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0月19日 癸卯年 九月初五 星期四
备注:Day702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汉兴---从吕后到汉文帝》之《战战兢兢老丞相》
作者:李开元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名言佳句:“后代贤明,当效法我的简朴。后代不肖,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侵夺。”萧何的处世之道,深得道家守弱全身之精髓。萧家的爵位封邑,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与汉王朝之国运同始共终。
内容:老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新语曰,君生疑而臣无路。晚年的刘邦,典型的迟暮君王,死亡临近,念生的忧郁加深,权力交接,度人的猜忌加强。病痛老衰中,喜怒无常,愉悦清醒时如同英雄当年,苦痛迷糊时如同魔性附身。
高帝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被告谋反。当时的刘邦,病痛不安,召见萧何征询意见。
此时的萧何,已经年近古稀,为人处世,素来谦恭,入宫见刘邦时,赤脚免冠请罪。刘邦十分尴尬,自我解嘲道:“相国,你就别这样了。你为民请命,求开上林苑,我不准许,我成了夏桀王、商纣王一般的恶主,你成了伊尹、傅说一般的贤相。我之所以关押你,是希望让老百姓见闻我的过失罢了。”
出狱后的萧何,继续担任相国,直到惠帝二年去世,享年六十有余,贤相之名,流芳千古。
史书上记录刘邦至少有三次猜忌萧何:第一次,是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作战前让由萧何扶持辅佐年仅十岁的刘盈,将国本关中,全权交由萧何管理,所有的政务,由萧何自行处理。萧何的奏请,一概准许,来及奏请的,由萧何便宜行事刘邦回来时再追加禀报。君臣之间,信任无以复加。
第二次,高帝十一年,刘邦亲自领军平定陈豨之乱。吕后得到萧何的协助,诛杀了韩信。刘邦对于韩信之死,是又高兴又惋惜。
第三次,高帝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被告谋反。在征询萧何意见时,他回答刘邦说:“英布,应当不会有这种事情,恐怕是仇家的怨望诬告。”后英布被逼反,萧何的辩护落空,刘邦带病出征。
面对这三次危机,萧何是怎么重拾君王的信任呢?
据说第一次解除信任危机是萧何身边策士鲍生建议其召集萧氏一族的昆弟子孙,凡是能从军上战场的,全部运送到前线,到汉王军中效力。萧何接受了鲍生的意见,刘邦果然不再遣使慰问萧何。
第二次诛杀韩信解决了刘邦心头大患,刘邦对萧何的恩宠震动长安官场唯有召平求见萧何告诫其目前陛下的忌惮,并且提醒萧何辞退加封,将家中资产送往军中充作军费。萧何听从意见,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第三次,刘邦亲征还不断派遣使者直接询问相国在干什么。而萧何分身乏术,无力打消刘邦疑心。这时又有高人指点说,让其低息借贷,贱价强买民国民宅,用自己作践自己的方式让皇上安心。惶恐中的萧何不得不听从。刘邦得知后一时十分欣慰。
可毕竟这样的戏码不是萧何本心,这位演员的功底并不扎实,竟忘记前番苦心又为民请命,让刘邦把上林苑空置的土地让百姓耕种。这时的刘邦已经明白萧何之前强买贱卖就是幌子,被骗的刘邦随即下令将萧何交司法廷尉处置,戴上枷锁投入狱中。
萧何被下狱举国震惊,人人惴惴不安,刘邦也无甚好心情。倒是长乐宫的一名卫尉王氏的一番话点醒了刘邦,他这才明白自己与项王苦战数年时萧何有的是机会夺取政权,自己还用李斯为主上揽责分过来说教萧何。当天,他派遣使者就释放了萧何。
启示:人在暮年时的无助才让刘邦心怀忐忑、斤斤计较的吧?
他在意刘如意和戚姬的安危,但谁又能理解他的担心和不舍呢?
他也许只能像个婴儿一样,时不时地搞些动作让臣子们以为他是有力量的,也是有能力掌控一切的。
对于萧何,刘邦心中清明。为了警示其安守本分,多次借机敲打。
虽次次萧何都能化险为夷,但搁不住天天被刘邦惦记着。
所以,萧何借机用圈钱来自污以求刘邦安心。虽然表面上看,刘邦对谁都存有戒心,但自古君王就是如此度日的,谁又和谁差别很大呢?
萧何自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就一路跟随,几十年如一日,也许比刘邦更了解这个国家,也比刘邦更知道人民更需要什么。
君王不需要有人比他更睿智更有远见,所以萧何请刘邦让出上林苑的空地,对刘邦来说就是换个方法打他的脸。
“难道你比我还要更加疼惜百姓?”这让处在暮年的刘邦心中增添了惆怅,加深了无力感。所以,他才将萧何投入大狱。
人,毕竟都需要情感的链接。君臣之间除了公事公办,也需要适时地提供情绪价值,才能让自己舒服也让他人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