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工作、结婚生子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
很多人认为考上好的学校、找到心仪的工作、拥有很多的财富就是一种成功。
但是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那个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01
上周末,《三联生活周刊》一篇《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仅凭导言一段话,瞬间戳中无数大学生的泪点痛点,引发共鸣与自省:
在大学里,学生因“内卷”而迷茫,教师因找不到潜心治学的学生而苦恼。
中国两所顶尖高校发生的困境是:揭开漂亮的指标、体面的成功,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
文中的李华就是这一事件的经历者之一。
“在北大和清华,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名词就是‘卷’,简言之就是一种因竞争而起的精力消耗和浪费。”李华说。
他还记得新生入学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期待,在琳琅满目的课表里选自己有兴趣的,在社团里做得风生水起,搞一些大事情。
但辅导员老师、学长们很快就会让大家冷却冲动,理性地聚焦到一件事上:绩点。
“不管你未来走哪一条路,绩点都是基本保障。”李华解释说,“选修双学位要看你在院系里的排名,保研需要总绩点排名达到前60%。出国念书根据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要求,好学校的绩点要求自然不会低。”
李华为了不落后于同学,陷于被动,不得不把自己的简历尽可能地填满。
他开始做学生工作、参加各种比赛、申请出国项目、实习等等,而是否能够学到东西、是否属于自己的兴趣范畴不再是从事这些活动的评价标准。
很多人和李华一样,恐慌于与大众不同,恐慌于被社会抛弃,恐慌于世俗定义的不成功。
我们被环境塑造,看似忙碌充实,但实际上不堪一击。
要一步一步的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要留给自己喘息的空间,要认清现实但又不完全屈服于现实。
成功不该由其他人定义,应该由自己来决定。
02
丢掉绩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自己。
茉莉品学兼优,父亲是学校里的系主任,母亲是留美硕士。
母亲为了教育孩子选择当全职妈妈,但她的内心并不满足于此。
她把所有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身上,让孩子出人头地,就是她要达到的目标。
为了督促好孩子的学习,她给家里装了摄像头,给孩子安排满档的补习班。
在她眼中,自己优秀,孩子也得优秀,孩子成绩不好便动辄打骂。
“你不要脸,我们还要脸,你也不想想你爸妈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好歹也是留美硕士耶!”
“如果不是为了生你,我早就是教授了。”
“你对得起我们吗?我们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面对自己的孩子,面子永远会挂在她的嘴上。
母亲失控的情绪,让茉莉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让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茉莉考了全校第一的当晚,她毫不犹豫地从十几层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童年时期的真实感受,是成人世界的世俗名利,所无法替代的。
如果以牺牲掉童年为代价,换取孩子的“早期辉煌”,其代价,可能是毁掉孩子的一生。
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望子成龙”之心,不要把孩子作为追逐名利的工具。
让孩子活得更像个孩子。
保持这个底线,就是对孩子童年的守护,就是对孩子成长的最佳助力。
03
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才能不断突破人生的“绩点”。
李开复从小在台湾长大,老师总是用威胁、惩罚、失望等等的方式来希望大家能做得更好。
这样的方式让他胆战心惊,总怕给大人丢脸。
11岁的他想换个地方去寻找自信,于是前往美国留学。
来这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无限可能。
记得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1/7,问大家谁能够换算出来。
虽然当时的英文不是很好,李开复还是很快地举手回答了:0.142857。
老师立马夸赞说:“哎呀,数学天才。”
李开复瞬间觉得自己真的是数学天才。
此后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代表学校参加数学考试、奥数比赛,甚至进哥伦比亚大学时,学校把他分到了天才班。
李开复说:“我觉得大家留学的梦,有这个梦存在还是很好,更重要的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天赋在什么地方。一个人要做自己最喜爱的事情,才能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潜力。”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就像王鲁彬说的:“如果心不是自由的,到哪里都是牢笼。”
自由就是不给自己设限,忠于内心勇敢追逐梦想。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他人的期许或是随波逐流。
突破“天花板效应”,才能用更高的维度看世界。
04
人生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
学会长大,学会独自飞翔,学会有些压力自己去扛。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做一个有想法、会思考的人,面对生活,永远不放弃探索更开阔的人生,永远不惧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不要被这个世界轻易左右。
愿我们都能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保持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