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学习的时候,一个人究竟向大脑输入了什么?如果是看视频,那我认为大概会有许多的颜色,许多的动作,许多的形象,对讲述者的外貌和语气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他所讲述的内容。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听音频,那么大部分是嗓音;如果是读书,那么大部分是感性的段落让人印象深刻。而所有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理解抽象的内容,它并不在声音、颜色、形状、气味和情感上。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方便我们在回想的时候更容易地唤醒记忆。所以,学习之后一定存在一个“脱水”的过程,把理性的内容从感性的形式中脱出来,就得到了所谓的“干货”。
问题是,你能在大脑中做到自动脱水么?经验丰富的学习者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概很难清楚地做出区分。也正因为这样,哪怕是针对成人的讲授,也要依靠许多的小故事、小例子、小笑话,在上面绑定需要传授的知识,这样大众更好接受一些。讲授者努力做到生动有趣,这是讲述者的体贴慈悲,但是对于学习的人来说,自身有责任去完成脱水工作,自行打捞出话语、图片、例证之下的干货。
哪怕是最简单的笔记,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记笔记就是一个脱水过程,同时也是最简单的输出过程。它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多少思考,需要的仅仅只是分辨力,把内容的框架、原理和重点记录下来。如果可能的话,根据所学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所思,这样就比记笔记向前了更大一步。如果还能做到把所学内容变成问题,把一堂课变成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答案,那么这已经是在模拟整个思考过程了。如果还有能力更进一步,加上自己的反驳和挑战,构成一篇多角度论述的文字,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已经掌握了新知,只是欠缺实践罢了。
遇见情感或者生活上的困难,心理医生会建议找张纸,找管笔,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以此纾解内心的压力。然后,再把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写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许多困难也就自然找到了解决方法,甚至不再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这里面的机制其实是自己审视一遍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好,输出在纸上。你认为前后有什么差别?写之前你其实是在不断产生情绪和感受,相当于自我输入,最后被过于强烈的情绪所压倒。写之后你其实是对外做出了输出,而且为了输出,你整理了思路,分析了事实,这样才能形成一篇有条理有逻辑的文字。这样一来,你的情绪也就有了归处,不再是一团乱麻,你也就能透过情绪看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办法。
学习是外界向大脑进行输入,验证学习结果就需要你向外输出,这就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完整闭环。
在你心满意足地关闭手机,关闭电脑,高高兴兴对自己说“今天又学到了新东西”时,能否问自己一句:我的输出又在哪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