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如何实现?
人是劳动的产物,每个人都必然在这个社会上生产才能存活,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通过产出才能确定这个特定的人是什么。这里的生产物和生产方式指广义的物(包括语言,思维,物质)
这里的问题谈的是传家,那考虑的重点就在于传,一代一代的继续下去,维持现有的,和更上一层的可能性。
这里我们先谈出产物,产出就离不开交易,产出物必须要可交易,也就是他人一直需要这个。以现在的观点一想,大家需要什么根本不是个问题,问题就在于“一直”,人一直需要钱,这点大家都知道,但给后代留钱,不可能是留一个钱这个概念吧,肯定是有载体的,比如人名币?美元?金子?二十年前的100元和现在的100元的购买力天差地别。留给后代的若是钱,现在的问题不是富不过三代了,而是自己养老都是问题。现在的产出物并不具有“一直”这个属性,所有现在的,都是过去的。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现代对人的定义是,有豪车的某某,有豪宅的某某,若这些出产物不能传家。哪用什么传家?这里退一步,到生产方式上来。
生产方式,我生产什么,这里什么是生产物,生产就包含了生产方式。直观的生产方式,我们想到的就是工具,有钱可以把文化传家的家庭制度,房子样子,全部近乎完全的复制下来,甚至比邻而居,但大家还是知道,哪一家是文化人,哪一家是有钱人。在直观上是无区别的,这里物质属性完全相同,人和人之间也是相同的,但文化人就是文化人,这里的区别不是物质的了,而是思维。思维又依附于社会的语言文化,表现的方式同样是文字,这里文字,所有人认识的字都是一样的,没见什么文化人用新字,大家用的都是相同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文字的连接方式。文化人“枯藤老树昏鸦。。。”,普通人“这里一棵树,树上一条藤蔓,上面还站个鸟。。。”。
这样的连接方式是最难学习的,我们可以学习系统性思维,但这只是思考,而无法跳跃出思考,到达反思。也就是无法达到思考思考。而小孩所接触的长辈,都是停留在物质知识部分的,没有达到这反思的思维中去,也就是没有跳出思维。这里又谈什么更上一层。文化传家,是在这一部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达到了刻画到骨子里,也就是在日常的事物当中,都有体现。小孩在这种环境当中,他会自然的模仿。很多家长想的就是我看书,然后对着书本给小孩讲,不管自己懂不懂,读给小孩听就完事了,对此就只能说康德的那句话“思想无内容就是空的”。父辈如何,后辈就是如何的。这也是很多小孩说某某讲的都是大道理,都是空话的由来。
而理论结合实际,这个结合就是每个家庭的文化积淀。不可能没有人不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做事的,但绝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个结合的关系,倒是普遍的。世界本身是错综复杂的,而不同的人,将这错综复杂的世界连接起来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现在我在写文章,我用的字全部都是日常所用的,但为什么会这样的排列?是我自身,将这些文字连接了起来。这些文字的排列方式就是我。再比如,我去大街上,我眼睛看哪里,当我眼睛看向某物的时候,就是我与某物连接了起来。思考这个连接,这个连接就是我的世界观。
前面传物都好理解,传思想也好理解,但传思想的联想方式,就是难中之难了。思考如何思考本身?这部分是最难的,常人的思想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物质,物质怎么变,思想怎么走,这里就是指的表象思维。表象思维不是人在思考,而是物质在带着人的思维去思考。比如看到一个人捐款,这是好人,又看到他的钱是坑蒙拐骗来的,这是个坏人,又发现他坑蒙拐骗的都是坏人,这又是好人了。这里对这个人的评价颠来倒去的,是这个人变了吗?没变,为啥我对这个人的认识变了?我对这个人的认识变化,并不是我变了,而是我的思维过程是固定的,这里就是前提在变化。我们认识人的时候,不能只留于表面,而是要认识这个人的思维模式。这里发现了我的思维模式是没变的,而对方,其实思维模式也是没变的。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的相对固定,造成了产出物的不同。这里重点就是指出这里来,每个人自己去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