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不是一部完整预设的、有计划写成的系统著作,它是后人将亚氏一些内容主题相近的不同文章汇编而成。
有些可能是亚氏自己写的提纲,有些则可能是其学生弟子的笔记或摘要。
这些文章也不是一次性连续写就,它们的完成时间参差不齐。
按其思想内容,可以将《形而上学》划分为5个部分:
1批判地总结之前的希腊哲学,包括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
2第一哲学总论;
3关于一些哲学范畴的解释与探讨;
4第一哲学分论-本体论思想,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书核心之所在;
5第一哲学分论-神学思想,此“神”并非后来基督教神学之“神”,亚里士多德的神学思想,乃非人格化的、形而上的“理性一神论”。
## 1
亚氏认为,哲学是寻求事物原因尤其是第一因、最高因的知识,不同于普通的工具性的知识。
批判不是胡批乱判,必依照某标准,他根据《物理学》中提出的四因学说(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对之前的哲学作了批判,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哲学史研究。
他的哲学,便是建立于这种批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升华而成。
亚氏指出,之前的哲学家虽然也在寻求世界的本原,但他们并未达到第一哲学的高度——即寻求“一切存在的一切本质性原因”。
之前的哲学家通常是以偏概全、以次充好:
比如四元素——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土,都只不过是在说【质料因】;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万物至理归结为“数”,则是将次要的数量属性片面夸大。
而自己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致命错误在于将“理念”与“现实世界”割裂。
理念论源于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而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目的在于寻求事物的普遍本质及共同原因。
柏拉图偏离了正确道路——亚氏学说中,作为提示事物的普遍本质与原因的【形式因】,与柏拉图的“理念”类似,但是“形式”并不能脱离事物“独立存在”。
亚氏认为,理念并不能解释一切存在——事物、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客观存在,当我们在解释“苏格拉底先于柏拉图”这一事实时,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有对应的理念,“柏拉图”也有对应的理念,但要说“先于”也有对应的理念,显然会陷入荒谬——因为脱离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两个具体人物,“先于”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亚氏认为,
把理念说成原型,具体事物“分有”、摹仿某一原型,只不过是在说空话、做诗意的比喻而已。
正如画家画画,如果不提【动力因】,只单纯地说“画摹仿了什么”,这件事就显得苍白无力,毕竟画本身不能把它自己给画出来。
理念对于解释流动变化的宇宙万物以及人的认识也没有无实质性的价值,没有【目的因】,只单纯地说“分有”,就无法解释事物为何以及如何流变。
不同于柏拉图的灵魂回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对现实存在的事物的感觉经验,
他反问道:如果在哲学(尤其是第一哲学)这门伟大学问中,我们虽有先天的知识,自己却无法觉察,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一切从经验事实出发,结合严密的分析理性(主要是形式逻辑),这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自己第一哲学的基本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