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读赵美萍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读到作者回忆童年的部分勾起了我儿时的一些记忆,有点激动不得不着笔写下来,以免日后没了这种情绪和心情难以落笔记录。
儿时快乐的时光如同晚霞一样稍纵即逝,但是有些“晚霞”即便消失它却在心里永远留下了那道永恒绚丽的光彩,留在心中的那些“晚霞”时刻让人觉得:哦?原来这就是童年、这就是童真、这就是成长吗?
一
小时候上学我、大姐、弟弟我们三个人都是结伴同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一起见证了那条小道上的无数个春夏秋冬,也在无数个春夏秋冬交替之间留下了儿时的童真、“无知”和成长。
吃完午饭,我们在那条唯一通往“知识大门”的小路上我们优哉游哉,嬉笑追逐打闹,时而捡起一颗小石子打打水漂,时而拔几株能食的不知名的野草,突然,其中一个人在一个凸起的小土堆上看到了一株马兰花,兴高采烈的叫我们过去看。
“大姐姐,好奇怪,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只有这个凸起的小土堆上面长了这朵花,而且还只有一棵……”
我们三个人争先恐后的议论着,在我们眼里凸起来的土堆是很神奇的,土堆上仅仅长了一株马兰花更是充满魔幻色彩的,三个孩子眼中这个现象简直奇幻无比,我们蹲在那里议论许久最后都一致觉得可能那块凸起来的土堆并且长了一株马兰花的地方是有神的,我们最后将那块儿地方用石头围起来,不让它受到破坏,还在跟前掐了一些馒头来祭奠,最可笑的是领走前我们三个人整整齐齐下跪给那朵花磕了三个头,想必当时心中还是许了愿的。
这个滑稽的行为自从发现那株花的那天开始,每天中午返校的时候都会上演,因为我们要用馒头祭奠它,不能让它死去,不然它就没办法保佑我们。
此时再次落笔回想时,我不知道儿时是因为敬畏生命还是敬畏神明才有这样“可笑滑稽”的行为,但现在我有一点是知道和清楚的,我很敬畏时间这个东西。
二
场景一转,我们跑到了住房背后的一座山上,这座山上可以拾取美味的野果,也可以俯瞰全村的美景,错落有致的村落间老妇在门口晒太阳,孩子们在门口嬉笑打闹,山腰间偶尔能听到儿童的哭啼声,也能看到山脚下勤劳的妇女在河中洗衣服,我们大喊一声,对面会传来一阵回声,有时候会很傻的以为对面有和我一样的人在做回应。
稍作休息,我们一鼓作气开始向上爬,在不起眼的一个地方有一只喜鹊的尸体,是的,我们又开始下跪了,说起来真的有点莫名其妙,这次真的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才会有如此怪异的行为,我们三个慢慢托起喜鹊的尸体,把它放在平坦的地方以后开始挖坑,挖到能够装得下它的时候就开始“下葬”,嘴里嘟嘟囔囔的念叨这什么至今也想不起来了,应该又是一番“超度”之后希望它能保佑我们成绩超前的心酸愿望吧,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只不过是成绩考不及格罢了。
一番“超度”之后还专门捡一个长条石头作为墓碑,在墓碑面前放三个扁平的石头,在石头上面放上小花和野果全当是给它的祭品了,最后还有那必不可少的仪式:下跪磕头。
可能也只有下跪磕头再离去才会显得心安理得,才会表明自己的忠诚和敬畏之心。
童年中的有些部分就是在这些看似荒诞的生活中表达着自我,一路修修补补形成今天的我。
成长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成长史却不是,那些童年趣事于当时的我而言是正在成长的瞬间,但现在书写这些琐事再回看就是成长史。
人生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些记忆可以让我们遥望那个时候,让我们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在结果,而在过程的跌宕起伏。
人生,尤其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