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琴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美好品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区分开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己读懂读会这篇课文? 为此我查阅了新版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根据《课程标》对略读课的建议和要求,结合本课“阅读提示”中的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发生的背景。用合作策略“小先生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的基本情况,初步体会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久,过程之艰,让学生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
2、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大致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后,带着“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阵地”上做了什么?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准备;小组合作,运用策略“叽叽喳喳法”进行交流;全班交流。)
3、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交流了印象深刻的部分后,我及时补充图片资料(白求恩大夫在自己国家的优越住所和在中国的简陋住处),提问:看到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疑问?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来最关键的问题:白求恩大夫为什么放弃国内优越的生活来中国吃苦受罪?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默读、思考。请学生在小组内应用合作策略:“坐庄法”进行学习。然后随机抽组交流。最后我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去悟去感。作为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在小组中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我觉得这样能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而不再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注意的。
(西夏合作研究室 2019年12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