温州话是温州地区的方言,约始于几千年前,故,温州话是温州文化的积淀、温州特色的表现。
温州话之美,美在她的语调柔和、独具特色。温州话没有山野的粗犷气息,有的是婉转悦耳、轻柔细腻,有如燕子呢喃,亲切温柔,又如同独坐在一叶扁舟,漂在清澈的河流之上,悠悠荡荡,缓缓地漂进心里。说温州话的温州人也有着如此温柔的品性,态度谦和、待人友善。
人们都说温州话难懂,“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殊不知,若是细品温州话,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温州话于我而言,是成长的见证,是温暖的童年回忆。早在我牙牙学语之时,奶奶便开始教我温州话。那时,我常常坐在奶奶的腿上,靠着奶奶的臂弯,听着收音机里放的“温州鼓词”,伴随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温州话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童年。
大些时候,奶奶爱领着我散步,路上时常遇见些熟人,奶奶便停下与她们寒暄几句,亲切热情,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渐渐入了神。尽管当时仅能听懂一点,但看着人们脸上盈盈的笑意,便觉得温州话,真的很美。
当然,晚上入睡时自然少不了温州歌谣。我躺在床上,耳边是妈妈轻声吟唱的歌谣,“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小时候便总觉得,妈妈的肚子里似乎藏着无穷无尽的歌谣。不知为何,妈妈唱时,总爱将个别字词换个调子,却更有韵味了。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我小小年纪便学会了温州话,带着稚嫩的口音,每每都能将家人逗得哈哈笑。
直到我上了小学,学校内,老师同学们都说着普通话,我哑然了。我不喜欢普通话,必须字正腔圆、发音清晰,而温州话不用。在我看来,温州话更具有人情味和风土气息。但随着我的成长,终究还是学会了普通话,只是温州话被渐渐忘却了。
一日,我去宁波旅游,正游逛时,耳畔忽然响起了一句熟悉的温州话,我猛然回过头,那声音的亲切却早已温暖心头......
温州人本应该说温州话,但随着教育的普及,说温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时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孤独,温州话的孤独,到头来,也只有这悠悠温州话才能让人心安。正想着,耳边又传来了悠然一声,涤荡在我的心田......
葡萄树,发新芽
转眼又临近新年了,父母亲前些日子歇了工作,开始打扫屋子、迎接新年。看着家中父母日日忙碌的身影和家门前光秃秃的葡萄树,我的记忆隐约回到了几年前。
在我尚读小学时,父母都替别人打工。早晨天还朦朦亮的时候,两人便早早地出了门,直到晚上天色渐黑,月儿挂上枝头,他们才回到家中。
那时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父亲下班回家时的情景,父亲的电瓶车有些破,跑起来总免不了“哐当哐当”几声响。于是早在父亲离大门还有好一段路时,车子的“叫唤声”便传入了我的耳中。我一激灵地从床上爬起,“嗒嗒”跑下楼,急匆匆地为父亲开了门,等着他。
后来弟弟出生了,母亲也就辞去工作,在家中照顾弟弟。父亲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两株葡萄树种在门前,第二年年春夏,葡萄枝上萌发出了嫩芽,小小的芽点缀在枝头,为院子添了生机。不出几周,家门前就已枝叶繁盛、绿意盎然。只是说来也怪,这两株葡萄树从来是只生叶子不结果,急得父亲又是买肥料,又是找人来看。那人说,枝叶太茂盛啦!父亲便二话不说剪去了不少枝叶,门前瞬间萧条了许多,但葡萄还是没结果。
又过了些日子,父亲大抵是想图个轻松,突然心血来潮,同母亲商量着开网店。本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就拿回了张证书,嘴里不停念叨着“我们开店了哟”,于是母亲也就没有去上班了。
只是没曾想,开了网店后,父母更忙了,我常常见到父亲四处奔波,少有时间休息。为此,他还买了辆小车,一家人都高兴极了,当初谁又能想到呢?只是父亲还留着那破旧的电瓶车,不肯扔去,说是“出门方便”,我看,不仅如此,他也不舍得扔罢了。
后来的后来,我上了初中,那年春寒料峭之际,葡萄树又发芽了,“春天来了,”母亲笑着说,“只是不知道今年葡萄树会不会结果......”。一日,我激动地跑回家,同父母说:“我知道如何让葡萄树发芽了,要先剪去......”,父亲一听,将信将疑,最后还是照着我的方法办了。没想到,那年夏天,院子里飞来了一群蜜蜂,没过多久枝头上真长出了一串串葡萄,一颗一颗如玉珠般晶莹剔透,引得邻居们纷纷来看。一家人也十分惊喜,却不舍摘下,家中又热闹起来了。
临近过年,大家更加忙了,虽然很忙,内心却仍是喜悦的。冬日的一天早晨,阳光明媚,我站在窗前,窗外阳光下,葡萄树的枝上隐约泛出了星星点点的嫩绿,随着风轻轻舞动......
面对谣言怎么做
随着网络愈来愈发达,谣言也开始借机大肆传播。“绿豆能治百病”、“碘盐能防辐射”、“核桃能避妖邪”......一波又一波的谣言引导着人们丧失理智,甚至连原本为数不多的辟谣者都开始随波逐流,谣言当真如此可怕?
这些年,朋友圈中出现了大量博人眼球的谣言,说是新闻,实则是谣言。“点赞”、“转发”......谣言逐渐开始覆盖了大众的视野,还出现了“不孝有三,辟谣为大” 的说法,面对谣言,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面对谣言,保持清醒,谣言不攻自破。谣言为何能传播?因为它利用了大众的盲目相信和顺从。受教育者在增多,谣言却不减反增,为什么?因为人们面对谣言头脑不够清醒。“菩萨保佑”、“锦鲤附身”,在人们心中总会有信仰,而造谣者恰恰是利用了这些信仰,捏造虚假信息、欺骗众人。且不说他人,只要我们自己能保持清醒,提醒身边的亲戚朋友远离谣言,谣言没有了传播者,便能不攻自破。
面对谣言,保持理智,谣言止于智者。人惧怕疾病、惧怕死亡,“惧怕”会麻痹人的思想,出于恐惧,就会无条件地相信谣言。而且更多时候,即使人们不惧怕,依然会掉入其它大坑,因为他们不够理智、人云亦云。记得前阵子,乐清一男孩走失,在警方查明前,网络上蹦出了不少谣言,制造恐慌,弄得大家人心惶惶。传播谣言就如同为虎作伥,越来越多的人以讹传讹,才是人们愈加不理智。我们作为青少年,应时刻保持理智,做科学的支持者、维护者、宣传者。
面对谣言,挺身而出,谣言无处躲藏。谣言的盛传不仅是因为幕后黑手的推波助澜和人民群众的盲目相信,还是因为无人敢于挺身而出,呼吁人们共同打破谣言。只是大多数人坐视不管、置身事外,“谣言与我无关”,这才使得谣言不断扩散,越来越疯狂。我们都应该站出来啊!只有那些视若无睹的人们能够勇敢地出来辟谣、我们能够共同合力宣传科学文化,还用担心谣言“祸害人间”吗?
谣言很强大,能将众人都困于网下,自欺欺人,但谣言也很脆弱,只要大家都能站出来反驳,谣言便很容易被打破。因此,面对谣言怎么做?保持清醒与理智,勇于和谣言做斗争。
长跑记
生命不息,奔跑不止。
——题记
自从上了初中,我对长跑便有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绝非普通的喜爱,因为长跑与我而言,意义不简单。
体育课上的长跑训练对于大多数人是残酷、痛苦的,但是,我享受长跑的过程。在长跑时,目标很简单——向前跑,内心也是纯粹的,唯独是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数着圈数,为自己加油鼓气。有时,会有同学与我作伴,一前一后,就这么紧紧跟着,她不停,我也不停。
其实长跑真正的意义在于它使我放松、给我力量。越是临近考试之际,老师便会不断地给我们施加压力,我的心总会被一步步地往上推,濒临崩溃。那时,我便万分期待能逃离监狱般沉闷的教室,而这时的体育课就如同天降甘霖,彻底打开了我的心房。
踏上红色跑道的那一刻,内心就已做好了一切准备,耳畔没有了老师反复的唠叨,而是阵阵风声,仿佛永不停歇似的,充斥着大脑。
即刻向前冲去——
脚下是不停变换的土地,眼前是不断开阔的视野,一步、一步,坚定不移。长跑时,呼吸没有那么急促,带着余温,在空气中氤氲,任由脸上的汗珠滑落,也不再刻意要求自己的动作,没有人在身旁催促,也没有人注意我做得如何。这时,所有的烦恼与压力都抛诸脑后,长跑让我暂时的忘却一切、毫无顾虑,连想象中的自己都不平凡,仿佛是要追逐太阳,追逐光明和希望。
在停下的那一刻,宛若世界都静止了,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心,一直跳得很快很快。
我总是不介意生活的节奏,因为在我看来,生活正如一场长跑,只是无论快或慢,无论节奏紧凑或舒缓,所追逐的目标是不会变的。
后来,我又留心看了许多人,看他们长跑时的动作、神态。有的人在奔跑过程中带着坚定与自信,绝不回头,而有的人却愁眉不展,像是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在冲向终点的那一刻,有的人面带微笑,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而有的人却直接躺了下去,不愿再爬起,并且说着“下次再也不跑了”。
同样是长跑,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态度,然而你所选择面对的态度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我希望我是前者,我希望每一次自己都能够带着乐观向上的态度,长跑是这样,生活亦然。
永不凋零的青春
“爸,这是什么?”我从老旧的抽屉里翻出了一本红色胶皮笔记本,轻轻拭去蒙着的灰尘,打开后的第一页便是父亲清晰的署名。
“呀!这不是我上学时的笔记本嘛,里边还有我的笔记呢!”父亲稍稍一愣,惊喜地说道。
本子的纸张微微泛黄,带有岁月的痕迹,如同浸了水一般,角也卷了起来。里面的字迹倒还可以认出,我笑着调侃父亲:“爸,你的字好难看啊!”
父亲的脸“唰”一下地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像个犯了错的小孩儿,我可很少见到父亲这样。
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着,津津有味。突然,我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不由得捧腹大笑。父亲忙从我手中夺过本子,没想到自己也禁不住笑了。原来,那一页上画满了连环画人物,画工却极其粗陋,像极了火柴人。
我恍然大悟,原来每个人的青春都如此有趣。这时,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父亲上学时的模样,许是在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藏在书下偷偷画着,打发上课时间。谁曾想,平日里这么一个认真严肃、不苟言笑的人竟有着这样贪玩的童年。人总会成熟、总会老去,正如花儿过了花期总会凋零,青春也会逝去的吧!
爸爸仰着头,望向天空,又对我说了许多:小时候,他最是讨厌英语,因为老是记不住单词,而且每到了英语课上便会犯困,但他对于数学却是喜爱至极;他毕业后,又......听着父亲的回忆,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想笑,却又不知怎的,笑不出来。
我总在憧憬着未来,长大后要做些什么、要如何生活......但常常忽视了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固然是不想成为诗句中所说的那副模样——“因循不觉韶光换”,却又无计可施,到头来只能叹青春短暂。看着眼前的父亲,略显苍老,脸上已长出了不少皱纹,两鬓也蒙上了层淡淡的白霜。但他在回忆青春时光之时,脸上有洋溢出了阳光的笑容,这与青春时的他又有何异呢?在我眼中,他已然成了一个活泼的大男孩。
都说“青春易逝”、“岁月催人老”,但至少青春的痕迹不会消失,青春的情怀不会改变。人会老去、花会凋零,但青春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