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星越红,专访越是难做。
题源来于网络越红,出谋划策、鞍前马后的人就越多,讳莫如深的禁忌也随之多了起来;越红,私人生活就愈发无趣:一年之中多数时间辗转于一个又一个剧组,偶有闲暇,宣传、广告、商业活动跟着接踵而至。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明星不说实话,伊的日常确实就是拍戏、宣传、宅在家里、不社交(对于明星来说,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种)……以及,单身并期待爱情。
人越成长,心智越成熟。过往经验是一块块砖石,渐渐砌成自己的堡垒。好的、坏的,一并经历过,于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明星更是如此,从出道到飞升,短短数年,便尝尽甘苦。一时大鸣大放,搏尽全力,亦是为了最终获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由。
所以,与明星素昧平生的记者、撰稿人,经过层层把控,最终面对面聊上一时半会儿,任凭抛出那许多关于人生境遇、真实况味、内心深处爱与怕的问题,常常都是徒劳——萍水相逢,连基本认识都谈不上,哪来的信任掏心掏肺?何况,人生的多数事都可以学习经验,唯独成长是一种个人体验,如何选择,如何走到这一步,皆是敝帚自珍的细节,不是不可说,而是成功以后没人愿意反复消费自己的过去,显得太廉价。因此当你单刀直入发问“你曾经受过的最大伤害是什么”,明星通常会微微一颦眉,又在你还未察觉时换上盈盈不语的笑眼,对你说:正在拍的这部戏,我在里面的角色就是一个受过极大伤害的人……最后,读者读到的,是一个关于明星的品牌故事,至于明星本人,也在现世安稳、五味杂陈地活着,只是没有活在你的视野里。
偏偏赵薇是一个例外。
作为明星,她的事业几乎从一开始就达到了极致。一套成名剧,播了近二十年还在重播,从50后到00后,隔着半个世纪的华人都知道她是谁。连赵薇自己也说“人生一下子就变了,只有不可思议可以形容”。这是难以企及的高度,亦是难以逾越的巅峰。谁都以为赵薇这一辈子无论再如何发展都会扯上过去,但她一直在实现突围:小燕子赵薇、歌手赵薇、演员赵薇、研究生赵薇、导演赵薇、母亲赵薇、投资人赵薇、影后赵薇……然后她成功了,作为活跃在一线、每年有大量作品面市、个人也保持着极高曝光的明星,人们现在最津津乐道的不是她的过去,而是都想问:赵薇,你下一步要做什么?她的名字,出现在娱乐版、时尚版、人物版、财经版,她身上带着太多话题,并都不是旧的、琐碎的、无趣的。人们时常想看到她,是想看到在她身上,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少种可能。而不是像别的女演员,虽然也不想消费自己的过去和人生,却只能通过制造一次次的惊人造型、花边绯闻来维持自身的话题度。
39岁的赵薇,以一颗不惑的心,所向披靡,开启无穷无尽的全新世界。
作为公众人物,赵薇又是业界公认最好采访的一个。她聪明,言之有物,读了大量的书,又经历过许多,聊起各种形而上的话题,她在侃侃而谈之余又能切中要害,给出一个坚定、清晰、设身处地的回答。你只要和她聊过一次,因为早年角色而对她本人的认知错位便会消弭殆尽。更有趣的是,采访赵薇,恰恰又不用拼命问问题,她对于自我、对于旁人,始终有一种不思量的真实与不堤防的自在。只须跟着赵薇工作一天,便可从她的电话、小动作、待人接物的态度,窥见她的性格、内心、与生活状态。她的安全感很高,所以不介意把手机里好玩的照片翻出来给大家看,又或者旁若无人地做一个鬼脸自拍然后哈哈大笑对身边的人逗趣说“你就当没看见啊~”,甚至,她有时会让记者去她的家里采访,一起吃吃喝喝顺便闲聊。出道这么多年,赵薇几乎从未遭遇媒体差评、在圈子内外拥有极佳人缘,并非事出无因。
舒展,既是赵薇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
专访当天,赵薇刚从纽约马不停蹄地赶回来。
前一天是一年一度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宴。2015年这一场,全中国数得上来的一线女明星全去了。赵薇从剧组匆匆赶去,呆一晚上又匆匆飞回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和品牌关系挺好的,人家这次请,该去就得去。”在慈善晚宴红毯上,赵薇穿着优雅简洁的紫罗兰色曳地长裙,并未做过多装饰。因此,在国内所有媒体及自媒体对于此次红毯女星的点评稿件上,赵薇并不是着墨最多的一位。而她丝毫不介意,“走红毯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晚宴结束后,大伙儿全去了我房间,好多年没聚得这么齐了,这才有意思。”
事实上,赵薇向来不会在怎么打扮怎么穿上耗费大量心思、做过多纠结。她是少数几个在还没化妆时就可以接受采访的女明星,也是许多时尚编辑眼里最好合作的拍摄对象,她会完全尊重编辑的时装意见,并尽力去配合每一种预定造型。尽管她承认发胖会带给她极大的挫败感,有时候会因此躲在家里不想见人,但即使你仔细端详她的脸,也发现不了任何注射和微整形的印迹。“毕竟,我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她说。
她更不会介意自己在镜头里看起来美不美。于是,她接过了吴君如、苑琼丹、莫文蔚的棒,成为了周星驰电影里的丑女;又抹上七彩眼影、猩红嘴唇扮演上海姨妈那有些市侩的东北女儿;最终,她演活了农村妇女李红琴,导演陈可辛对此角色的第一要求是“全戏不许化妆”,吓退了许多女明星,赵薇不但接了,还和导演商量用了特殊打光凸显面部的苍老与粗砺,令她更像一个常年下地干活儿的农妇。最终,李红琴把赵薇送上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的领奖台——她自始至终只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演员,她做到了。
拿奖以后,赵薇并未过多渲染影后荣誉对于自己的意义。她还是那样漫不经心、有一说一:“我不是想证明什么才挑《亲爱的》来演,在导完《致青春》以后,我实在有些身心俱疲,就接了几部戏,重新过一过做演员的瘾。说实话,哪怕是李红琴这样极难以塑造的角色,也比做导演轻松。”
人人看得出,赵薇做导演时,实在太拼了!《致青春》从开机到定档再到上映,这漫长的一年多里,除了拍戏、制作,赵薇从未断过宣传。从年初到年末、她包揽了差不多所有时尚、娱乐、人物杂志的封面,最多的时候,一个报刊亭里能同时看到五张赵薇的脸,主题却都在谈论同一件事:《致青春》。赵薇说:“我肯定是要卖命的,做演员有时候可以任性,演完就走了。做导演不行,不能因为自己不够投入,而让那么多钱、那么多人的心血打了水漂。”
《致青春》以后,在等待下一个导演剧本的间歇,赵薇一口气接了《亲爱的》、《港囧》、《三人行》,和即将上映的《横冲直撞好莱坞》。
“我从未渴望过好莱坞。”
聊到《横冲直撞好莱坞》,赵薇直白地说:“我从未想过要去好莱坞发展。任何演员,只有扎根在本土,才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和养份进行创作。再说,好的作品是能跨过情感地域、超越民族性的,所以,谁说一定要到好莱坞才能做出影响世界的作品,在中国也一定能!”说完,她又举了个自己的例子:“拍《横冲直撞好莱坞》时,我拍得很爽,所有英文台词也说得溜儿极了。结果到后期配音时才真正要了我的命。导演请了一个发音老师来一句句纠正我的台词,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说的是一回事,要做到像美国土生土长华裔的那种腔调,在细节、语气、发音上有太多揣摩不到的地方。稍微不到位,你就还是一个扮演外国人的中国人,彻底出戏了。”
扎根在本土,本土亦给了赵薇最多的机会。她和中国最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基本全合作过,自己也成为了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女演员。目前,她正在广州拍摄杜琪峰导演的《三人行》,也是一部要吃苦的戏——
“里面有一场,古天乐扇我耳光,结果拍了好几遍,我又让古天乐真扇,哥们儿真是把我半个脸都抽肿了。”
“那你没翻脸?”
“怎么可能!连演戏都放不开,那做人得多累啊。”
午后,油麻地果栏。这里有一整片深陷在高楼大厦中的旧屋棚户,破损却不残败。是一百年前的港岛,尚且留存至今的唯一写照。
结束完第一组照片拍摄的赵薇,转场到这里,坐在路边小店津津有味地吃一碗鱼蛋粉。饭桌上还不忘给大家说:“拍《致青春》最爽的就是在贵州,天天有当地老乡炒农家菜给我们吃,吃得太好了!”想起上一次在摄影棚见到赵薇,她叫了个火锅外卖到棚里,张罗所有人员热火朝天地吃火锅。她一边帮工作人员夹菜,一边与众人生冷不忌地闲聊,如同真正的朋友一般。
这时工作人员过来询问,说摄影师希望在人来人往的果栏街头取景拍摄,问赵薇介不介意。赵薇想也没想,说:“拍呗,这儿的景挺好的!”
她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明星身份有过太多思忖。相反,她很庆幸终于走出了十七年前一炮而红的巨大光环。“那时候连街都不敢上,一出门就被团团围住,跟什么似的,生活整个被割裂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少女”,譬如美国的布兰妮,日本的广末凉子,而赵薇,绝对是中国曾经的国民少女。年少成名,鲜衣怒马之外,更多的是始料未及、排山倒海的舆论与注视,与长着长着就崩溃了的他国少女不同,赵薇选择的成长,是接受却不忍受、证明却不辩解,一步一步,以温柔自持,与伤害和解。这是她的智慧,风雨兼程,兜兜转转,她走入了平和自喜之境。
“现在我能特别自然地去菜场买菜,卖菜阿姨看到我,顶多“啊”一声,说,你是赵薇。也许会送我一把菜,不会有更多了。大家似乎都接受了我是个演员以及孩子母亲的身份,曾经那种咋咋呼呼的新奇感总算过去了。”
赵薇的平实,还体现在她出了名的仗义上。她身边如云的大牌好友不必多说,公关圈里一直流传着一段关于赵薇的轶事:和赵薇合作多年的奢侈品牌,多年前某地旗舰店开业,邀请赵薇出席。在贵宾闭店浏览时,赵薇二话不说当场买了三只包,并转手送给该品牌与她接触最多的三个基层工作人员。令这三人感动得差点当场落泪。明星中私下里好相处的不算多,知道感恩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之后无论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这个品牌从上到下始终全力支持赵薇。至于赵薇代言多年的瑞士名表积家,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说出“薇姐”的好,譬如每一次集体工作后,赵薇会让司机开车挨个儿先把工作人员送回家,最后才送自己;又譬如她时常从自家酒庄里,拿出上好年份的酒,送给工作人员喝,决不特意说明这酒有多好,只淡淡一句:我们家里的,随便喝喝吧。
跟了赵薇多年的宣传人员,说:“你没有办法跟她只保持工作关系。她常常张罗我们去她家里玩儿、过夜,自己买菜下厨做给我们吃。谁家里有什么事儿,她肯定会站出来帮忙打点,可以说,在赵薇身边,先滋长出来的是姐妹情谊,之后才是众志成城、深信不疑的合作关系。”
下午三四点,天空里的积雨云突然被风吹散了去,突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赵薇换好造型,走去果栏街头准备拍照。走到一半,她突然想起什么,转头对工作人员说——
“快去看看带来的香槟冰好没有,你看这天儿这么好,一会儿夏导(为赵薇操刀此次平面拍摄的名导夏永康)他们肯定都想喝一杯!”
拍摄的最后一个场景,摄影师选在了夜晚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旺角街头。
赵薇的出现,立即引发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有嗓门特大的同胞,不时高喊:“哎妈!这不小燕子么!”
被赵薇听见,她转头对那人笑了笑,说:“没错。”
很多人都以为,赵薇特别不愿意回顾那段时期,还有好事的八卦媒体从她的微博里推测每年重播的《还珠格格》系列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瞎说!”赵薇对此斩钉截铁的回应,“那怎么会是困扰呢?一套电视剧,播了二十年还在重播,这对于女演员来说,是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想想看,连现在的小孩,包括我女儿,都知道我是谁,当然是好事儿!”
暌违电视剧七年之久的赵薇,在今年交出了一部《虎妈猫爸》。五月一开播,又创造了亿量级的收视狂潮。问她重回电视圈,是不是想再创造一部可以重播二十年的经典,她说:“那倒不是,主要是我妈特爱看我演的戏,我要老不演戏,她就会念叨我,说都没得看了,而且你怎么这么懒,你现在这个岁数可正是女演员的黄金期。”
从小到大,父母是赵薇最敬畏的人。以至于她做的许多选择,全是为了让父母开心。父母是知识分子,赵薇就想着该去读个研究生,这样他们会高兴一点;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纪,赵薇也没让父母催,自己安安静静地就把家给成了。她有时候很想长长久久地歇一阵子,又怕妈妈担心她过气了、没人愿意用了,于是又保持着接戏、拍戏。她说:“只要能让他们对我放心,我什么事都愿意做的。”
赵薇回想起小时候,妈妈经常对她念叨的某个“别人家的女儿”,那是妈妈同事的孩子,从小品学兼优、知书达理,赵薇妈妈没事儿就对她念叨:你看人家谁谁谁,又如何如何……后来,赵薇考上了大学,偶尔听说那个女孩长大以后因为一些私人感情的变故,突然变得叛逆,还离家出走了,她还为此偷偷窃喜了一阵。又后来一些,她演了《还珠格格》,上了央视春晚还担纲主持,那年回了家,赵薇终于忍不住对她妈妈开玩笑说:“以后就不用提别人的女儿了,你自己的女儿也还可以吧?”
末了,我问她:“你从小到大,被妈妈管教得如此厉害,做什么事都还要考虑她会不会开心。现在你自己也有女儿了,会不会想到自己的成长,于是愿意对她放任一点,只要她高兴就好?”
赵薇想了想,最后严肃地说:“那不行,她还是也得让我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