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宵节假期结束,很多职场人已陆续返回工作岗位,而老家在神湾镇竹排村、平日在石岐城区上班的梁女士向记者诉苦,家住农村的母亲最近经常出现头晕、胸闷、气促等问题,“老人家感觉身体被掏空,去卫生站检查,却没有任何毛病”梁女士说。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山市联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少婷分析说,这是“留守老人”遭遇“分离性焦虑”的典型表现。此类心理问题长期持续并加重,有可能发展为精神障碍性病症,给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对此,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要正视“分离性焦虑”,给予父母一定程度的关心和指导。
小词典:什么是“分离性焦虑”
王少婷表示,所谓 “分离性焦虑”,是与重要依恋对象即将分离期间及分离后,出现了不恰当的、过度的、不必要的恐惧和害怕,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初期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严重会导致躯体化障碍,出现胸闷憋气、失眠、头晕、消化不良、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如果障碍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治疗,相关人员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子女城区上班,老人留守镇区王少婷表示,说起“留守”二字,大家通常会想起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给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这是心理学上“分离性焦虑”的高发人群,近年其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然而,大家往往忽视了境况类似的‘留守老人’群体。”
在中山说起“留守老人”这个群体,市民往往想起儿女在中山打拼、老人独自定居在市外老家等情形。然而,中山同样有“留守老人”问题。
老家在神湾镇的梁女士一家就是典型案例。梁女士告诉记者,她有两个姐姐,分别在深圳、杭州上班,每年回中山1-2次。梁女士在40公里外的中山城区上班并组建了小家庭;儿子出生后,她每个月只能回一趟村里。“两老嫌大城市太吵,就连石岐城区也嫌太热闹,只愿意住在竹排村,种点瓜菜打发日子。三姊妹只好尊重爸妈的意愿。”
“可能是节前节后落差太大,母亲近期的身体一直不妥当。”梁女士回忆说,农历正月初二,3个女儿、3个女婿、3个外孙一起回到竹排村给母亲祝寿,“老家迎来一年最热闹的那几天,妈妈像‘打了鸡血’般兴奋”。
正月初六起,女儿们陆续启程上班,梁女士也在元宵节前回到石岐城区。她说:“给家里打电话,妈妈总是一副不肯说话、唉声叹气的样子。我爸说妈妈最近睡得很不好,郁郁寡欢、心神不宁,带她去卫生站检查,却没有任何毛病。”
“分离性焦虑”何时易发?
传统节日是个坎儿
王少婷分析认为,联和社工在民众、三角、东凤、三乡等镇区提供服务时,合计积累了300多个“留守老人”案例,通常表现为“儿女城区、老人镇区、两地分居”。这个老人群体是“分离性焦虑”的易发人群,在心理上表现为严重的失落感,在生理上也有一些症状的体现,例如胸闷、憋气、失眠、头晕、血压不稳定等。
“老人家普遍很传统,以前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往往是‘每逢节后倍思亲’。”王少婷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传统节日前后,对于遭遇“分离性焦虑”的老人来说是个坎儿。家里突然很热闹,马上又变冷清,老人家很不好受,尤其以春节最为典型。
按照以往的经验,春节假期结束和元宵节后都会是老年人分离性焦虑就诊的高峰,很多老人多数表现为睡眠不好、胃口不好、情绪低落,整天都表现得很不高兴,或是原有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加重等,如果家中老人出现类似症状要做好开导工作,必要时及时就诊。
来源:中山商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