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 周三 晴
女儿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有两个读书打卡任务,一个是学校语文老师要求做的,读一些诗歌或小故事;另一个是国学班郭老师建立的,读《孟子》和《诗经》。
女儿一直都是为了打卡,为了在排名中显示自己,才读几分钟的书,这样的阅读方式和目的,让我越来越感到有些不安。
每天阅读打卡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每天提醒、督促孩子阅读。但是也有各种弊端:
每次阅读都离不开手机,都希望别人听到或看到自己在读书,这是不是造成一种依赖心理,没有手机我就不读书了。
已经完成阅读打卡任务了,我也不再读书了。
另外,书籍本身的趣味性,文字的独特魅力似乎被磨灭不少。
语文教育家叶开老师也提出打卡阅读弊大于利。因为我们需要有效阅读。
他说:“为了完成每日打卡,见缝插针地让孩子在那仅有的 5分钟里读上几页。这种碎片化阅读只是缓解了“我读了”的焦虑,虽然书单上的√越来越多,但实际上真正有效的阅读并没有积累多少。
离开计量谈阅读都是耍流氓。孩子起码需要有半小时以上的沉浸式阅读,才能真正读进去,最有效的阅读最好是 1.5~2小时持续不断的。当然,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这个阅读时间会发生变化。
拒绝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哪怕读的是名著,也十分低效。因为阅读主要就是让情景语言反复出现在记忆里,它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能有锻炼的效果,就像运动一样。那些5 分钟的空隙,还不如给孩子发发呆透透气,我们不是一定要把墙上的缝都给密起来的泥水匠,无需时刻把孩子的人生填满任务。给孩子留一些无所事事的时光,其实也是给他们充分独立思考的宝贵空间。”
孩子的成长是无法做量化的,任务打卡式的阅读,打卡的天数再多也不一定真正提升阅读能力,不一定有较大的收获。反复阅读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己会心的东西,也就是在书中领悟到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的意思。另外,能够长时间爱一本书的孩子,通常都会更有耐心。提升阅读水平,只是表面现象,可能影响、耽误孩子的有效阅读,沉浸式阅读。
提倡沉浸式阅读,反复阅读
反复阅读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己会心的东西,也就是在书中领悟到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的意思。另外,能够长时间爱一本书的孩子,通常都会更有耐心。
孩子打卡阅读,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真正高效的阅读在于“手不离卷”,自己主动的,真正喜欢、热爱读书。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选择合适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真正体验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不要盲目的追求阅读坚持的天数,阅读量高过他人。
不过还有两点要说:坚持打卡阅读也比什么书都不读强多了!
打卡阅读能听到的声音,能让自己的阅读,自己的坚持被他人看到和赞许也是生活中比较愉快的事。
凡事都有两面性,权衡利弊,认清真相,让我们越读越有趣,越写越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