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是统编版教材第八单元第3篇课文,主要讲述齐会战斗打响,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做阵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围绕单元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课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战斗激烈的内容,说一说自己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课后2题,训练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课后第3题,则要求学生结合语句谈一谈白求恩给你留下的印象。由此,我归纳出两个重点训练支点,一是通过抓环境描写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二是梳理课文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前,我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白求恩的故事,拉进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领着学生聚焦描写战斗激烈的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战斗形势的恶劣。在此基础上,我抛出问题:这篇课文既然是写白求恩大夫坚守阵地救治伤员的故事,为什么还要描写战斗场面的内容?短暂的思考之后,小桐认为因为战斗环境非常危险,而白求恩大夫依然坚守阵地;小瑞说如果没有环境的描写,就突显不出来白求恩大夫的勇敢……顺势而为,我小结到:环境描写可以突显人物的品质。渗透写作的意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孕育出甜美的果子。至于,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学生们能够说出一点,但不够全面。这就需要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毕竟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有差异。
这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难倒了不少学生,特别是故事经过的梳理,需要学生从2.3.4三个自然段整体把握。但学生缺乏篇章意识,总是囿于个别关键句表述,不够完整。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领着学生归纳出“疯狂反扑,,小庙危险”“炮弹不断,拒绝撤离”“火烧小庙,手术不停”三个部分的意思,初步形成段感。但段感究竟是什么?我抓住部长和白求恩的对话,引导思考:说话句可以单独成段,这里为何要组合成一段?有的学生这里都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写的,有的说这样看起来很紧凑。从构段形式来看,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一个小故事标题,如果这部分分成多个自然,就失去这种节奏之美;二是战斗形势的紧张,放到一起,更能凸显出这一特点。
这节课上,值得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认为抓住段感和环境的写作方法,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也取得一定的效果。至少,可能让学生如何构段,提高他们的篇章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