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
一一小时候的记忆
重阳节,己经属于我们五十年代出生人过的节日了;是的,算是上了年纪之人了,开过年我就要“跨七”了;闲暇之余老是喜欢回忆往事,爱喜欢回忆也就是“老”的临床表现了吧?
今天中午,躺在沙发上午休,朦胧中在穿越時空,想说说我的故事,回想起小時候的玩伴、玩(顽)的地方和玩(顽)过的游戏;玩伴有些己不在了,玩(顽)的游戏也淘汰了,被退出历史舞台了,曾经玩(顽)过的地方也大都不复存在了,百感交集。于是提笔码字,“说说我的故事”,并拟陆续搜索记忆,穿越時空,码码“说说我的故事”系列。
回想自己小時候的玩(顽)的地方,记忆中经常玩(顽)的地方,当属芜湖陶塘(镜湖)边的“大花园”。
大花园是芜湖的一处地名,大花园旧時又叫李公园,当年可是李鸿章家的私家花园;现在提到大花园估计有不少芜湖人都不知道了,但是五、六十年前,要是在芜湖提到陶塘大花园,那可是当年芜湖最热闹的地方。当年的大花园是芜湖陶塘(镜湖)边的一处娱乐场所。
陶塘,位于芜湖闹市区的中心,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那为何镜湖不姓张而姓陶呢?这缘于张孝祥对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崇敬。他沉浮官场,一身抱负于乱世中空无一用,最终还是黯然离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是张孝祥最为敬重的;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也是张孝祥追随的。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图为:镜湖(陶塘)畔张孝祥的塑像。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图为:芜湖镜湖(陶塘)景色。
据宋人叶绍翁在《四朝见闻录》里记载:张孝祥在陶塘边建有“归去来堂”以为读书处。取名也是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见张孝祥对陶渊明的推崇。张孝祥将他捐田而成的湖取名“陶塘”也不足为奇了。陶塘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水惟不竞形俱鉴”,故后来人将陶塘取名为“镜湖”。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陶塘(镜湖)边的大花园集娱乐、文化、消遣为一体在芜湖乃至周边一带影响颇大。
大花园里的娱乐活动有打气枪、哈哈镜、吹糖人……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还有看杂耍、套圈、看戏、听大鼓书……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有趣的是,还有那种将各种画片置于箱中看的“西洋景”也叫“拉洋片”;老板边拉“洋片”还一边唱着小调;一分钱看一次,我们有時赖着与老板讨价还价,一分钱还可以两个人看;有时小玩伴弄到一分钱,邀我一同与他噌着看一次“西洋景”,现在穿越時空的想想,还真是忍俊不禁。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还有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进行地摊式表演,他们以这种谋生。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那些“打把式”卖艺耍猴的地摊,耍的猴子可怜兮兮,以博得观众的同情,而给些赏钱。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大花园里面有小戏院,以芜湖地方戏“庐剧”为主,本地有个芜湖庐剧团,就设在大花园内的名叫“新新剧场”里,常年演出庐剧,庐剧芜湖人就叫“倒七戏,倒倒戏、小刀戏”,是流传于江北巢湖流域一带的地方戏,庐剧唱腔平和、委婉,道白是芜湖方言,朗朗上口,那个年代的上了岁数人都能“金啦…银啦…铜呀…锡呀…”地轻松哼唱两句,“倒倒戏”也叫“小刀戏”在那个时代,是很受芜湖和周边人们喜爱的。
现在在芜湖市赭山公园里还有民间的小剧团,在唱“小刀戏”;闲暇时间,诳诳赭山公园,有時还能看到“小刀戏”,但是观众都是上了年纪的“七老八十的”,青年观众基本上是没有的。
不过这几年,芜湖市文化部门为提升城市的归属感,在拯救“非遗”小戏种“小刀戏”、“花鼓戏”等。
十月十二日芜湖市第六届“非遗”文化品牌在芜湖鸠兹古镇展演,其中“小刀戏”(庐剧)《压岁钱》作为压轴戏,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该剧以“压岁钱”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关心关爱留村老人,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触动了春节回家沉迷赌博的父亲,促使他决心戒除恶习,利用春节假期,和孩子一起投入为老人献爱心的行动中去。这类讴歌正能量的“非遗”文化品牌,使“非遗”戏曲重放青春活力。我那天是生平第一次完整的饶有兴趣地观看完一场“小刀戏”,在这之前我总觉得小刀戏的唱腔有些“怪怪的”,不如京戏的“大气”。
除了庐剧,芜湖还有个花鼓戏剧团,芜湖花鼓剧团在北门鸡毛山太平大道的皖南大戏院,花鼓戏剧团也经常在大花园里演出过。
大花园里平时还有各地跑江湖溜码头的戏班子也在这里演出,印象中有锡剧、扬剧、越剧、皮影戏等。
邻近大花园的还有一家当時很上档次的剧场叫“百花剧场”,百花剧场还兼放电影,有时还有正规马戏团的演出,还演出过“空中飞人”,这些让人心悬的高难度杂技节目。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大花园里还有几个摆摊卖艺的艺人。记得有个绰号叫“小白利”的,很具有语言天才,油嘴滑舌的功底,可和当今清口大师周立波、方清平一比,“小白利”满口芜湖方言的“清口秀”更接地气,更有韵味。他的演出棚里,也就只有一条长板凳和一台木制的手风琴,再就有几条长条凳,当然坐上凳子的观众是准备付银子的,“小白利”说水浒道武松,扯东拉西,说累了就拉上一段小曲。等人气聚拢的差不多了,就推销他的梨膏糖,这种营销手段也还真别有一番风趣,当今的商业营销可以借鉴的;一看到他打 开装有梨膏糖的木匣子,聚拢的人也立刻散去,买他的梨膏糖看上去寥寥无几,也就是坐在前排凳子上的那些观众。那个時候,大多数人囊中羞涩,基本上都属于“听白大”(免费)的。我们小孩子他就更收不到银子了。
还有一个绰号叫“宋大吹”,大名叫宋宗德的,说大鼓书的艺人;当時我家住在新芜路离大花园近在咫尺,那時的学生负担轻,家庭作业也不多,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我就赶紧跑到大花园,来听“宋大吹”的一段“大鼓书”,可惜他讲到惊险处就开始收钱了,当然我们这些小孩子,他是收不到钱啰。最烦人的是他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往往会“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散场了。诱得我,几乎是每天下午一放学,就赶紧到大花园“赶场子”打卡,听大鼓书上瘾了,经常都误了吃晚饭,回家被“讨骂”。
记忆中大花园好像还有一对操京腔的老年夫妻,是玩杂耍的,主要卖大力丸(跌打损伤药丸)和膏药的,他们主要表演传统魔术,还有一些棍棒对羿的武术。这对老夫妻说他们早年曾在北京天桥卖过艺的,晚年才回到芜湖定居的。
此外还有些“跑单帮”的民间艺人,划个圈子,拉个场子就耍起来了,圈里摆弄个盆,耍过讨几个錢,这样营生的,也经常有的。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大花园里还摆满了“康乐球”盘子,噼里啪啦的球籽与球盘的撞击声不绝于耳。“康乐球”是当年一种时尚的娱乐游戏,康乐球游戏是有一个木制的方盘子球台,球台的每个边角有个圆孔,圆孔下面有个小抽屉,方盘子每边角中间有一排9个“小籽”(康乐球),每盘还有一个“大籽”(康乐球);其实打康乐球的“玩法”(游戏规则)极其简单,就是看游戏者谁最先将对面的九个“小籽”(康乐球),用球杆推动“大籽”把对面的九个“小籽”全部打进洞内就算赢了;打输的人得付给摊主“盘子”费,一盘2分钱;打康乐球也是需要有相当技巧的,有什么“回力、擦边、倒钩”等等球技技术术语;有些“球场”高手,连打一下午,一盘都沒有输过,不用掏一分钱埋单的。我有个玩伴邻居绰号“双五子”的,他每每到大花园打康乐球,都自信得“发狂”,一打一下午,他敢“分文”都不带,他还常常炫耀自已,被大花园康乐球老板誉为“球王”。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
一晃五、六十年过去了, 時过境迁,现在芜湖好玩的地方忒多了,象华东第一的方特欢乐世界游娱园、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鸠兹古镇、芜湖博物馆、芜湖科技馆、芜湖徽商博物馆、芜湖海洋公园等等地方,跟以前是没得比了。
再就是现在人们大多上网娱乐,智能手机5G了,“手机族”多了,那里还去玩那些,听那些“小刀戏”、“花鼓戏”,不过这些小戏种成了“非遗”,国家在全力保护,失传了也太可惜了。康乐球游戏也淘汰了,不过我在芜湖一些小巷子里,还见到有人在打康乐球的,不过己不是年轻一族在玩,都是些年岁与我们不相上下的“退休一族”了。
前两天,我在殷家山社区居民活动室,看到了久违的“康乐球”,还饶有乐趣的与社区的同龄哥儿们打了一下午的“康乐球”,算是过了一把小時候的“瘾”。
《说出我的故事》系列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