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大意是,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去年见到T和M,她们谈到自己的变化的时候都说现在脾气变大了。你不知道,我发火可吓人了。工作中总是会发生一些让人想喷火的事情。最近我自己也常常忍不住发火骂人,敲起键盘噼里啪啦,发出去的消息,虽然言语有克制,但都散发着硝烟味。心里全是怒火,心浮气躁,什么事也做不了。
我常常觉得都是XXX的错,换个环境就好了。但是真是这样吗?换个环境就能避开一切令人生气的人和事吗?下次怒火上来,就能气定神闲了吗?怒火固然有外因点着,但是自己同样需要反思。一味责怪别人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原因,就难以有所长进。发怒也是因为自己轻易就受到外因的影响,失去平常心。每一次想喷火的时候,都是锻炼心性的机会,从愤怒的情绪里超脱出来,看清事实,冷静应对。
王阳明说,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若夫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为君子!
人始终是要完善自己的,对外面的毁誉荣辱,不但不动心,收到干扰影响,反而还借此磨砺自己。如果把外界的一切当做自己内心的晴雨表,心境时刻收到外因的影响,就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要有自己的见识,内心坚定有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心境的平和与稳定,不被外因迷惑。“物来顺应,不要著一分意思”。外因引发了一些情绪,有情绪是正常的,但不要是任何情绪滞留在心里,干扰自己的心态、思想和行动。
“不动心”,范围往开了说,不仅要超脱情绪,还要超脱名利,超脱苦难,甚至超脱生死。比如走在街上,一眼望去全是奢侈品包包,你自己的包很便宜。你是不是要烦恼呢?但其实包包就是一个装东西的包包而已,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买自己喜欢的就好了,就这么简单。比如你想去一个目的地,最喜欢的那趟车没赶上,那就换乘别的一样到了想去的地方,没有必要念念不要已经错过的车,一心想弥补缺憾。
今人的困惑前人也都有过类似的。在摸索着走出自我困境的时候,发现古人寥寥数语,都是精华。再如王阳明的话,“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自责太过,又是病了。可惜读得太少,领悟的太少。希望下次遇到令人不快的人和事的时候,能很好的疏导自己的怒火,迅速恢复冷静。甚至慢慢能够在原来想发怒的地方,根本就不动心发怒,平静应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