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质问马思纯承认自己不懂很难吗,而我反观了一下自己说,是的……
似乎每周都有瓜吃,而本周这个让我感触特别深。
马思纯在微博上发表了《第一炉香》的读后感,文不对题,顷刻被网友送上了热搜。
对此,网友指出了其中的错误。
张爱玲的粉丝还亲自整理了图文比较与真心忠告
知乎上,大多言论表达的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大师,都是装不出来的,这次女文青人设终于翻车了”。
我一直以为自己会是路人态度,但是可能是对马思纯有独特的情结?所以哪怕知道她在不懂装懂,也讨厌不起来。
大概是因为大三逃课奔赴700多公里从河南跑去天津支持同哥的作品,就是马思纯参演的电影《左耳》,没有被女主圈粉,但却记住了黎吧啦这样一个叛逆却真性情的女生。
然而,当我反思一阵后发现,其实我能理解马思纯的“不懂”。
不懂对于不自信的人来说,尤其在公众场合或者陌生人面前,是一个难以言喻的瑕疵,而不懂装懂这项轻松易学的技能,就像是7-11店24小时营业一样,安全可靠,只需要走个流程,便可轻易“提货”。
比如:
小学的时候,学校挑选锣鼓乐队去外出演出,因为我从小语文成绩好,加上其是班主任的关系,无论什么代老师维持班级秩序、宣读成绩单、策划黑板报啊,这类活动都是头选,奈何尽管当时只有12岁的我(四年级)也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我生来肢体不协调。
被老师点名了又不能不去,真不去也不能告诉老师说我不行。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去了。
大概是因为做不到或者说没做好那件事很难过,所以记忆犹新,难以释然。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咚巴拉咚巴拉咚咚巴拉巴拉”的口诀,但是每次敲鼓的时候,两只手就开始争相决斗,不听使唤。
更可怕的是我身着“不懂装懂”的保护色,可能演技还不错,从接近数百人晋级了第二轮挑选——几十人,接着几十人留下十几人有余的时候,终于穿帮。
我被OUT以后,心情居然轻松且敞亮,好像是终于等到了自己被宣判的结果了一样。
我以为自己会长大,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但是到初中之后,我个人觉得是更加的变本加厉?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从小到大我只对两件事情付出特别多,其一是看书写字,其二就是学习数学了。但是我的数学成绩却,恩……不可描述。
初中数学有一章节是初中数学课本中的“送命题”了吧,平均数、极差、标准差之类的。记得初三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极其幽默且个性的老师,所以教学风格和模式也很自由,用今天的话来说的话,应该是freestyle,每次布置完作业,不喜欢自己批改,喜欢在班里让同桌交换后,自由批改加阅读。
一个可循环播放我整个初三时期的片段就是:
老师:“这道题谁错了,请举手!”
我:(环顾四周,发现比我学习好的人也错了这道题,好!我也举!)
所以导致很多题目,尽管我不会,尽管我也错,但是我就是没有勇气举起手来。
即使我很小时候就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但是青春期的我,以自尊心为大,故一直觉得“不足为外人道也”才是王道。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豁然开朗了。
可能是高中遇到一个把我视为“掌上明珠”,且可以称之为丽老大的好老师,尽管我又胖又丑学习也不拔尖,还每天不忘毒舌嘲笑我,“考不上大学,我就能再带你一年了,到时候还让你当班长。”最潸然泪下的是,看不到金钱铜臭的她,学生几百块一小时的数学补习她都懒得接,却会在数学课上做题时,独自把瞪着一道已经讲了三遍的题的我,叫出教室,在走廊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阿讲。
记得当时天气很冷,很厚的“五三”放在栏杆上也感觉到刺骨的冰凉。但每每想起那幕,我内心的暖流依然不减当年。
高中时候,很多人都喜欢不上丽丽,说她又严苛又脾气臭,还毒舌。但是可能是她是哪个能看懂我“不懂装懂”还不嘲笑,且帮助我的人,我一直觉得丽丽是上天在无助又黑暗的高中三年,给我的馈赠之礼。
除此之外,高考路上还有和我互相监督打卡的大黄同学,每天上课前,练习前,考试前等一些碎片化时间间隙,我们都要伸直脑袋看看对方有没有偷偷睡觉,还宣告全班帮我监督大黄,睡1分钟罚她10块的狂言妄语。
我很怀念那个知道我考砸了不想进班,没有手机,没有小纸条,却能一下子找到我的大黄。
换句话说,大概是太久没有这种感受了。
太久没有“不懂”的羞愧感;
太久没有“不懂装懂”的需求。
每天生活简单地能用买和不买,花钱和挣钱,工作和休息来概括。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长大后的独立感,而是觉得我学了这么多年,终于知道了“不懂装懂”是个贬义词,也终于学会了“不!不懂装懂!”
那……我为什么不学以致用呢?
承认自己不懂真的不容易,但也没多难。
只要知道自己还有他用,或者说只要知道自己想怎么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赶着2018的尾巴,放下“不懂装懂”,做个快乐且真实的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