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文学创作推荐原创
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与你同行(29)头脑风暴

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与你同行(29)头脑风暴

作者: 悟莘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2-09 20:03 被阅读0次

    2月8日20:21,壹品创作者联盟(以下简称“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头脑风暴公社准时召开“武林大会”,集结各路“英雄好汉”到场“听海观潮”“一览众山小”“一语道破天机”。

    经过一天的投票,2月8日公社心灵捕手——“四大名捕”评选结果已揭晓,他们依次是:悟莘斋主人哭泣的橙子发愤的草莓小桃爸爸膏膏(每月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月度心灵捕手,每年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年度心灵捕手)。

    头脑风暴(2021年2月8日):

    一、思考与探讨课题(哭泣的橙子命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这个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断追求高效率的时代,人们的耐心会越来越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模式的形成,使得有效信息越来越少,导致大家养成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很难让大家静下心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欲望的快速膨胀,让人们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这也导致人们不断追求新的刺激,似乎才能感受得到活着的意义。

    1.为什么人们越来越浮躁?

    2.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是否发现你越来越没有耐心,比如刷一个短视频只看一半,或快进或退出;点击一篇文章,先不管内容怎么样,如果字数过多,看也不看直接看下一篇;就连跟亲戚朋友聊天,都不太想说话,接通电话一分钟就想赶紧挂掉,为什么会这样?

    3.为什么人们普遍不太愿意在公共场合哪怕是小声地与陌生人多讲话?

    4.随着筒子楼集体生活的消失,到现在我们住得越来越好了,常常却连同小区同层楼的邻居都不认识,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今天的话题是“浮躁”,欢迎大家集思广益。

    二、思辨与华山论剑(按出场顺序)

    哭泣的橙子:

    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了,有很多人看文章像皇帝看奏折一般批着“朕已阅”,也可以说是科技和时代改变了人类的习惯。

    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个观点——随着智能时代的开启,人们的耐心会越来越少,人们的注意力会不断下降,从而使得大脑贮存信息不断减少,使得人们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下降。同时,人们的后天学习和可塑性变差,这难道不是人类的退化吗?

    浮躁,指急躁、不沉稳。语出《晋书·应詹传》——“玫浮躁有才辩,临漳人士无不诣之。”“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它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

    更多人是生活在浮躁而欲罢不能的感受中。人心的浮躁是源自这个社会的浮躁,而反过来,这个社会的浮躁恰恰是千万个这样的人心累加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愈发的趋于严重而激化。

    内秀俊敛不错啊,喜欢独处的人往往比较优秀。我们只能实现相对静止,当我们全身专注于一项我们喜欢的工作时,我们觉得时间是相对静止的也会产生一种心流的状态,感觉好像全身心投入是美好的自我。

    社会的功德心逐渐变得淡薄,精致的利己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当出现扶老奶奶过马路都有人谴责的时候,和那些网上一些博同情的不实言论,有个人造谣说她老婆跟别人跑了的谣言,无不是在消耗大家本就很少的同情心。所以就形成了做好事要留下证据,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反是个人自扫门前雪来的畅快。

    性格决定命运,有机构研究到性格开朗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成功。而且得抑郁症的机率也大大减少,你的善良要有所锋芒,是的一种静止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共同需要的专注力,和要学习的。很有道理,人的物质愿望得到基本的满足,在思想领域的很多欲望却没有实现。因为整个社会都在说要成功,洗脑事的穿插心,欲望躁动。

    所谓自己的信仰就是文化中所提倡的道德君子,拥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拥有了最基本的准则。所谓的心锁可能是自己的执念和或者自己践行的准则,一般西方信奉的比较多。

    浮躁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天命不了解。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如果一个人提前知道自己的天命,就会从容地,快乐地、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1.了解自己、喜欢自己(不了解自己,做什么都有可能觉得没劲,就很难活出自己的价值);2.了解他人、接受他人。(不了解他人,很容易产生误会,徒增烦恼);3.人生就像一出戏,自己是主角,周围的人都是配角,没有这些配角(无论在你看来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主角也没法演下去。因此要理解、接纳、感恩。如果有这个思维,就能很好地跟所有人和谐共处。

    就像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英国的贵族精神,中国是有不假,但是中国王朝多变,所以贵族来的快,去的也快。

    差不离只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即可,毕竟还有很多灰色地带,人是复杂多面的。

    其实有很多比我们更天下的人更努力,我之前读了一本书,你有没有看到过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所以不管是做人也好,做事也罢,只要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快乐都是永恒的主题,高兴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其实有的时候我很不明白那些有一个人平时过的很艰苦,却贪了很多钱,他买了一栋别墅里面都是钱,他也不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钱数一遍是他最大的爱好,我很想不通。反正我觉得钱够用就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专注力在不断的下降,人的大脑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当人从书籍上了解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并深度学习以后,人的潜意识会进行贯穿联想,我们称为灵感的由来,也会加速大脑的发育,而长期碎片化阅读和注意力下降无法深度思考的我们也是后天学习能力和大脑的一种退化。

    叶梓木:

    我觉得主要是信息太多了,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发达导致各种信息更容易获取。信息太杂乱,但其实很少有人有过滤无效信息的能力。

    粱州:

    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所以人越来越浮躁,感觉时间不够,跟不上节奏了。

    悟莘斋主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这个人们快节奏越来越快,在这个追求高效的时代,人们的耐心会越来越少,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的形成,使的有效的信息越来越少,导致大家养成了一种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很难让大家静下心来。最后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欲望的快速膨胀,让我们得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也导致人们不断的追求新的刺激,才能感受自己活着的意义。人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专注于自己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或事业,当然绝对的心如止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就像反应心率脉搏跳动的心电图一样会有波动,这就需要我们修炼一种定力。欲望易现,定力难求。怎么样保持内心的安宁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沿着你精思妙想出来的命题,我想既然是当下大众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定是有其内部根源在的。随着大众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见识越来越广泛。一方面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更加看重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关注和关爱,不再像过去年代的生活方式,总喜欢到哪里都是一团和气、主动拉近心距离;另一方面,社会高速发展、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显著增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暇顾及也几乎没有更多的心力和精力去顾及更多的外在关系,导致与不熟识的人之间交流日益减少甚至零交流;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社会公信力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急剧降低,当然我们可以说“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但是落实到个体,总会感到难以敞开心扉面对哪怕只多一人,转向于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就不错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情绪产生变化多源于外部刺激,如果没有把心态调理好,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致使焦躁不安、慌张失措等各种内心的不安宁出现,主要在于向“内”引流,把负面情绪排解出来很重要。压抑得久了,一直浮在空中找不到落脚之处的躁动自然不会得以疏解,只会越积越多,最终流向暴走、抑郁、躁狂等各种不良的后果。

    我想今晚引出一个“金钥匙”的概念。我们都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并不等同于一把锁只能用仅有的一把钥匙来开,也就是说只要有备用钥匙也可以开锁。那么人一旦出现浮躁、焦虑、狂暴、易怒等各种问题时,就要想方设法找到打开心锁的钥匙,这钥匙往往需要自己去主动发现与寻找,不能只寄希望于别人来帮自己找。去哪里找,书中可以找,生活中可以找,社会中可以找,找到了就是打开心灵枷锁与束缚的时候……

    浮躁往往与无助、不安、空虚、寂寞、落魄、伤感、恐惧等各种负面情绪情感交织在一起,也可以是在人志得意满、踌躇满志、风生水起、跃跃欲试的时候催发出来,并不是只在逆境或顺境中才有,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偶尔或时常也会有浮躁的产物,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容错率的问题,是一个人人皆会有只是多点少点的问题,所需要做的就是心安、心静、心宽、心定,把心情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让自己的每一天尽可能充实一些、快乐一些、富足一些,那么这些“每一天”串联起来就成为人的不浮躁的一生。

    在电视剧《大秦赋》里,秦国公子嬴虞刺杀相邦吕不韦失败,逃跑至客卿李斯宅邸中,本来是死罪难逃,却不想因祸得福,成为李斯派去做太后赵姬身边红人嫪毐的座上宾,用以打探奏报各种异常,因此得到秦王嬴政心腹李斯的信任。这就是说,坏事有时未必就一定是坏事,有时候是可以转化为机遇、机会等好事的,关键还是要沉住气好好去把握。

    同样是在这部热播剧里,李斯为了迎合秦王嬴政早日加冠亲政以便尽早东出六国一统天下之宏愿,思虑出通过封侯于嫪毐致使相邦吕不韦日后方寸有乱,然后奋力一击达到嬴政加冠亲政之目的,既可以瓦解太后与相邦监国与主政之局面,又可以为李斯早日上位辅佐嬴政实现二人共同目标扫清障碍,可谓是一石二鸟之策。这个策略正是李斯通过对嫪毐深得太后宠信且容易激发太后与相邦之不睦以及嫪毐个人粗鄙放旷的人物性格综合分析而“对症下药”的,但朝堂之上讨论封嫪毐为长信侯时,廷尉隗状大惊失态,公然顶撞太后、哗然朝堂,竟被监国太后贬为庶人而最终实施。由此可见,人与人的格局和立场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人物关系和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这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心里要怀揣着“不要认为别人是傻瓜,其实自己才是傻瓜”的谦卑之心,在其位谋其政的同时,亦要审时度势、冷静应对、全面分析问题,才能把一个个小问题或大事情处理好,不致于招来“飞来横祸”……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隗状在朝堂上顿时浮躁,简直是咆哮和狂躁,好在李斯在退朝时劝住了隗状,说大秦还需要他,秦王更需要他,假如不是胸怀天下的嬴政在位恐怕他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此,浮躁可以,但是一定要学会分析形势、综合研判,即使心中万般明了,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那也是原因在内在而不是在树——“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曹操的病到了一定深层次,任何外在只是导火索而不是根本原因。

    司空颜:

    这情况,我很少有啊,除非我不愿意对话的人和不愿意看的书。或许因为我在城里买不起房子的原因,我也未曾感受过。反正我在家,方圆一公里左右,几乎都认识,一个寨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哪家在哪儿都知道。

    其实不太好,我喜静,喜欢独自一个人。

    锁,有用吧!人都会不自觉杂七杂八给自己上一大堆的锁,然后一把一把的开,开到最后,乖乖,我上的锁呢?和底线一个意思,只是两个方向不同。

    不止看个人,也看对人。对有些人一大堆的锁上得满满的,对有些人,又知无不言,恨不得掏出心窝给他,人就这样。

    发愤的草莓:

    好贴心,还把定义分享了,确实,要讨论一个话题,首先解决概念,把话题界定清楚。我觉得,和浮躁相反的相对而言的做法,是持续、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一个领域,不断的精进和修炼,正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现在小孩都很难经常体验以前那种在大院子里一起玩的快乐,好多都是自家门关起来,在自己屋子里玩,要么就是从一个兴趣班位移到另外一个兴趣班。

    以前我们总觉得钱钟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其实并不是。他家里确实是没有藏书,但是他经常往图书馆跑,回来的时候,身上带着夹杂着他思想的记录本子。他的学术论著《管锥编》引述4000位著作家的10000多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去世之后,他的手稿300个笔记本,可以出版50多本书,几千万字,是现在字数最长的、写了10年的网络小说的五倍。他的读书方法是,在阅读时必定做笔记,而笔记不单单是摘抄,还是融入了见解的一张张知识“树叶”。在一次次的思考和反刍中,让知识穿过灵魂,长出新的肌肉和血液。再由海量知识树叶,化零为整,自下而上生成丰满的知识大树。这是真正做学问者,不浮躁,沉下心做事。

    有兴趣可以看《钱钟书的学术人生》,很多大师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伟大的作品,但不知诞生的过程是怎么样。而这本书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一个厉害的治学者是如何读书的。

    四点早起的书,看过。

    现在的社会比以前浮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以前的社会比较单纯,物质也不是很丰盛,穿的衣服差不多,灰白黑,收入相差不远。相比起来,没啥好关注,只有一门心思放在怎么样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做得更精致。比方说,以前八九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哪咤闹海,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呀等等,那时候应该是说领先世界。当时有一部动画片叫《九色鹿》,主创人员在创作这部动画片前,特意跋山涉水到了敦煌莫高窟,蹲了两三个月,去观察描摹墙壁上鹿的形状,从构思出这个动画界的IP。这是在前不久《国家宝藏3》了解到的细节;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萌芽开始,贫富差距拉大。互联网的传播,让这种差距被更大范围感知,更快地感知。网友们惊呼:贫穷限制了想象。还有幸存者偏差效应下,各种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报道,让我们错觉以为成功成名能很快速达成,殊不知那只是个案,或者是人家已经蛰伏了很久、遇到风口让他爆红。于是,内心很期待找到捷径,减少弯路。也许是能拿到正确的方法,但方法是一方面,坚持,然后剩下的交给时间才是关键。但往往却在水滴石穿这件事上少了毅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气馁,不愿意再等一等,不愿意再坚持一会儿;

    第三,生活物质丰富,信息噪音的多样,让注意力更容易发散。正如食品加工公司在抢占我们的肠胃份额,软件公司在抢占我们的注意力份额。为我们的注意力是他们的流量,流量越多,意味着钱袋子更满。他们不遗余力,用着各种各样夺人眼球、光怪陆离的伎俩。于是,当我们想要坐下来好好干一点事儿,手总是痒痒。这里抖音看一看,蛮有意思,那里视频号翻一翻,也觉得好玩。一时半会找不到手机放哪里,心里特别有慌乱感。稍不留神,注意力就从手缝中溜光;

    第四,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处于一种随时在线的状态。如果没有主动安排一个山顶洞人的时间。让自己断网,很可能随时被别人打乱、打断。有的公司还要求员工手机24小时不可以关机,微信上随时可以丢任务。内心惶惶,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加班的通知到来,浮躁的心哪里容易静得下来;

    第五,工业时代以后,社会的发展速度呈指数型增长越来越快,效率成为人们不得已的选择,让人疲于应对,气喘吁吁。古时候的人写诗有很多相思,因为他们真的是体验过那种肝肠寸断,思念一个人又不得见,又不知道何时能见的心酸、惆怅。现在想一个人,一通电话打过去就能听到声音,哪还有写书信、鱼笺尺素的浪漫。以前车马很慢,现在什么都快。以前觉得上完大学知识可以管一辈子,现在,可能还没毕业,教科书的一些知识点已经落伍了。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到大约1.8年。也就是说,如果不加快学习,不树立终身学习的想法,很可能很跟不上最新的形势和见解。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在学习时更求快,坐不住冷板凳。

    以前,我总觉得发呆是在浪费时间,恨不得把每分每秒都占满,用来工作。当父母的,看到孩子望着远处出神,眼前的作业本空白如也,那股怒火也会烧起来。但实际上,人需要发呆。科学家发现,看似手上没做事,你的大脑并没有闲着。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复杂而高度整合的网络。当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这个“默认模式”网络才会被激活,变得活跃,重新审视、加工和整理之前的信息。当你和自己的思绪独处,能让你对某些事情认识变得深刻,把有用的信息放进长期记忆的仓库,腾出空间让大脑找回活力。所谓的“灵感找上门”、“顿悟”、“突然想到”“有思路了!”都是它带来的惊喜。然而,现在手机的随时在线,不断地占用了我们发呆的时间。即便是专注工作几小时后休息个5分钟,我们也会赶紧抓起刷手机,想着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但这种做法,无益于激发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不是有用的放松。所以,每天不妨留一点时间“断网”独处,发发呆,哪怕是做做白日梦,那才是真正放空自己,帮你激活大脑更多创造力。

    风扬先生:

    我觉得吧——第一是人的性格,有的先天就比较好动,有的则比较内敛;第二是人的经历,再坏的人,刚出生时不过是懵懂无知的婴儿,受到的伤害多了,有的便会自我封闭,甚至严重点觉得世界已经很黑;第三是形势,因为当代人大多数都属于那种比较忙碌的状态,每天接受的信息都是成千上万的,好比一个电脑,运行过多也会崩溃,这时大脑便会本能过滤一些信息。还有,很多人做一件事情,都是本着一种追求"短效快"的精神,短时间内想要更快地做好一件事情,而一旦代价过高,入不敷出,自然而然便失去了兴致。

    我去过每个地方凌晨四点都看过书。

    洛言姐姐:

    我觉得做人做事还是看自己的经历和性格,有的人天生就善良,哪怕吃很多亏还是选择继续善良,只是善良的方式变了,不那么容易心软,心软不代表善良,而是有选择性地善良。

    还有很多人停留在生活基本物质需求中,其实就是一种活法的问题,比如说我自己认为在家里吃一盘酸菜炒竹笋无比美味,所有成本不超过15元,但有的人觉得去外面吃一顿,花几百才有意思。有的人,活在别人眼中,所以生理需求、物质需求永不满足,就像很多男人。明明老婆很美、很勤快、很优秀,也没有性冷淡,各方面都很好,但是有的男人就是不满足,还是想出去看看不一样的女人,找找不一样的感觉,这样的人包括生理需求其实在我们旁人看来,他可以满足了,可是他自己心里觉得还可以更多。

    其实就是因为没有信仰,对自己不能很好地约束、完全放飞自我,就跟原始野人一样。

    高档餐厅确实也有高档餐厅的魅力,就像衣服一样,30元T恤有30元的自由和舒服,慢慢地就会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我觉得人应该都去尝试吧,多尝试就会慢慢找到自己内心所倾向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出才子佳人了,但是也不是说没有人才了,只是现在的人才更多用于去想着怎么快速变现,把心思花在其他地方去了。终究是时代在改变,只是我们这些人对于过往一些习惯和生活方式念念不忘。但是,其实现在的人更幸福,想要什么通过努力都可以争取得到。

    小桃爸爸膏膏:

    我觉得当今社会的浮躁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今前三者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因此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对自我实现的强烈追求导致了许多人的浮躁。

    多数人太想证明自己,以成就大事业为目标,但又很少具备脚踏实地的准备和耐心,往往急于求成、追求表现,因此带来一种浮躁的气氛。

    这里说的生理需求是指最基本的需求,有饱饭吃,有暖衣服穿,有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但凡满足了这种需求,人的目标就会向下一个目标前进。人都是难以满足的,其实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正因为这样人类的文明才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社会风气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一个人从小都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他自然会把这一现象当作理所当然。

    我不认为人必须有信仰,虔诚的信仰会使人在对人对事方面高度自律,从而变得正直而优秀,但没有信仰照样可以做到,只要做人有基本的下限,不做越界之事,那么他一样是个可以交往的人,如果人人都达到这个水准,那么社会自然就变得安宁。

    易中天说过,“信仰是对某一种事物坚定不移的相信,这种东西我们民族是不具备的。”严格意义上的信仰只存在于一神教,像希腊宗教和日本神道教以及中国的民间信仰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但这些东西都是无所谓的,人不是非要有什么坚信的东西不可的,这些东西是一种价值观,贵族精神中国也有,而且比其他国家要早得多,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实是源于中国先秦的士人精神。

    一个人只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所谓的“三观”正确,那么就是一个好人。秦代以后贵族就渐渐消失了,后来就被士族取代。其实我也觉得所谓的“好”与“不好”是没法一概而论的,因为人是复杂的,任何人都有阴暗的一面。

    没有什么必要时尽量不要试图去理解他人的想法,人和人是不同的,从出生开始你们接触到的东西不同,形成的价值观念很可能千差万别,他人的想法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理解。

    比数钱还极端的例子有很多,诸如恋尸癖之类的心理变态令普通人更加难以理解。同时我觉得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影响,那么他的快乐随他而去就好。心理变态属于兴趣爱好过于极端的类型,很多人虽然没有到达这一程度,但同样很怪异。

    每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决定了他的最终性格,如果改变此前的任意一件事情的走向,那么他最终性格都会产生差异,甚至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你说的“以小见大”也是这个原理,事情发生的越久远,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就越多,所造成的影响就越大,不一定是六岁。

    举个极端的例子,加入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就被与世隔绝,那么他长大之后直接就成了一个废人。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例子把一个黑猩猩和一个人类的婴儿放在一起你猜结果如何?在一起放了一年半,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私底下做的。后来,大家发现黑猩猩逐渐学会了人类的习惯,比如和牛奶,而人类婴儿逐渐退化,后来便终止了实验。

    三、后记

    广大优秀的简友们,经历了一场曼妙的头脑风暴后,你是否有对其中的些许文字产生共鸣或有更加精彩的论述在脑海中灵光浮现,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域留下你的精彩观点和感受,同样欢迎优秀的你加入网文纵横公会之家,共同推进壹品创联建设发展,为简书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气和能量,让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满力量。

    往期回顾:

    壹品创作者联盟

    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与你同行

    我在简书《菲斯杰龙凤书香岛》小岛等你来继续华山论剑,头脑风暴思考与探讨课题开放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与你同行(29)头脑风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mf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