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从何而来?
浪漫主义最初是十八世纪中叶欧洲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脑中兴起的意识形态,如今它征服了全世界,电影、生活无处不见。浪漫主义把性升华为爱的至高表现,对现实因素及金钱表现出强烈的蔑视。
爱情的诸多困难并非缘于我们自身的愚笨、无能或对伴侣的错误选择,而是我们的文化为我们设立这样的难题,却又蛮不讲理地将其描绘的轻而易举。我们绝无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找到一切,我们于对方也是同样如此,这不是因为各自的缺陷,而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何选择爱的人?
浪漫主义者一般会回答“直觉”,但就爱情故事的质量而言,“直觉”比“算计”好不了多少。
我们也许以为自己是在寻找爱寻找幸福,但我们真正寻找的是熟悉感,也就是我们对某些因素的偏好——即我们所说的直觉。而所有这些可能都是我们早年经历的一种投射。比如:父母曾使我们深受创伤,我们因而无法接近与父母有任何相同特质的伴侣,哪怕对方和他们的负面特点毫无关系。
我们是怎样通过移情来伤害伴侣的?
爱情中伴侣一方总有莫名其妙的状况——看似“过激的反应”。那是因为在童年时期理解力和控制力尚未发展成熟时面临极大的困难,让我们难以保持镇定、平静及信任。当我们成年遇到熟悉的环境时,就会无意识的采取旧日的防御机制,变得乖戾、多疑易怒。这类被称为“移情”的心理现象。
你在亲密关系中遇到过这些难题吗?
我们会看到情侣之间粗鲁,伤人的言行,而这不过是掩藏我们的需求感和渴望,但是却没有使用恰当的方式。
在确立爱情关系中,若否认害怕被拒绝,往往会出现两大征兆:1)变得疏离(回避),2)控制欲变强(焦虑)。
爱人接触到我们隐藏起来的部分,我们的爱赋予对方太多凌驾我们的权利,如果想使用这种权利——他们有时真的会这样做——他们完全知道如何戳中我们的痛点。我们常常缺乏安全感,但不安全感是健全的标志,它代表我们没有允许自己将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爱与被爱
爱情得心应手的意义之一,是变得更愿意做后者,且更加意识到对前者的非自然的危险迷恋。
我们迈入青年时期(完全无意识)的希望重建孩提时代被照料,被娇惯的感觉。我们希望有一个人能读懂我们的心,行为无私,能让我们的世界更好,更完整。这听起来浪漫,若固执己见,那将会带来麻烦和灾难。成年的爱只能是要求扶持与提供扶持的审慎结合。
教与学
爱难道不是全盘接受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吗?希望改变伴侣听起来惹人厌烦,这是我们深受浪漫主义理念的影响。我们内心对自己有期许,又为何责怪他人对我们抱持同样的希望呢?
爱首先是欣赏另一个人的优点,当我们邂逅另一个人的强大、聪明、善良、诚实、机智、宽厚时感到兴奋。爱应该是两人相互扶持,充分发挥潜能,而不仅仅是一个让一切现有缺点从中寻求认同的熔炉。
礼貌与秘密
“礼貌”这个词的定义并非损人利己地隐藏信息,而是竭力不让对方与你本性中真实却伤人的一面产生摩擦。时刻展现完全的自我,并不是什么体贴的表现。
一见钟情真的存在吗?
一见钟情浪漫主义哲学的力量,揭示了我们多么乐意管中窥豹。成熟并不意味着放弃一见钟情,只是代表我们最终放弃了固有浪漫主义观念。我们的空虚与不完整感永无止境,这是刻在人生剧本上不可磨灭的真理,因此,选择委身于何人仅仅是确定自己要甘愿蒙受哪一种苦难,而不是希望找到机会奇迹般地逃离痛苦。
性不解放
无论怎样美化现代观念,对于性,我们仍感到矛盾、尴尬、羞怯与异样。处理某些扭曲至极的“理想”常态外,人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它。没有人以愉快、豁达、从容、健康、忠诚和沉着来看待性。
单身生活
爱一个人而非因为惧怕保持单身而结为伴侣,单身与婚恋两种状态各有特点:前者易寂寞,后者易生窒息、愤怒与沮丧。无论处于哪种感情状况,我们都可能相当苦恼——归根结底,这证明了既不要急于从伴侣身边逃离,也不要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尝试与另一个人结合。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人都有缺陷,无论和我们在一起的是谁,他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不会是完美的。世上可能存在的,只有“尚可”的爱情。浪漫主义对我们毫无助益,没有人对另一个人充分理解、完全赞同。真正适合我们的不是意气相投的人,而是能用智慧而明智地调解品位分歧的人,是善于化解不和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