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我在每周直播卖书的时候,经常遇到很多用户,向我提出很多很好玩的要求。比如说,樊老师,怎样读一本书让我的素养得到提高?怎样读一本书,让我更受欢迎?怎样读一本书,让我的认知水平大幅提高?
我就经常怼人家,我说读书不要那么急功近利,难道要做一本书,叫作“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的人”吗?结果今天打脸了,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就叫作《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真的有这样的书,太好玩了。这曾经是一个被我“鄙视”过的书名,我觉得怎么会写这样的书呢,如此简单粗暴。但当我真的把这本书读完了以后,我发现还挺有必要给大家讲讲的。
这本书讲的是Smart Thinking,作者把它叫作“敏捷思维”。这本书读完之后,你肯定不会在智商层面有一个大的飞跃,但如果你能系统性地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学会用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正常的、更开放的、更有创新精神的方式去思考,那你一定会比过去更明智。
敏捷思维还不同于我们过去讲的批判性思维。大家记得我们讲过一本书,叫《思辨与立场》,还有《我会独立思考》,都是讲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着重点在于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想法,保证自己不要从众、不要犯错。但敏捷思维更偏向于创造,也就是我们怎样在保持批判性思维的前提下,还能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考,想出创新的方法,并且能够做出决定。这个才是这本书的宗旨。
所以,这本书一共给我们讲了三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叫作概念思考;第二个叫作创新思考;第三个叫作做出决定。就这三件事,但这三件事都是很大的事。
首先,为什么没经过训练的人的大脑不善于思考?这一点一定要提醒所有人,我们的大脑不是为思考而生的。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的东西,更多的是内容,而不是方式。考试考的也是内容,而不是方式,所以我们呈现出来的那个答案,往往是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从小学上到大学,我们所面临的前提、假设都是确定性的,一件事一定有一个标准答案,一件事最起码能找到一个最优的答案。
但当我们走到社会上以后,你会发现我们面临的全都是复杂的问题,全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问题。这个时候思考问题的路径、方法可能更重要,也就是说,如何像牛顿那样去思考力学问题,比记住牛顿那几个公式要重要得多。
亚瑟·库斯勒,这是一个思想家,他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终极的真相总是更接近于谎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能够得出的结论,都是简化的结论,都是更贴近于确定性的结论。但实际上,不确定的因素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会更大。
我很高兴,这本书的作者在开篇就引用了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那本书的作者讲了一个隐喻:他在南亚见到很多人抓猴子,怎么抓呢?人们弄一个小口的罐子放在那儿,罐子里有猴子喜欢吃的玉米,它们就会把手伸到罐子里抓玉米。
但是你会发现,猴子的手伸进去的时候刚刚合适,但抓了满把的玉米以后,手就拿不出来了,所以猴子被罐子套住,人们很容易就抓住了它们。大家说猴子可以松手,但它不愿意松开到手的玉米,所以宁肯被人抓住,猴子也要抓着罐子不放手。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难点并不在于新想法,而在于陈旧的约定俗成。之所以我们不能更有创新地思考,或者更开放地接纳新思想,最本质的原因不是我们的大脑不够聪明,而是我们大脑当中有很多陈旧的约定俗成。过去的框架一旦放在那儿,它就不愿意再改变了。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传播新想法的人往往会受到民众的咒骂,甚至有可能会走上火刑场被烧死,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大脑的进化,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救命,它要节省大量的能量,让我们快速地做出反应。当我们遇到山洪暴发、老虎来袭、着火等情况时,我们就会选择赶紧跑。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很管用的,因为直觉经常能带领我们走正确的方向。
但如果我们思考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说伦理学、哲学、逻辑学,我们的大脑就有点不能接受了。所以,大多数人生活中采用的是盲从和轻信的方法。因为盲从和轻信能为自己节省大量的能量,他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认真思考。
直觉不能思考,但是有时候能救命。比如说,你在冰川上走路,突然发现冰川裂缝了,这时候怎么办呢?你就凭着本能跑,因为那个时候你只能靠本能,而你的本能往往是对的。所以在救命的时刻,本能是能起作用的。
但是当我们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大脑里存在很多谬误。这一部分大家可以听一下我们讲过的《思考,快与慢》,你就能够理解这些谬误。比如说叙述谬误,叙述谬误就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之前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所叙述的事情和真正发生的事是两回事。比如,你是怎么度过你的大学生活的?你的第一份工作效果怎么样?你的老板是怎么评价你的?你跟其他人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都是我们幻想出来的结果,这就叫作叙述谬误。
叙述谬误告诉我们,可预测性和可控性是一种假象。当我们回顾自己的历史,甚至回顾人类历史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在历史中找到可预测性和可控性。我们好像觉得历史是有规律的,因为发生了这件事,所以导致了那件事,全部都有因果的连接。但这种连接是一种假象,这是我们大脑叙述谬误的过程。
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决策,往往来自简化启发法。什么叫简化启发法?最简单地讲,偏见和锚定就是简化启发法。比如,我们会给很多人贴标签:什么肤色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就会怎样;生长在哪个地区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就会怎样;从事什么工作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就会怎样……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别人贴标签,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见?原因很简单——简化启发,意思就是我们不需要深入的思考,以后见到这种人,躲远点就好了。这种思考方式使我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偏见,充满了锚定效应。它们都叫作简化启发法,所以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容易被影响,被外在的事物掌控。
赫胥黎曾经讲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他说,一个人的大半生都在阻止自己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你坐在那儿很认真地想问题,想了一下午,但其实你只是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偏见。因为真正懂得思考技术的人并不多,真正愿意静下来、什么事都不干、好好思考的人更少。
书上讲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专家找来很多志愿者,让他们坐在椅子上,并把他们的手绑起来,不让他们做别的事。假设如果这儿有个桌子,志愿者还可以摸摸桌子、摸摸杯子,做点什么。但专家把他们的手捆在这儿,只在他们手里放了一样东西,就是电机的开关。电谁呢?电自己。如果闲着没事做,他们就可以摁开关,电一下自己。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电,一直坐在那儿。一共十五分钟,志愿者有两种选择,要么电,要么不电。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大部分的人都会电自己好几下。最厉害的一个人,电了自己一百九十多下,砰砰砰一直摁。因为闲得没事干,他宁愿电自己,他也不愿意跟安静和谐相处十五分钟。大家可以试试看,你能不能静静地坐十五分钟,什么都不想?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人们并不是那么爱思考。
同时,我们还要区分清楚,思考不是推理。你说,立体几何题我都会做,我还能不会思考吗?你会做立体几何题,能像福尔摩斯一样去推理案件,那个过程不是思考,只是符合逻辑罢了。这是玻尔的名言。玻尔说:“你没有思考,只是符合逻辑罢了。”意思就是思考需要我们超越所知,需要我们找到新发现,而不是把这些东西想明白、想通、逻辑顺序捋顺,这个叫作推理。推理是思考的一部分,也是思考的一个工具,但是推理不能够代表思考。
那么所谓思考的方法——敏捷思维到底包括哪些呢?最核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叫作“元认知”,第二个叫作“反直觉思考”。如果是常听我们讲书的人,对“元认知”这个词应该不陌生。我们讲过一本书,叫《知识大迁移》,里面就提到元认知;还有《人是如何学习的》,那本书也讲到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呢?是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如果我接受了你所说的话,那我为什么能接受你所说的话?我是怎么接受了你所说的话?我接受你说话的这个过程科学吗?我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我这么相信你说话的逻辑?这种对于思考过程的思考,就叫作元认知。
但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拿出力气来做这件事情的。我们要么相信,要么不相信,要么接受,要么骂你,随便地选择,随意地做出结论。所以我们首先得学会元认知,去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是否科学。
我们不能靠直觉,不能简单地做出一个判断,而是要学会做复杂的决定。我们有时候表达自己的意见太简单,就是“我反对”或者“我支持”。但事实哪有那么容易?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有反对和支持,所以你需要研究的过程。所谓“反直觉思考”,指的是我们得学会明晰概念、整合概念,然后创造新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够反直觉。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作者说需要很多东西,我把它们总结为需要怀疑、需要天真。
什么叫天真?一个不天真的人是不会对约定俗成的概念发起疑问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说“上班要认真,工作要努力”,如果你不天真,就会觉得这句话没问题,因为这是大家一直被教育的。
但如果你是一个天真的人,就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如果我不努力,能不能做得更好?假如不努力也能做得好,我为什么要努力?这就是一个天真的人才会去想的问题,他会去质疑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
第二点是坚持不懈。如果你不能像牛顿一样,脑子里反复想那些数学命题,每天在剑桥的学校里边走来走去,你不可能做出牛顿那样的成就。
第三点是无畏。因为挑战既定的规范,挑战前人的框架,你不但会招致辱骂,甚至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接下来,我们进入概念思考。概念思考是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一个部分,如果一个人聪明、有贡献、比一般人厉害,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进行概念思考。
什么叫概念思考呢?意思是革新性的突破往往来自科学家们所创造的新概念。
比如说牛顿观察这个世界,他发现苹果会落到地上,炮弹飞过去会落在地上,把各种东西扔上天,它们都会落下来。但他不能接受亚里士多德过去的解释,说这是物质本身的属性,所以牛顿就在思考,这些东西背后应该有一个共性。他创造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新概念,叫作“引力”。他用“引力”的概念,重新架构了这个物理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机械宇宙逐渐浮现出来。在生活当中,概念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一旦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被发明出来,它是可以被使用很长时间的。
概念思考是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晰、更加深入,同时能对他人产生更多影响力的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定义是:“概念思考是一种独特的提问类型:它是一种自我反思,探索着我们对常见词汇的应用方式。”如果你简简单单地运用过去的词汇,没法解决现在的问题,那么你就需要去创造一个新的概念。
“概念思考就是要超越日常话语,把它们当作新词语来审视,像孩子般天真地思考我们使用的概念。不预设问题,而是判断之后再接受,思考我们的思考,这就是元认知。我们需要分析它们,整合这些想法,同时创造新概念。”
我发现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运用了很多概念思考的方法,界定了很多新的行业。比如,我一开始只是给大家讲书,我觉得这本书我读明白了,别人不懂,所以我讲给大家听。这件事一开始也很难流行,但当有人站出来说,樊登所做的这个事叫作“知识付费”,一个新概念就产生了,导致大量的人也开始做知识付费。因为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清晰的概念,它不是某一个人所做的一件奇怪的事,而是有一个新的行业被创造出来了,叫作“知识付费”。
所以,概念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人有了概念,才能让大脑更加轻松简单地思考,有了概念,才能出现很多研究对象。包括我们写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其实就是需要去创造很多更细分的、更值得研究的新概念。
那么如何创造新概念呢?伯特兰·罗素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对普遍性的觉察叫构思,而从觉察到普遍性叫概念。”我们看到了很多普遍的现象,就像牛顿观察苹果掉在地上、看到炮弹掉在地上,这是构思的过程。等他产生了“引力”这个概念以后,就从觉察到了普遍性。也就是说,当他把“引力”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在原子、分子,甚至电子层面的时候,竟然都能有效,这时候概念就彻底地成功了。
具体过程是我们要先组织信息,检索信息,诠释和评估,然后加入自己的创造力。在构造概念的这一刻,我们需要极大的创造力,最后再去预测这个概念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现在创造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叫翻转师。翻转师就是把一本书翻转过来,给大家讲明白,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大家听完我讲书,可以组织做线下活动,这就是一份新的工作——让别人跟你讲这本书。
那知识顾问呢?这是我创造的概念。知识顾问的类比是什么?你们见过财务顾问,也见过保险顾问。因为保险顾问对保险极其熟悉,所以他给你做顾问,让你知道买哪种保险是对的。
他对各种各样的知识比较熟悉,所以他建议你应该学什么课程,可以读什么书。因为今后知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选择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当我用保险顾问来类比知识顾问的时候,很多人也就理解了什么叫知识顾问、什么叫翻转师。这就是你把一个新概念构造出来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这里有构建概念的四个步骤。第一步,叫作列出所有事实,就像牛顿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事实,把它们列出来;第二步,叫作进行推论,建立联系,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三步,假设/创造新概念;第四步,检验。
说起来很简单,但实现突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大家可以回去做一些练习,想想看有哪些你看了很长时间,但不知道怎样具体描述的现象,现在可以尝试用概念思考的方法给它起一个名字。
那么如何分析概念呢?首先要知道,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反应方式。比如《让子弹飞》这个电影,黄四郎跟姜文说“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想法,会说“那好,我等着你的惊喜”。但这时候姜文追问的是什么呢?他说:“什么叫作惊喜?你就告诉我什么叫作惊喜!”
这个追问的方法就是概念思考的手法。难道大家不知道“惊喜”这个词吗?师爷在旁边还解释:“惊喜不就是惊喜吗?”但他一定要你清晰地定义出来,因为对概念的理解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另外,如果你不对每一个概念进行深入地解读,你是找不到创新机会的。比如说,我们要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标语写在墙上,这句话基本就没有用了。但是,如果这时候站出来一个人说“什么叫作优质,我现在需要大家清晰地定义什么叫作优质”,等大家把“优质”定义出来以后,我们的服务才可能会变得更好。这就是前面讲的,你得天真,得知道很多概念定义是不清晰的,而这种不清晰所造成的结果,就是马马虎虎、稀里糊涂、可有可无。
概念分为两种,一类叫作封闭概念,一类叫作开放概念。封闭概念基本上不会变,比如说杯子、桌子、书、手表,这些概念一旦确定以后,就不会变了。
但也有大量的概念是会变化的,比如说敬业、认真、匠人精神、关爱,随着时代变化,这些概念会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改变。所以,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所有概念都当作封闭式概念对待的话,我们头脑中就没有思考的空间,就没有更多创造性的可能。
要深入理解一个概念,我们还需要以下几步。第一步,叫作收集典型的例子。别人告诉你一个优质的服务,那你就要收集优质服务的典型例子,先把能够找到的、被称得上优质服务的例子都找到,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分析这些例子。这些例子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我就找到了优质服务的概念,就能解释了。
第三步,检验这个概念。当你提炼出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是让客户觉得舒服,在不打扰客户的情况下,让客户自然轻松地接受服务,这里指的就不是我非得冲你笑多长时间,我非得露出多少颗牙,我非得请你打分。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定义。所以,当你理解清楚一个概念以后,你要检验你的理解对不对,在不同的层面上,它能不能重复地被验证。
那么我们如何整合概念和想法呢?这里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叫作创造新概念。
第二种,叫作修正想法模式。修正想法模式其实是细化,是思考怎样丰富这个概念。比如说“电影”,这是一个概念。但当电影的门类变得越来越多以后,有人说,这一类专门拍发生在公路上的事的电影,叫“公路片”;那一类像许鞍华拍的电影,叫作“女性电影”。这种进一步的细化、优化,就是修正想法模式。这是第二种整合的方法。
第三种,叫作根据现有的概念收集想法。比如,有人做历史研究,大部分人喜欢研究伟人,研究罗伯斯庇尔、卢梭、拿破仑这些人。如果你发现大家都研究过这些伟人,你没有什么新的课题点可以切入了,你可以试着仔细观察这些人的历史中都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你会发现一支被大家忽视的力量,就是民众。在跟这些伟人互动的过程当中,民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有人就创造出来一个新概念,叫作“历史上的大众”,专门去研究历史上的民众,成了一个历史学的课题。这个方法叫作“根据现有的概念重新收集想法”,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
第四个,叫作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概念。如果你能把很多种概念结合在一起,说不定能创造出一个特别棒的东西。我们在讲领导力的课的时候,说到一个员工为什么离职。在你研究一个员工为什么离职的时候,就出现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叫作“员工的贡献度”,也就是这个员工的能力强不强,对你的贡献大不大;另外一个概念,叫作“员工的风险度”,就是他会不会离职,他要不要走。
当你把这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崭新的概念,也就是说,员工可以被分成四类:“高风险、高贡献”,“高风险、低贡献”,“低风险、低贡献”和“低风险、高贡献”。这样一来,你就能更透彻地理解员工了,因为你不是从两个单纯的维度看待员工,而是从他的风险度和贡献度的综合素质上来判断,这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应该优先保留哪些人。
这里顺便多讲一句,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在努力地保留“高风险、高贡献”的人,或者“低风险、低贡献”的人,因为这两种人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但实际上,如果你希望你的团队很强的话,你应该花大力气去管理那些“低风险、高贡献”的人。他们看起来没什么事,而且贡献度很高,但他们一旦离职,公司损失很大。更重要的是,“低风险、高贡献”的人离职之前没有征兆,他不会耍小性子。这是我们讲领导力的话题。
学了这些概念思考,对我们有什么改善呢?作者讲,首先你可以得到更高的作文分。现在我们不写作文了,但是有些人会做研究。书里有一个伦敦大学的例证,作者说:“在读你的文章的时候,主考官最关心的是你能否进行概念思考,你能否看到问题的关键,你能否清楚地阐明其意义,你能否明确地指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意味着你需要展示答案的结构,这个结构必须是清楚的,可以直接贴切地处理问题。”
就像我们当年搞辩论赛,第一辩站起来发言的时候,一定是说我们首先明确几个概念。辩题中的每一个概念,我们都需要认真地去琢磨,不光是名词,连副词都需要清晰地定义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辩论。否则,我们可能连辩题都没法展开。
“伦敦大学认为,符合下列条件的学生可以得最高分,他们能够注意细微复杂之处,看到可能出现的分歧并探讨它们。而中等成绩的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较散漫,他们只能看到明显的线索,并不加评判地接受问题条件。”如果你浮皮潦草地思考问题,你是没法在科研工作当中得到高分的。所以学习概念思考的第一个好处,是提高你的科研能力。
另外,这种原创性能帮助你去找到更加有趣的课题,还让你的工作变得更有创意。就像我在公司里倡导员工,说如果你有野心,你一定能够找到很多新概念。比如我们做樊登书店,新概念就是我们把樊登书店做成了社区里的自习室。所以,商业的能力也和你的概念思考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光是学习、写作、研究,还包括商业活动。
甚至家庭工作也需要概念思考能力。在家庭里,当你和孩子玩的时候,如果你能构造一些新的概念出来,让孩子跟你达成一种默契,孩子会认为这是你们家才有的定义,这是你们家才有的新玩法,也会让孩子觉得跟你在一起很有趣、很好玩。所以概念思考是我们变得聪明的第一步。
接下来,第二步叫作创新思考。这本书总结出来的创新思考者的十大特征,是很有价值的。作者说,在这些具有原创思维的创新者身上,会有十个最关键的特征。
第一个,叫作善于清空大脑。约翰·纳什整天一个人孤独地走来走去,他在大脑里不断地思考问题,这需要独处的时间。
第二个,乐于构思解决方法,而不是纯粹地寻找。爱因斯坦乐于构思解决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前人的东西拿来用,他会经常思考这些问题。
第三个,能够简单地思考。苏格拉底讲,首先你要承认无知,承认自己很简单。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够问出简单的问题,而这些简单的问题才能够给你的人生带来思考。他有两句很有名的话,一个是“承认无知是变得明智的前提”,另一个是“不经过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意思就是我们要回到最初始的、最原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第四个,善于找到问题。对于那些别人觉得很正常、没什么问题的事情,有人就是善于找到问题。这里我最崇敬的一个人,就是维也纳医院的医生——塞麦尔维斯。塞麦尔维斯发现,凡是经过医生接生的产妇,死亡率要比那些护工、护士接生,甚至在家里自己生产的产妇死亡率高得多。
当时医生们觉得这没什么了不得,不值得关注,但他觉得不是。后来,他看到医生解剖尸体以后,没有洗手就来给产妇接生。这就是塞麦尔维斯的发现,他能够找到问题,所以他倡导大家洗手。
第五个,乐于寻找原因、结果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比如伽利略,他那个时候做科学研究,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没有很多工具,他就自己造一个又一个的斜坡。咱们讲过《世界观》,大家听了就知道,伽利略是用一个一个的斜坡进行思考的。
他想,如果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到底会怎么样?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匀速直线运动意味着小球走着走着自己就会停下来,但他认为那只是人类肉眼看到的。伽利略通过他的斜坡实验,最后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阻力的话,小球会用这个速度一直跑下去,是阻力才使它停了下来。这就是乐于去寻找原因、结果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第六个,叫作愿意接受新想法。康德当年在读休谟的书的时候,发现这跟他过往所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样,这个人太颠覆了,但康德勇敢地接受了,然后创造了自己的哲学理论。
第七个,叫作乐于质疑自己的判断。当你做出一个判断以后,别人不同意,你是可以反思的,是乐于接受的。但有一些了不起的人,到了晚年以后,他们出现的问题就是丧失了常识,也就是丧失了我们讲的敏捷思考。
所以,无论是创造概念,还是创新思维,核心都是常识。但常识是非常弥足珍贵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愿意接受常识。什么叫常识?实事求是叫常识,我们的大脑不接受实事求是,我们大脑接受幻觉、接受惯性、接受自负、接受盲目自信。
所以你发现,拿破仑早年间是可以听得进意见的,他是可以反思、可以调整的。但到了晚年,拿破仑要去打俄罗斯的时候,所有人都劝他说咱们的粮食不够,俄罗斯会下雪,他说放心,下雪之前我们就把莫斯科拿下来了。其实这时候,他就已经忽视了对自己的质疑,丧失了元思考的能力。
第八个,叫作坚定而机智,就像牛顿一样坚定而机智地研究同一个命题一辈子。
第九个,叫作敢于不同。你看乔布斯的广告语叫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就是敢于不同,你可以跟别人不一样。
第十个,乐观。爱迪生实验电灯泡的时候,大家说你怎么失败了那么多次,他说不是,我只是找到了多少次不成功的方法,那不叫作失败。所以乐观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乐观对于创造力很重要?有的人喜欢悲观,悲观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悲观的人安全,悲观的人不犯错。如果我总是悲观,我就会摆出这种姿态:我早就说过这件事很麻烦、很危险、会造成很多的困难。所以悲观者永远正确,而乐观者永远前行。乐观者一边犯错,一边前进。
这是伟大创新者的十个特征,我们今天就罗列在这儿。
那么如何形成一个想法呢?这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出问题,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尽可能让问题更加清晰、更加具体。然后收集更新、更有趣的问题,把它们列入你的清单。最后,尽可能地深入,学会从不同的层面思考问题,比如从个人的层面、物质的层面、社会的层面,如果我们能从不同的层面思考一个问题,你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结论。
比如气候变暖这个问题。气候变暖跟每一个人是有关系的,跟我们所面临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关系的,跟我们工厂赖以为生的技术都是有关系的。如果不进行碳排放的控制,我们的社会将来会变成什么样,这里的课题简直太丰富了,你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进去,找到很多值得我们去创新、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
那么如何组织你的想法呢?这时候,第一个提醒叫作小心你的主导思想,主导思想就是惯性思维。
有一个科学家很有意思,他就是懒得思考问题。他们家有只猫,猫每天要出门,人们总要给它开门,特别烦。后来科学家就在地上给猫开了一个洞,猫自己从洞里走进走出。过两天,科学家家里又来只小猫,他想都没想,就在旁边又开了一个小洞。大家问他,你干吗又开个小洞?他说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这就叫惯性思维,当他被主导思想所控制时,他就觉得猫出门需要开洞。当来多少只猫开多少洞的时候,可笑的事就发生了。实际上,你有一个洞不就够了吗?
但我们在生活当中,被这些惯性思维主导的状况比比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寻找崭新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而是希望用现在的方案就把问题解决掉。
那么在找到这些新想法之前,我们需要去剖析问题,找到因果关系,但揭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
第一步,列出所有的内容。列出跟这个事有关的所有的内容。
第二步,叫揭示层次。我们要知道这些问题有多少个层次,这些层次分别对应着因果关系的哪些要素。
第三步,叫作检验和排除。
第四步,发现趋同点和趋异点。
这里我需要给大家详细讲一下趋同点和趋异点的问题。举个例子,塞麦尔维斯当时是怎么发现这些产妇死亡率高低不一样的?首先是趋异点,他发现病人在家接受治疗和在医院接受治疗不同,医生接生和助产士接生不同,不同的医生接生也不同。这是趋异点。
那么趋同点是什么呢?“医院承担教学功能,医生常对产妇进行检查,由医生接生,产妇高烧死亡的发病率很高。分娩时间越长的产妇,越容易发烧。因为产妇分娩时间越长,越有可能接受检查,接受过检查的产妇似乎才染上了高烧。大部分检查由塞麦尔维斯和实习医生完成,他们不在的时候死亡率会降低。克莱因教授接替布尔教授后,死亡人数增加。克莱因教授喜欢在病人身上教学,而布尔教授习惯用木偶教学。”
塞麦尔维斯经过大量的观察以后,发现了这些产妇死亡的规律中有趋异点,也有趋同点。那处理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尽量地控制,只让其中一个变量不一样,这时候你才能发现里面的规律。
到最后,所有的变量指向一个方向:如果这个医生喜欢亲自给病患检查,而且喜欢做尸体解剖,这时候产妇死亡率就上升。因为那时候的医生解剖完尸体以后不会洗手,他们看不到细菌,就不会认为这手上有细菌、有病毒,所以死亡率会上升。
当他经过这样严密的推理以后,尤其还看到身边一个同事,在进行解剖的时候刀子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就感染死亡,他真正意识到,那些尸体身上一定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看不到的,会导致人发烧、死亡。之后,他决定把这个答案揭示给医生同行。
但在当年,这个结论受到了医生一致地反对。大家认为你是在诋毁医生的形象,你是在侮辱医生,所以大家给他扣上大帽子,认为他是医生当中的败类和叛徒,开除他的公职,宣判他得了精神病。塞麦尔维斯最后凄惨地死在了精神病院里。
所以,当你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时候,我们要找到这些因果关系,才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里有一个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把这些复杂的事情理清楚,就是类比。类比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相对论就做了一个有趣的类比。当时人们都不能理解为什么相对论会推翻引力,因为大家都已经接受了牛顿的引力理论,但爱因斯坦告诉你,这不是引力。
那地球为什么围着太阳转呢?爱因斯坦用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类比,他把一个保龄球压在弹簧床上,他说,当你把这个重重的保龄球压在弹簧床上的时候,就造成了保龄球周围空间的扭曲,空间的扭曲使得其他珠子绕着大球转,这就是保龄球造成时空扭曲所带来的解释。
这就是一种类比,我们把光比喻成粒子,或者把光比喻成波,这其实都是类比的方法,它能够诠释我们理解事情的思维结构。
当然,我们也要小心不可靠的类比。因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类比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叫作偶似概括。偶似概括就是两者看起来很像,偶尔会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偶似概括变成一个确定的答案。
尤其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很多俗语,比如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要对一个人严格一点,你要经常雕琢他,就像琢玉一样。因为玉都是琢出来的,所以人也应该被这样培养,你把人完全机械类比成一块玉,其实是不对的。人不是玉那样的物质,人是一个生命体,所以简单的机械类比,就会造成我们说的偶似概括。它们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点像,但不能拿来做有效的类比。
书里有一个例子,特别有意思。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很快就做出了救助银行的决定。但大家很反对,认为银行家这么黑心,搞了那么多讨厌的衍生产品,导致我们面临着破产的风险,结果最后竟然是美联储拿纳税人的钱,去救助这些富得流油的银行家。
伯南克在电视上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就好像你的邻居不负责任,喜欢在床上吸烟,他的房子因此着大火了。这时候如果你不理他,他会把咱们整个街区的房子都烧掉。”所以,以后要不要惩罚他,不让他在床上吸烟,那是另外的事,我们眼下的事是赶紧把火灭了,赶紧把街区上着火的房子灭掉,经济才能够得到恢复。
大家有没有被说服?根据伯南克的说法,好像着急地救银行是对的,不要让经济危机再蔓延是对的。后来在网上还有人开展了一个专区,讨论这个类比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有人说:“首先,银行的房子并不在大多数人居住的街区,它是山顶的城堡,高高在上地俯瞰着整个城市。就算它烧毁了,也只是还回一片净土,整座城市不再仰视这座使它深陷债务的金银殿了。”也就是说,大家认为银行并不是我的邻居,它其实是山顶的城堡。
第二个解释是说,美国提到自己的政策时,常常会错误地使用类比。“事实上财政部和美联储并不是救火,他们只是抢夺没有着火的房子,把房主赶出门外,然后把房子送给纵火犯。”政府才不是消防员,伯南克只是用一个错误的类比,给自己开脱了责任,同时花掉了大笔的钱。
关于这个类比合不合适,人们还在继续争论。不过我们得知道,不能轻易地使用类比去解决问题。当然类比很重要,但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类比,像爱因斯坦找到量子这样的概念,找到保龄球对弹簧床产生压力、从而形成空间扭曲这样的类比,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深入地研究,需要相似点极多,我们才能使用这个类比。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调整想法结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朱永新先生在我们这儿讲过一本书,叫作《未来学校》。他打破了什么思维定势呢?为什么上学需要那么多年?为什么小学需要六年,中学需要六年,大学需要四年?按照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现象,一个小孩子的积极性如果真的被调动起来,他可以很快地把这些知识学完,甚至他可以不按照你的结构来学习,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结构,这就是打破了过去思维方式的创新想法。于是他写了一本很棒的书,叫作《未来学校》。
当我们能够找到这个新模式,替换掉过去的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找到新的出发点,从而产生新的想法。比如说,我们认为足球比赛就是人和人踢。后来有人争论,说足球比赛不应该使用电子裁判,电子裁判会影响足球比赛的纯洁性,足球就不应该使用太多科技的辅助。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简单地思考,可能就会站在保持足球纯粹性的角度,把它当作一个遗迹保留下来。
但是,假如你能够再往前迈一步,突破了足球比赛就是要人和人踢的思维定势,那我们能不能够创造一种大力的足球比赛?让一个人身上带着电子装置,但他的装置很强,使得足球比赛速度更快、踢得更狠,踢出去的球像炮弹一样,而对面的守门员会坐在装甲车里防守。那就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比赛,就像我们在《阿丽塔》里看到的那种更刺激的后现代比赛。
所以利用创新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潜在的研究项目,同时大幅提升我们的就业能力。作者说,雇主最渴望的就是具备以上这些能力的人,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概念性思考、创新性思考,用类比来解释清楚一件事情,用重新组合概念的方法来实现创新、找到因果关系。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是雇主最渴望能够得到的人才。
学会了概念思考和创新思考以后,第三步,我们需要学会明智地做出决定,也就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决策者分三类:
第一种叫作武断决策者,这类决策者会说“这事不用讨论了,我拍板了”,是非常武断的。
第二种叫优柔寡断者,就是他怎么也决定不了,看到一张菜单都要研究半天,有选择困难症。
第三种叫作拒绝决策者。拒绝决策者又分两类,一类叫作确定论者。比如说你找一个大师,想让大师决定你应该做什么,结果大师说“不用选,一切东西早有命定”。也就是说,这个人认为一切东西都是上天决定好的,我不用选择,直接做就好了。
还有一种拒绝决策者叫过滤人。意思是他对于自己做的所有决定,都会有信息过滤的机制。比如说,一个人最开始选了很多款车,当他选择了买这款以后,他就不再看其他车的广告了。就算别的车有很多好的条件、优惠、技术,他也都不看。因为他买了这款车,就只看这款车,过滤了其他的信息。所以这种人也可以被称作拒绝决策者。
那么如何做决策呢?第一个,叫作以完整有效的信息为基础。但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只能够尽量地做到完整,尽量地做到有效。如果一个人做任何决策,都需要绝对完整和有效的信息,那就什么决策都别做了。因为做不了,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整和有效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还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也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你问每个人,每个人都可能会讲“我是实事求是的,我们这个单位的风气就是实事求是”。但什么叫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你能勇敢地面对跟你认知不同的东西,你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可能犯错的事实,你能接受跟你想法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这就叫作实事求是。
就像我在我们公司提了一个革新上的建议,提完以后,我们的同事试完了竟然不敢跟我汇报,因为试验的结果很糟。他们想,樊老师提的建议结果居然很糟,这没法说。但实际上,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樊老师提的建议也有可能是错的,告诉大家是错的就好了,没有什么问题,这才叫作实事求是。
还有一个方法,叫作有效地达成目标,就是好的决策能够更有效地达成目标,而不仅是达成了目标即可。
最后一个方法叫作学会接受。做了决策以后,你要学会接受,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决策,所有的决策到最后都可能会是遗憾的艺术。你能够反思,但是不要后悔,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进步,但是不需要过度地纠结。
那么如何评估解决方法呢?有一个方法,叫作用实际效果测算。比如,成本收益分析就是一种测算方法。我付出多少成本,我得到多少收益,这些收益如果换成年化(年化收益率)大概是多少,数额合不合适。
除了成本收益分析能算钱和物质,我们还需要预测他人的反应和决定。也就是说,你所做的决定,不是你一个人的决定,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对这件事情的反应,而那个反应又会再次影响到你。这个就是博弈论。
我们之前讲过一本书,叫作《博弈论与生活》,那本书里讲了很多博弈的模型。在合作与竞争中,我们都需要考虑到这些模型,因为我们跟他人之间除了有竞争的关系,还有合作的关系。所以你做的这个决定,对你的合作者和竞争者,或者对跟你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人,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都需要考虑清楚。
所以,相互依赖和博弈理论的引入也是很重要的。博弈论的最高境界,就是看谁能够更多地获取大家的信任,因为信任能够大幅降低博弈的成本。如果你把你和其他人的关系都简单地变成一次博弈,想着两个人就打一次交道,今后不会再见面了,那么你很可能不会在乎自己的名声,不会在乎自己的信誉。
但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是有限的,我们的生命时间还很长,我们还需要跟很多人做很多轮生意,甚至就算这个人以后见不到你,他还会在市场上评价你,你就会重视自己的声誉。当你能够重视声誉,你所做出的决策就会更多地维护它。这个才是对长期博弈最有好处的方法。
那么最难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专门学过一门课叫决策学。我记得我决策学考了九十多分,但现在想想,我工作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用过决策学里讲到的方法。当时课上学的方法是画决策树,每一个决策树的分支概率是多少,把概率全部算对,所有的概率加在一起,必须是百分之百。我们根据各种可能性,开始算算算,其实就是概率论的升级版。我的数学还不错,考了九十多分,还是我们班第一个交卷的。
但后来在工作当中,我从来没有用决策论的方法去做过决策。原因是虽然课堂上的决策树画得极其复杂,但它依然是以确定性为前提的,它会告诉你这种可能性占百分之多少、成本是多少,那种可能性占百分之多少、成本是多少、收益是多少,你肯定能够算得出来。
但没有人敢在生活当中用如此简单的计算来做决策,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大的不确定背景。这来自两本书,一本是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思考,快与慢》,他提出了非理性;一个是塔勒布写的《黑天鹅》,他提出了不确定性。所以在非理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概率论工具只能做参考。这本书里也有很多概率论工具,例如贝叶斯定理,如果你有点数学基础的话,应该能够读得懂。
但作者说了,这个只能用来做参考。也就是说,你可以有个智囊团,帮你测算大概的情况,美国人特别喜欢干这个事,他们特别喜欢用计算的方法来做决定。但你依然要知道,这不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然后打乱了你的全盘计划。
那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做决定的步骤是什么呢?首先你要列出所需的特征,也就是写出你希望能够达到的决策目标和它们的衡量指标,然后衡量各个指标的重要性。
比如说你要买房。买房地段很重要,学区很重要,交通很重要,生活配套很重要,小区环境很重要,邻里的素质很重要,物业费的高低、取暖费的收取方式也很重要,当你列出了这么多要素,这些要素就叫作列出所需的特征。
然后,衡量它们的重要性。比如说你在心里打分,你认为学区第一重要,它占到百分之多少;交通第二重要,它占到百分之多少,分别给它们一个比例的分配。
接下来,就是提问自己,给每种特征评分。这个房子在学区方面能够做到几分,在交通方面做到几分,在邻里关系方面做到几分,这个方法叫专家打分法。你给每一个指标确立了权重,给它打出相应的分数,最后把它们乘在一起再相加。这时候,你就能够知道这所房子最终的得分是多少,下一所房子的最终得分是多少。这就是我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尽量科学地去计算决策结果的一种方法。
最后一步,反思你的决定。当你真的按照这套方法算出来,决定买这个房子,那么买完房子以后,哪些地方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你给自己做一个复盘。到下一次,如果你还打算买房子的话,你会做出怎样的调整。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是在做决定时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
当然,前面我们也讲过,接受是很重要的。就算你能相对科学地做出决定,但是你依然需要接受“黑天鹅事件”所带来的冲击,还有非理性所带来的要素的变化。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讲的这本书里最核心的三个工具。它一共就这三大部分:概念性思考、创新思考和做出决定的方法。
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你在大学里学过生物学,到最后你可能就记得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还有门纲目科属等等这些东西。所以大学毕业以后,从知识的层面讲,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既然很多东西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接受长期教育呢?斯金纳讲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切所学的东西被遗忘后剩下的内容。”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三件事情——怎样通过创造和分析概念来进行深度的思考,怎样通过建立因果关系、建立创新思想来深入地思考,怎样做理性的决策——这都是工具层面的东西。就算我们忘记了知识本身,但我依然能收获教育素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当我们学会理性地做决定,就意味着我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这本书的意义。包括之前讲的《我会独立思考》《思辨与立场》这些书,它们的目标都一样,都是教会我们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跟随惯性和大脑中的冲动去做决定、去发表自己的议论。只有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够变得更加成熟和安定。
你当然可以相信自己的决策,相信自己的认知和想法,但是也要时刻准备好反思和开放的态度。也就是说,没有最优、没有真理、没有不可改变的认知,我们的认知水平都是在不断迭代的,就算我们讲了这些工具,这些工具也只是我们迭代路上的手段之一。
时刻保持开放和反思的精神,才是我们不断地变得更聪明的保障,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更聪明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