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树欲静
——四年清风,跃然纸上,如一梦。
目录
第一篇 大学
一、 本科四年
二、 缺点
三、 写作与读书
四、 美术
五、 专业方向与个人喜好
六、 华中科技大学
第二篇 那些人
七、 Dian团队与刘玉老师
八、 朋友
九、 种子班
第三篇 那些事
十、 微弹幕
十一、 森林公园
十二、 生活作息与体育锻炼
十三、 社团
十四、 理财
十五、 金融科技之信息安全
第四篇 随感
十六、 美国
十七、 见世面
十八、 金融学双学位
十九、 人生哲学
二十、 创业
二十一、 问世间情为何物
从2014年的18岁生日,我开始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来纪念生日的到来,到今年2017年的21岁生日,已然过了四年。白衣苍狗,难以名状,不禁喟然。这四年,正是本科生活从大一走向大四的四年。大一那一年的文章标题唤作《致十八年》,写的是一段偶然而发的感想,当日文章记录的外婆,而今已与我阴阳两隔;大二那篇文章叫做《关于表白、穿越与创业》,感性之极,当年的这三件事情而今云淡风轻,再次读起那字字句句,不禁莞尔;大三的文章取了个《第二·十年》的题名,絮絮叨叨,记录了一些各方各面的感想。
高中时代,我对大学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以为上了大学,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地会明白。现在本科将尽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可笑,如果自己不主动去了解,不亲身去经历,那么四年之后,我对这个方面实际上仍旧一无所知。
本科四年,是一个人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的过程。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是无需动脑子的,只待坐享其成;而如果要作为生产者,却无法不劳神费心,调动创造力。消费别人提供的东西是再简单不过的,但是如何生产出别人愿意消费的东西,却不是那么简单。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说到底,本科期间我们是在学习如何做一名生产者,以便未来像《白夜行》里的亮司说的一样“卖我能卖的东西”。
分为四篇,代表大学4年;21个章节,代表21岁生日。
年轻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怕麻烦,凡事都愿意试一试。
我尽量在同一个地方呆的时间不要超过4年。因为我担心自己变成老油条,对周围的环境足够熟悉熟悉以后,我容易丧失好奇心和敬畏心,从而衰减了原生的动力。当我意识到自己从新手变为老鸟的时候,其实也是我应该离开这个环境,进入下一个地图的时候了。
我大一加入校学生会的微信组,加入校科协的网宣部门,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华小科”的视频组。大二上学期加入Dian团队。大三上学期从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转到了电信学院种子班。双学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金融学。保研去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去过珠峰大本营,穿越过长白山原始森林,也曾骑行环绕青海湖,也曾自驾前往大别山鄱阳湖。凭借一股热情创过业,也曾傻乎乎地有过少年人一厢情愿的钟情。见识了一些大好河山,也去过美国见到异域风情。酸甜苦辣,约莫也都尝到一些。
我在本科期间市场反复思量: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到底想做什么?我到底应该把什么作为一个可以让我持续做10年以上的方向或事业?
本科四年应当是一个人创造力最旺盛的四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脑力、体力和兴致去尝试各种事情,而且不用为菜米油盐的琐事费心,没有父母要赡养、没有妻子要呵护、没有儿女要抚养。18岁到30岁之间是一个人最自由最独立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一段绝妙的真空,刚脱离父母的家庭,也还没有成立自己的家庭,这个当真应该做一些自己年迈之后想起来仍旧能够笑出声来的事情。
(1147W)
我时常思索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
1.自私自利
2.目光狭隘
3.气量狭小
4.懒惰拖沓
5.冲动易怒
6.没有计划
7.食言而肥
8.眼高手低
9.逃避现实
10.浮夸虚荣
随便一想,便不止十条。
自私自利。我社交圈很广,但是称得上是好朋友的不好。我想来不在意别人看我的眼光,自己拿定主意的事情,轻易不愿改变。如是没有妨碍他人利益,倒也罢了。有时损害了他人利益,伤害了他人情感,却是浑然不查。
目光狭隘。我做一件事情,往往只考虑到当下,时常为了符合自己的性子,粉饰敷衍,篡改言行。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下一步棋,只看一步,又焉有不输的道理?
气量狭小。人以君子之道待我,我亦以君子之道代彼;若人犯我,我必加倍返之。时常自我诫勉,大丈夫心胸似海,何苦为了一人一事煞费苦心?
懒惰拖沓。有些时候,我做某些事情,心里却清楚得紧,自己并不是多么喜欢做这件事,做它仅仅只是为了逃避另一件事情。通过伪装自己忙碌的样子,来制造搪塞的理由,以掩盖懒惰的本心。
冲动易怒。我从来觉得自己是个感性之人,若是心中在意之事被拂逆,心中必定怒气充塞,如果不及时将目光移到他处,必然可以教人瞧见目中的寒光闪烁。
没有计划。往往心存侥幸,凡事到了眼前,再去思量对策,疏懒于早作谋划,防患于未然。事情发生,才长吁短叹,以一句“早知如此,便如何如何”自我安慰。
食言而肥。为了一时意气,轻言许诺,许诺之后又不放在心上,以为是别人的事情不必太过劳神费心,如若事情做不成,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失却信誉。
眼高手低。有腾云之愿,却无潜龙之能。又不肯吃下苦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能力不足,却又抱有念想,抱有企望,却又不下工夫。如何了得?
逃避现实。所谓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一件事情预先已经预料到可能的结果,却偏要再试上一试,不仅坐坏了别人影响,见事果不偕,又郁郁不乐,有所腹诽。
浮夸虚荣。为人好大喜功,爱出风头,这等性格平时也就罢了,不过惹人厌恶罢了;若到关键时刻,大有误事之虞。这样子的人,如果能够委以重任呢?
每当想到这些劣性,不知何日才能一一改正,不禁入芒刺在背,脊骨发凉,倒抽一口寒气。
(882W)
在大学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其实是热爱着写作的,热爱没有特定目的而纯粹是为了外化自己内在想法的写作。
如果有一天我的肉体陨灭,我的思想还活在我的文字之中,这是我寻求长生的法子。至于什么修仙练道,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理石上,这种事情,我无分毫兴趣。阅读过去留下的文字,我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过去的岁月,与自己的成长,有一天,当我头发花白,口中稀疏,我希望我还有听力,能够请人为我读着我当年写的一字一句,我想,那一刻想必我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青春年少。
我知道时间终会将我吞噬,所以我要想方设法抓紧时间,留下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我非常喜欢斯蒂芬伯格的电影《AI》中的一句台词,“I was.(我曾经存在过。)”
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在语文课上都会学习写作。我只觉得,小学的作文课对我是有帮助的,而初中和高中的作文课,在我看来,只是一遍遍地教会我如何写好八股文罢了。高中语文作文一直是我的拉分项。当年高三时候,语文侥幸考过一次全班第一,136分,依稀记得作文也只不过打了50分。写了3年的八股文,让我几乎就要对写作痛恨欲绝。以至于大一上学期整整半年都几乎没有写过什么文章。
我的专业要求我写代码。实际上我从写代码这件事情本身中感受不到任何快乐,充其量只是不反感不抵抗而已。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写文章,却能让我感到莫大的愉悦感。我问过佛神和祥哥,写代码这件事情本身是否能够带给他们快乐。如果能的话,我猜想这种快乐就像我从写文章这件事情里面得到的一般罢。
易过是流年。
写作是一个让自己的感情得到倾诉的方式。
我曾有个心愿,便是在20岁之前自己写一部小说,2016年09月份保研之后,时间稍微宽裕了一些,于是开始动笔,在“起点中文网”上以无名练剑的笔名写了一篇小说《神国传》(http://m.qidian.com/book/showbook.aspx?bookid=1003801327),字数10万。
这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从2016年10月份正式开始,到12月份终于写完。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后来到启明花一个多小时写一写。平均来说,我一个小时能够写1K字;不算上写大纲和构思的时间的话,写10万字的小说花费了我约莫100小时。100小时能干什么?看50部电影或者读10本书;又或者是完成人生第一本自己的小说。我觉得这个投入产出比是可以接受的。
大一上学期的时候,立下了个心愿,每年要读50本书、写50篇读书笔记。大学将近4年的时间里,共约莫读了将近200本书,写了近200篇日志,总字数几近20万字。笛笛瞧不起我读的书,时常说我读的都是些无用之书,颇为不屑。我也不以为意,不想辩驳。乐在其中,又何必分甚么好书坏事耶?
写读书笔记又和写小说不一样。我在写《神国传》这篇小说的时候,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全能的上帝,是控制万物命运的造物主。这种创造的过程,虽然很累,但是也很有乐趣,其乐无穷,时常让我忘却身外之物。
写作这个爱好,起源于我特别喜欢写写划划的习惯。读书的时候,喜欢随时写下电光石火之间的刹那感受;听课的时候,喜欢记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听讲座的话,也喜欢记下觉得演讲者说得好的地方。在《技术》这门课上,PPTV的创始人姚欣顾问给我们种子班上了4个小时的课,我在这门课上留下了七千多字的笔记,却被刘玉老师批评,说是上课不认真听讲。我只是笑笑而已,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不让我做笔记反而听不好。
事实上,事后我几乎从来没有再去读过这些笔记,我也知道自己几乎不会再去读这些文字,那么为什么我还要这么做呢?一个是听到酣畅处,总是忍不住笔录下来,另一个是因为希望加深自己的印象,一闪而过的想法犹如水面的波纹,稍纵即逝;而把它通过文字这种形式记录下来,仿佛将这个涟漪定格在自己的相机中。无论我以后是否会第二次去看它,但是我有足够的自信,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可以随时找到它,只要我想的话。所以看到有些同学电脑里文件的放置杂乱无章,我常微微蹙眉,心想,以后万一你要找某个东西,像这样子的放置,却又如何找得到呢?
读书笔记的主要意义其实在于一个引子,如果我对曾经读过的某本书没什么印象了,而又想回忆一下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我会去看读书笔记;虽然笔记内容比较杂乱随意,但是对我而言,却是一个帮助回忆的好工具。否则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能慢慢只知书名,具体内容讲什么都不记得了。当时的种种感触都没有留下来,岂不可惜?
于我而言,写作是晚饭后最好的休闲方式,读书是睡前首选的结束这一天的仪式。
(1739W)
幼时家贫,父母没有意识也没有钱送我去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最后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于美术老师三番五次坚持不懈死缠烂打地游说我,我最终在周六周日去了这位美术老师那里学习美术,蜡笔画,水彩,水分,素描,最后一部分的学习是国画,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学到那里,我就上了初三,再没有时间继续学下去。我特别喜欢用一张爱因斯坦的素描作为我的各种社交账户的头像,那几乎代表了可以称为我初中的代表作。我犹然记得那天下午,画画这幅画,我就要准备回家离开了。当时领走之时,还和老师随意攀谈几句。他挺喜欢我这个学生的。老师性杨,名悦来;此生此世,我也就只有一名值得击在心里的美术老师了。后来高考毕业,兴冲冲地给杨老师打电话,请他吃饭,想要庆祝一下。给他点了电话,已经是空号。特地跑去当年学习美术的地方,夕阳洗澡,门板上的蜡笔、水彩之印犹在。大门却是紧闭。问下邻舍,对方颇为轻慢,“那老头早就死了。”
因为来杨老师是小学美术老师,所以来学美术的大抵是小学生,初中生极少。所以小孩子叽叽喳喳,极为吵闹,左邻右舍早就积怨颇深。此时这句话说出来,颇带了几分快意。我愣了一愣,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勉强道声谢,便走了。
每次看到这幅爱因斯坦的素描,在杨老师那里学美术的一幅幅片段,历历在目。不少父母压根不想让小孩来学美术,认为耽误学业,杨老师编了一段口诀,每次课间便教同学诵读。“……莫妒勿占少逞强,学艺须精抓要领,不误主课互促进,博采众优务创新……”当年倒背如流,而今过了10年有余,只记得只言片语了。尤记得寒假之时,我每日必到,屋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往往只有我和杨老师。有些时间我到的时候,杨老师甚至还没有来开门。我蹲在门口,听到他那叮铃铃的自行车的铃声,便知道他来了,不仅满心欢喜,抢上前去。尤记得有次上午开始下起雪来,屋内没有空调也没有暖炉,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开灯,我只好坐在敞开的门口,借着门外的光画画,杨老师的座位在门旁,和我相对,他整理着材料,我独自画着画儿,师生两人相顾无言。中午要走的时候,我已是手足冻僵,铅笔都不好握住了。但是那副画已经画完了,欢天喜地,这些事情完全不放在心上。
写到此处,不仅黯然神伤。曾有人对我的以前的那些画出言相讥,我虽是不想说什么,实则每次心中无法不怫然不悦。
上了初三,周末便没有再去学美术了。我学习美术的时间也就仅仅停留在2004-2008年的四年时间里。参与培训的美术费用,300元/学期。现在看来实在是少的很冷,而那个时候,还要求着父母拿出钱来,让我继续学下去。
(1029W)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对自己要学的专业,对未来要进入的行业,以及对未来要走的路一无所知,那是2013年06月,我17岁。
保研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的大学生活实际上也看到尾声了。我偶尔在踽踽独行时,会将2013年06月份到2016年09月份的这段时间整体地回顾一遍。所有的线索逐渐清晰起来,一件件事情仿佛一粒粒珍珠,被一条线串了起来。
在高考结束之时,我对大学、专业毫无头绪。唯一知道得清楚的便是“武大华科”这两个名词,因为班主任的一套说辞讲了三年,现在不要去想大学的事情,一心搞学习,不管考得怎么样?总归可以读个武大华科。或许有人便要嗤笑了,好大的口气,然而当年情况,的确如此。
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我们被给予3天时间填写高考志愿,志愿里面要填写自己志愿报考的高校,自己志愿报考的专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不寒而栗,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需要在3天之内做下。我认为它的不人性之处,和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没有本质区别。这好比,在你人生的前18年,大谈特谈男女之大防,让你可能连男女的生理构造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突然某一天,在你连爱情都没有经历过的情况下,命令你在3天之内从几名给定的女子/男子中选出一名来,与其结为夫妇。你还没有机会亲眼看看她们/他们,因为她们/他们的家在祖国的各处,你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她们/他们的脾性品格,你对她们/他们的了解也完全来自于别人的评论。这些评论让你眼花缭乱,简直要吐了。终于你在忍受不了之后,大吼一声,老子随便选一个算了。
父母爷奶伯叔婶姨哥姐,其实压根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当然他们知道你擅长考试。他们在什么都知道唯独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的情况下,古道热肠七嘴八舌地给你诸多意见和建议。这并没有关系,因为你很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知道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要什么的人。他们不是你,他们不知道也无可厚非。但是你细细思量起来,却最悲哀地发现,其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要什么。
这就很尴尬了。
在高考填写志愿时,我只知道自己喜欢美术、读书和写作。除此之外,一无所知。无论是对我要填报的大学,还是对我要填报的专业。最后,但是我不可能去做艺术生,也不可能去学甚么文学,最终选择了计算机,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即使现在我还时常回想起2013年的这个决定我未来人生轨迹的夏天。
如果家里的账户上有够我花一辈子的钱,我大概不会去读什么计算机,而去当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上班闲暇时间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想写什么东西就写什么东西,下班回家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过这样儿戏的人生。
在我进入大学之前,父母总是说我,学习不让人操心,以此作为向邻里炫耀的资本。
越到后来,我越发现自己极受家族的关怀。长辈们对我嘘寒问暖,关心我的学习成绩,关心我的身体健康。上了大学之后,只是我突然意识到了,他们其实从来没有关心过我喜欢什么,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想投入到什么样的一番事业中去。因为他们的长辈也从来不关心他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事情。
当我要告别我的本科阶段时,我意识到,我的叛逆的觉醒其实不是在于初高中的青春期,而是在喻家山下的这四年时间里。我学会了阳奉阴违,一面上对长辈的话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一面自己在心里反复考虑,我到底愿不愿意接受他们的观点,如果不接受,我到底想要什么。
在我前17年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我最为遗憾地是我没有机会去了解到我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是什么。学校教育也从来没有打算提供这一点,无论是我的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它们都不在意我未来在什么领域从事着什么样的一份事业,它们只在意我是否在规定的课程中取得了好的成绩。不过如它们所愿,我从实验小学进入实验中学,又从实验中学进入当地最好高中的实验班。
当我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我就在告诉自己,要去寻找自己真正想从事一生的事业,而非只是获取养家糊口的工具。我不为父母读书,也不为父母而活。只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也不确定是否找到了。
我非常羡慕那些在进入大学之前就笃定地认识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同学。也同样很欣赏那些在校期间就找准了方向的同学。
我是在高考之后才拥有了人生第一台计算机和第一部手机。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对于编程是什么毫无概念。我只知道软件工程是和计算机有关的,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专业。结果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写代码。一直到现在,我周围大部分人还持有这种观点,学计算机的必须要喜欢写代码。
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就不会去问做这件事情是否值得。这和爱情颇有些相似,如果你喜欢这个人,你不会去想喜欢这个人是否值得。当你要掂量这件事情是否要做的时候,其实它更大层面上是一件与个人喜好无关的事情了。
我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时,必须要在本科4年的时间里,把这3点弄清。在2017年我离开这里的时候,我要明确未来20年的时候里,我到底要学什么、做什么以及追求什么。
我想,对未来没有想清楚,是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停地变来变去,反复折腾,没有走着直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口。我极有可能就在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
(2036W)
实际上如果让我给高中生建议的话,我不会建议他们来武大华科,我会建议他们选择去北京或者上海读书,即使这个学校的实力比武大华科要差一些。这并不是说华科不好。有人如果借这一点指摘我不爱母校的话,那未免狭隘得紧了。一个大学,多多少少会带着它所在的城市的特性。武汉地处中部,与北京上海相比,未免略显闭塞,本科四年,正是一个人开阔视野的好时候,这个时候就养成了鼠目寸光的习气,不能具有全球视野,未免是件憾事。
寒假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实习。更加意识到了眼界的重要性。眼界凭什么养成,光靠自己学习这个内部因素还不够,还需要环境熏陶的外部因素。我们讲“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如何做出来,靠的便是过人的见识。
大一的时候,由于软件学院氛围的影响,我是倾向于直接工作的。
大二大三,明确了希望留学的,并且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还从自己的积蓄里面拿出2万8千的人民币来,和留学中介签约。又花了数千元参加GRE和TOEFL的补习班。最后又花了几千元参加了几次GRE和TOEFL的考试。从头到尾,没有得到家人一分钱的支持。
大三暑假从美国回来以后,一方面明确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赴美留学的想法,一方面终于屈服于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困难,所以最后选择保研。
转了一圈,这三个念头都有过,都尝试过,最后选择保研这条路。人事已经,毫无遗憾。
(537W)
七、Dian团队与刘玉老师
我在2013年09月01日到华中科技大学注册报到,我在2014年10月17日在喻信注册ID,正式成为Dian团队的一员。我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17岁到21岁这4年时光,我会在Dian团队度过18岁到21岁这3年时光。
我做了一些事情,我参与的一些活动,不是因为我有这个面子有这个能耐,而是狐假虎威,借助的Dian团队的面子,刘老师的人脉。
在Dian团队里,实际上我学到的更多不是技术,而是品质和思考问题的方式。Dian团队的15年实际上是刘老师创业的15年。我已经在团队呆了将近三年时间,Dian团队和刘老师已经密不可分了。就像李彦宏之于百度,马云之于阿里巴巴,马化腾之于腾讯。
Dian团队的其中一个好处,或者说是,吸引大家加入Dian团队的原因之一是,毕业的队员大部分有个好去向。以种子班的同学为例,保研的情况相对于其他实验班而言并算不上好,但是工作的同学还是很有竞争力的,8个人工作,5个去腾讯,3个去华为,平均月薪是为13K,我们班的佛神据说年薪拿到了25W之多。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非常想加入Dian团队。
Dian团队的组织架构。模仿人大代表制度,Dian团队有师生联席会,三位导师和队员代表一起开会,确定团队的大事。其下有导师组、队委会和顾问组。导师组是刘玉老师、刘勃老师、钟国辉老师三位电信学院的老师。队委会分为技术部、行政部和外联部,管理团队日常各项事宜。顾问组是凭借导师的人脉和资源邀请到的一些校友,甚至前校长根叔,来做顾问。这是团队的组织结构,与项目组的结构并不相干,彼此独立运行。
Dian团队有一些很好的制度,其中一些带着深深的刘老师的个人印记,这同时也是Dian团队的文化沉淀。一个历史悠久的组织,必然有其文化的,虽说导师的存在,使得Dian团队并非一个纯粹的学生组织,但是如果没有导师作为线索,Dian团队的结构不可能如此紧密,Dian团队的传承不可能在一茬茬学生中延续下来。利弊共存,也是常理。
刘老师非常强调,开复盘会。团队开的复盘会映射到个人,就是个人在一件事情结束之后的自我反思与总结。前不久读到一篇关于柳传志的演讲,柳老也非常强调复盘的重要性。
总结的经验一定要以文字的形式整理记录下来。Dian团队留下来大量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资料之详细,着实惊人。这一点和我的习惯颇为相符,我小学一年级的课本,现在在家中也是找得出来的。
团队队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好打交道,好脾气。因为不具备这种脾性的人早就自动或者被动离开了Dian团队。Dian团队队员的单兵作战能力未必胜过联创和冰岩,但是讲到团队作战,恐怕还是要略占上风。这一点,我也颇为肯定,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水浒”,凭个人单打独斗做事情的,而是“三国”,拉帮结派,聚报一团,才能有些眉目。
Dian团队实际上是在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也尽量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个很重要,在本科期间就去学习管理者的思维,对未来大家成为管理者而不是被管理者颇有裨益。
凡此种种,不在这里浸淫一年以上,也不可能都体会到。Dian团队自然也有其弊端。但是这里不提也罢。
我相信今后我身上必然会带着华中科技大学和Dian团队给我的烙印,有益之处当加勉,不利之处当改之。
(1233W)
高中的同学老杜和本科期间的同学佛神。这两人分别在我高中时期和本科时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高中期间经历的事情有限,看不出各方面素质,所以也就谈不上佩服之说;本科期间,在我相识的人里面最佩服的便是佛神。
当人与人进行交往时,很多原以为不可能的事情或者没有想到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很是有些意思。
老杜这个人宅心仁厚,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放在我这里,断然没有这么好的心肠。记得高中三年,老杜总是最早到教室的,我一般06点30才到教室,他很可能06点不到就到了。有些同学懒得起早,便托他带早餐,他日日做到,日子久了,托他带早餐的人变多了,有时竟给七八人买早餐,持续数月。有些同学吃腻了,还跟他说,老杜啊,明个儿别买热干面了,给我买份炒粉吧。听到这种事情,我往往冷眼旁观,一言不发。私下里,我问老杜,你这是何必呢?你帮他们带早餐已经是很不错了,他们竟然还挑三拣四,今日吃这个,明天点那个,真个把你当成仆人了么?老杜苦笑,一言不发。
似如此打抱不平之事,也有几桩。班上人并非欺负老杜,只是因为他太过好说话,以是逐步得寸进尺。这也不需提了。
我犹然记得我和老杜相似的场景。那时全班第一次举起来,大家轮流上去自我介绍,我本来就不在意旁人眼光,自我介绍时毫不忸怩,侃侃而谈,是以让老杜觉得有些意思。课间,我一个人在教师外站在阳台上远眺,老杜走过来,问道,你是不是叫这个名字,你的自我介绍,很有意思,我是老杜。两人至此相识。
上体育课时,时常和他谈天说地,我们两人对中国古典书籍颇有些性质,从前朝三代轶事谈到春秋战国诸侯,从到红楼三国水浒到孔孟老庄韩非。胡侃一气,很是畅快。
记得初三运动会上,和他在操场上闲逛。不知怎么的,两人要比划一下蹲马步的能力。当下面对面扎稳马步。不一会,就引来大片吃瓜群众围观指指点点。我心下却是不屑一顾。
后来不久,有同学相告,你和老杜在我们学校的贴吧上火了,满是幸灾乐祸之意。我没有理他。后来慢慢便没有人在我面前提起此事。
从那时起,我这个不顾他人异样眼光的性子大抵就初露端倪。
后来老杜去了武大生科院,又保研中科院微生物所。本科四年,两人平均一年也就见一次面,打一次电话。然则每次见面,都是毫不生分,一如当年。
和老杜的友谊主要是因为兴趣相投。和佛神的相互了解却是因为公事“微弹幕”。
佛神高中参加信息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到软件学院,2014年03月加入Dian团队,我们又一同在大三上学期加入种子班至今。
无论是技术,还是待人接物,亦或是品行人格,我对佛神都是极为赞许。
佛神的女朋友和他高中便在一起了,一起到现在,仍旧感情稳定。大三的时候,佛神的女朋友生了场大病,休学一年。我曾劝佛神宽心,他说道,无论如何,反正我会养她一辈子。这句话比我能够想到的任何的海誓山盟都要感人。
佛神带人接物,从不自私自利。做事情负责尽心。的确算得上是德才兼备。
从2014年12月份开始和他共事,2年有余矣。佛神性子冲淡平和,和他相处的这段时间,感觉自己身上的暴戾之气减少了不少,慢慢性子也开始变得沉稳,没有以前那么浮躁了。
老杜和佛神这两个人,放在我看来,在古代就是可以托付孤儿寡母的人。在人生的2个重要阶段,能够和这样的人朝夕相处,实在是我的荣幸。
(1305W)
种子班不一定是最好的班级,而且种子班是一个有文化和历史传承的班级。因为Dian团队的关系,每年出一本自己的年鉴,从成立之初一直到现在,每年坚持不间断地出年鉴的班级,我想别说是华科罕见,在全国高校里面应该都是屈指可数。
笛笛曾经说我这人运气好,三件事情上都走了运。第一件事,从长白山活着回来;第二件事,加入种子班;第三件事,本科浪荡,却保研了上交。虽然颇有些调侃之意,却是大实话。
种子班从04级开班,到我们13级,已经有10年历史,培养了不到200名学生。我们班15人,每人率各所长,大家都比较好相处,并没有那种刁蛮胡闹之辈。15个人里面,6人保研,一个北大,一个中科院,两个上交,两个华科,2人留学,一个赴港科攻读PHD一个赴美攻读PHD,7人工作,平均月薪13K,也不算太低。
希望我们班15人,20年以后,都能够有所作为,那时再齐聚一堂,虽然韶华不再,但是意气风发,事业小成,岂不快哉?
(375W)
大二上学期到大三下学期的将近2年时间里,佛神和我都花了大量的心血在微弹幕这件事上。别人怎么看待,去评价赚不赚钱,花了多长时间,我并不在意。我自己却觉得,做“微弹幕”这件事情是不亏的。它就像自己的孩子,只怕只有少数父母才觉得抚养自己的孩子是件亏本的事情吧。
微弹幕这件事情上,我有收获,也有牺牲。从短期来看,牺牲大于收获;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认为收获大于牺牲。
微弹幕这个团队中,来了一些人,最终也走了一些人,但自始至终,我和佛神一直把这个事情超前推动下去。我和他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佛神负责了所有技术问题,我负责了除技术外的所有问题。他主内,我对外。如果开玩笑地讲,在这场“过家家”的游戏中,他演“将”,我演“相”。Dian团队中崇尚技术,佛神做的事情被赞为高大上,我做的事情被看做不入流。我也只能一笑而过。
从产品的角度讲,微弹幕最大的问题在于服务器的稳定性,这个问题在2014年12月的时候就有,虽然一直在改进,但是由于使用范围的扩大,发生高并发性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以致于虽然到了2016年12月时,服务器的稳定性相比两年之前提高了数倍,但是仍旧会在某些大型活动中被短时间的大量访问所击溃。
高并发性下,服务器不堪一击。我们这两年来,花了很多时间在用户可以看到的地方做文章,但是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下的功夫还不够。我们一直被三个问题困扰:
1.在短时间有大量弹幕时,客户端软件会出现Bug;
2.在短时间有大量弹幕时,服务器会崩溃,以致于公众平台停止服务;
3.在短时间有大量弹幕时,抽奖页面会因为无法加载全部用户的头像而无法正常使用。
这三个核心问题实际上都是一个问题导致的,我们面对高并发的情况下,无论是服务器端、客户端还是Web端,都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稳定性上不去,严重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我们的技术水平有限。也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让我们日后尤其注意这些方面。
(773W)
森林公园陪伴了我四年。
长跑的习惯源自于初中。初一的时候,参加校运动会,跑800m,两圈跑下来,面色煞白,两股战战,胸口疼的厉害。这个事情极大地刺激了我,于是我决心开始练习跑步。还试过几天,早上跑步上学,家里离学校约有5KM,走走停停跑跑,很是辛苦。但是身体到处是汗,怎么上课呢?于是作罢。
初三的时候,做完早操,班主任让大家去跑步一圈,不少人趁机溜了,而我跑了两圈才回教室。
刚上高一的时候,班主任便让我们晚自习之前去跑跑步,抖擞一下精神。第一周的时候,全班大部分人都去跑步,后来越来越少人去跑步,做了一个学期,去跑步的人寥寥无几。别人跑也好,不跑也罢,与我何干,我也不甚在意。每晚风一般地跑去食堂买晚饭,否则便要排队,耽误时间了。买完晚饭,放在教室里,再去操场上跑三圈,再去教室外面吃晚饭。这样子一晃三年,每天没什么娱乐活动,晚饭之前雷打不动的三圈跑步,便是我一个重要的娱乐项目。这一跑就是三年。
上了大一,加入了远征协会,是打算暑假骑行川藏线的。所以每周要去华科旁边的森林公园跑步拉练。一圈下来8KM,那时候荻帆,元超这些伙伴都还在,大伙一起跑步,起初跑得轻松,还谈笑几句,到了后头,便是实在说不上话得,只是努力调整呼吸,莫要岔了气。
上了大二之后,大一那些伙伴大抵没有再去跑步了;起初还和远征协会的同学一起去跑,大抵是些新面孔,每周都不一样。索然无味,最后干脆开始一个人夜跑森林公园。
大一暑假的时候,也曾和一个同学,两个人一起夜跑。但是次数寥寥无几。
晚上的森林公园里没有路灯,有些道上树木蔽月,黑黢黢的一片,很是怕人。即使到了大四,一个人在森林公园跑步的时候,心中仍旧有些忐忑。是不敢回头看的,听着窸窸窣窣的树枝摆动的声音,偶尔背后会突然起来一阵令人胆寒的凉气,莫不让人神经紧张到了极点的。
高中的时候,跑三圈的时候,我总在对比高中三年,第一圈得意洋洋,很有些不以为意的样子,第二圈感到了沉重,步履渐渐凝滞,到了第三圈,已经仿佛到了鬼门关一般,身体仿佛已经不属于自己,双腿双臂几乎要摆动不起来了。
大学的时候,夜跑森林公园的时候,喜欢把这8KM的距离和慢慢人生路对比。也曾一群人欢天喜地一起奔跑,也曾两个人跑在在月色下,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顶着沉沉夜幕的压力,一个人向着前方的光奔跑,而且不敢回头,也不敢停下脚步,担心一回头就不敢再动弹,担心一停下脚步就再也没有动力跑起来。我知道按照自己的速度,40分钟就可以跑出去,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这短短的40分钟仿佛如同此生的漫长。
(1023W)
这一年时常看到各种新闻或者有人在朋友圈发起的募捐,了解到一些和自己一样刚过20岁的男孩女孩,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绝症。有些甚至是自己的同学,或者同学的同学。这让我开始思考锻炼身体这个问题。
在我17岁之前的时代,同时也是我进入大学之前的日子里,我喜欢的东西都是那些最不需要花钱的东西。素描,只需要铅笔橡皮;写作,也只需要纸笔。我时常遗憾,小时候没有机会去学习乐器;也很遗憾,因为家住的离学校远,很少和同学在放学后一起打篮球踢足球或者其他的运动。我少年时代所不得不从事而最后变为我的爱好的行为,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已是上了大学之后,我喜欢的体育活动,也基本上都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长跑、囚徒健身、骑行或者徒步旅行。
我上大学之前,向在北大本硕连读的一位表哥咨询过大学是什么样的。其中,他谈到了他的生活方式,时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他在北大呆了7年,24岁进入工作岗位。他说,25岁之后就感觉熬不了夜,每天到点就需要睡觉了。
寝室23点熄灯,通常来说我在熄灯之后就睡觉,或者看会书就睡觉。早上07点起床。大一的时候,两个室友熬得很晚,第二天快到中午才起床。我晚上睡觉的时候,被他们俩打搅;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打搅了他们。一度闹得相当不愉快。
一般而言,23点之后,我便关机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人有事找我的话,我通常是极不耐烦的。
(558W)
大一上学期的课余时间花在了笛箫协会;大一下学期的课余时间花在了远征协会;大二上学期开始自己招募队伍出去自驾游;大二下学期在KS舞社学习Hiphop。进入大三,也就是进入种子班之后,开始彻底放弃了社团活动。
大一大二的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学习吹笛子,学习跳街舞,以及徒步旅行、长途骑行、自驾出游,这些都是我高中时间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这四个学期,每个学期参与一个社团的社团活动,很是有些意思。不过结果却是学艺不精,当年或许还可以吹一首《一闪一闪亮晶晶》,而今却是估计连笛子都吹不响了的。当年街舞学习的就不怎么样,而今更是达不到那么迅捷的舞步了。
高中期间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玩意儿,到了本科期间,有所涉猎,也算不枉了。
(305W)
实际上对我而言,理财起始于小学一年级。强烈的理财思想贯穿始终,只是手段不一样而已。我爸曾经对我说,什么都都可以让步,但是财权绝不让步。他从来都不是把工资全部上缴老婆的人。别的方面倒也罢了,在这一点上,他倒的确具有真知灼见。
小学一年级开了第一个账户,那时还使用的是存折,存折用的是我妈的名字,存折保存在她手上,我掌握着密码。
我家里从来没有零花钱这一说,存钱的资金全部来自于自己从日常开销的节省。例如,每天早上的早餐费是1块钱的话,我只买5角钱的炒粉。买一个本子需要8毛钱的话,我报销的时候说1块钱。那个时候存钱需要先通知我妈,然后定期去银行柜台办理存钱。那个时候,每个月或者每几个月去一次银行存钱,对我而言是我最重要的日子。
上了初一之后,我开始把存折也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个时期我的存款终于突破了万元大关,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万元户之后,我那个时候得到了难以预料的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并不来源于花钱,而来源于意识到自己掌握了巨额财富这件事情本身。
上了高一之后,由于对银行的了解更多,我和父母商量,把我的存款从活期改为三年定期,以获得更多利息。但是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理由是,万一什么时候需要用钱呢?
2013年09月进入大学,对于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因为主权的独立,我对自己的财产获得了绝对的掌控权。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以自己姓名注册的账户之后,我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转移资产,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账户上80%的资金转为了1年定期。在我现在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把钱放在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都是相当愚蠢。而在于当时,我却非常开心,我终于实现了这些年的一个宏大愿望。
那个时候我才大一,不满18岁。我曾一度对父母从小告诉我的信息坚信不疑,即不到18岁不能开户,现在才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
从小到大,看到了太多次父母因为金钱而争吵,那个时候我以为是因为家里穷,富人家该不会为这个争吵了吧,实际上我发现自己错了。后来也曾偶然碰到过,条件更好的亲戚家里为金钱争吵的情况。穷人家也好,富人家也罢,为经济问题争吵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不过是金额的单位不一样罢了。
2014年09月,1年定期到期。利息只有几百块钱。我意识到把钱放到银行并非是长久之计。于是在10月份刚从长白山回来,就立马去证券公司开了账户。开始尝试购买股票和基金。
那个时候大盘点数并不高。于是我就好运地遇到了2014年和2015年之交的大牛市,以及随后的6月份的暴跌。从历史上看,中国不健全的股票市场的周期性的暴涨暴跌的周期大约在8年左右。我适逢其时,我进入的时候是暴涨的开始,我抽离大部分资金是暴跌熔断的高潮过后。总的来说,我是小盈的状态,但是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什么也不干,竟然就可以拥有巨大的收益或亏损。尽管市场暴涨暴跌而且我也把资产的90%投入到了股票和基金市场,但是由于本金有限,收益与亏损始终维持在1万人民币以内。与此同时,我在2015年03月正式开始我的金融学的双学位的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刺激之下,我对待金钱的态度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资本只有两类,一类是消费性资本,一类是投资性资本,前者用来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者的目的就是俗话说的“钱生钱”。我的父母显然属于把所有的资产全部作为了第一类的人群。
2015年09月之后,也就是大三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黄金、购买P2P网贷等。目前还没有遇到过一起本金损失或者平台无法兑现承诺收益的情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开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到了2016年06月份,大三结束之时,我已经明确了以后工作方向是金融科技。现在看来,本科计算机,双学位金融的教育背景,也是适应于这个行业的。
再到了2016年09月份,保研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区块链。
钟老师曾经说过,资源匮乏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经济学上也有归纳出了类似的结论,资源丰富的国家可能还没有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GDP高。这种现象在中国和日本两国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财一定要防止恐慌性抛售;而且当所有人说什么会涨或者跌的时候,很有可能事实是相反的。
北京时间11月09日(周三)下午,美国大选结果会出来;因为市场预测希拉里赢面很大,而且下了一个结论,希拉里赢了的话,黄金会下跌,美股会上涨;特朗普赢了的话,黄金会上涨,美股会下跌;
11月08日,我把黄金全部抛售;
11月09日,竞选结果过后,市场预测黄金会暴涨,美股会暴跌,当天的确黄金涨了5%左右,美股跌了2%左右;
这时舆论认为黄金还会涨,所以我这一天又买了一些黄金,把股票全部抛售。因为15点后购买的,11月10日确认;
11月11日(周五)确认赎回;
到了周一(11月14日)的时候,发现黄金连续2天暴跌,而股市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暴跌,我持有的部分股票还出现了比较好的涨势。
原来那些信誓旦旦的分析,都是扯淡。
第一次听到比特币这个名词的时候,是在高中。那个时候晚自习回来,我喜欢一边吃夜宵一边看新闻频道的《国际时讯》。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有一次一个新闻是关于一个男子不小心遗弃了一块硬盘,里面有数千个比特币,总价值超过22万英镑。
但是那个时候我对比特币是什么,毫无概念。也从来没有动过念头去购买它。
2016年09月份确定了保研后的研究方向是区块链。这个时候我开始关注区块链的一大重要应用——比特币。在10月份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小额的购买比特币。当时一个比特币大约600美元。随后它高达37%的上涨速度着实令我惊讶。到了后来一个比特币的价格超过1200美元,随后又暴跌。
由于购买额度小,所以即使我手中的比特币价格翻倍,我也赚不了多少钱。真正让我兴奋的并不是超过100%的年增长率,而是区块链旺盛的生命力。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技术基础,但是区块链不仅仅能够用于比特币。比特币的一路蹿火,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块链的未来,在目前看来还是拥有光明前景的,虽然不排除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出现泡沫。
股票基金不在交易时间不能赎回;定期和P2P极不灵活,虽然避险,但是会被套死;支付宝和余额宝的收益低得可怜,现在赎回也需要手续费了;比特币涨势疯狂,跌起来也是吓人得很;黄金价格飘忽不定,波动也不大;小额资金买外汇也没有太大损益。
这个事情说明,被来势汹汹的新闻裹挟着进行投资行为,很有可能不仅不会赚,还可能亏损;你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觉得什么会涨什么会跌,你要有自己的理由做支撑,如果没有自己的理由的话,当你看到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时,你就会感到困惑,难以抉择。
出于对比特币的兴趣,我的双学位毕业设计的论文题目还定为了《比特币的定价机制》。
(2641W)
我开始关注金融科技中信息安全这个方向,源于发生在自己的父亲身上的一件小事,也是这件事情让我对警察系统和银行系统彻底地失望。父亲的手机感染上了木马病毒,随后银行卡上的钱全部被盗刷干净。
在这个过程中,我与产生消费的企业、被盗刷银行卡的办卡银行以及警方进行了多次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起来最为顺畅的是企业,他们提供反馈的效率也非常之高;其次是办卡银行,他们虽然并不积极主动,但是在我不厌其烦地联系之下,他们也一点点地被推着往前调查,提供我要求的材料;而我联系的警方,是让我极为厌恶联系的一方,给我的感觉,不是他们为受害人提供服务,而是受害人求着他们办事,他们是大爷,我们是孙子。
我对银行系统和警察系统里面的个人并没有成见,而是对整个系统丧失信心。银行倒也罢了,这家银行不好,大不了我可以再换一家;而警察系统却完全不一样,是一种强买强卖的服务性质,纳税人必须缴税以维持警察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纳税人却没有权利从这个系统要求得到纳税人应得的服务。
此事最后不了了之。这也让我非常希望能够把金融科技的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的信息安全上。
(472W)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