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高中语文课上,于胜蓝就背诵过韩愈的《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教无常师,这个词语,于胜蓝说,她接触的晚一些。教,是个多音字,教无常师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是有某方面特长或知识的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第二层意思,凡有长处者,都可以为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他人的老师,传授自己所擅长的知识和技能。
于胜蓝知道这些,是她在乡下中学代课的时候 ,与她同一个办公室里的语文老师告诉她的。
我刚来居住的这个小城,听到很多人称呼老师(sei)儿,和济南人称老师(shei)儿,口音不一样,去问过刘夫人:“嫂子,咱怎么发音,才像老师(sei)儿,而不是咱家说的老师(si)?”
刘夫人笑了,我也是不自觉就叫人家老师(si),本地人就问我,“你老家哪里的?”咱得入乡随俗,听多了,试着用那个调,把韵母改成ei,大胆说几回,慢慢就像了。
按照刘夫人教的技巧试试,管用!不但“老师(sei)儿”学得像了,也不说“中,中,中”了……好多方言特色明显的词,试着用,“咧了”,“zhuai喽”这些词,学会用了。
刘夫人是我的方言指导老师。
刘夫人还教我们一些生活小常识。
晒衣服要晒反面,衣服褪色慢;煮地瓜,水热后再放,熟的快,不硬;萝卜丝炒粉条,先把粉条在热油里炸一下,再放萝卜丝,粉条不胮不粘锅;大米炒熟,再熬米汤,喝了不拉肚子……
我好奇,她从哪里知道这么多。
“哪里都有老师,”她说,“卖菜的小贩,缝纫师傅,门口晒太阳的大娘,炒菜的掌勺,公交车上的乘客,早市上的摊主……只要留心,身边到处都是老师。”
山东人称呼“老师”,刘夫人用切身体验,给我上了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