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13
周日下午在客厅电脑上玩游戏,后百无聊赖,心里浮躁得很,不知该做什么好,心里暗示:头脑昏昏沉沉不适合看书学习。走进卧室,看到桌子上很乱,既然无心学习,那么收拾桌子不用费脑筋,就整理桌子吧。
桌子上看着堆满了东西,真正收拾起来,就像连连看一样,合并同类项,很快就一层层剥开,露出桌面。一会就收拾好了。看到干净的小桌空荡荡的,不正好放笔记本电脑吗?
从客厅把电脑搬进来,感觉立刻不一样。立刻有一种想学习的冲动。自然打开书看起来。
电脑放在客厅时,由于客厅是开放的空间,感觉写东西静不下心来,受干扰因素太多。而卧室就封闭多了,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真是小小的惊喜。
想起孙瑞雪老师关于“找回儿童的专注力”的体验,顿觉二者有相似之处。她的文章中提到的案例,我看过一遍后,觉得“等待”“自发成长”真是太神奇的力量,于是念念不忘。
一个5岁的小男孩每天都在幼儿园游逛。他处处惹事,不停地打扰其他孩子。他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超过5分钟。
他的专注力被损坏了,耐心等待才是修复的方法。3个多月过去了,他虽然还是四处游荡,但他开始变得安静了许多。
有一天,他在教室里游荡,像以往那样,他拿出钉书机摆弄,按他以前的习惯,几分钟后他就会放弃。
不过,这次他打开钉书机装钉书针的滑道,突然钉书针弹了出来,这个东西一下子把他全部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并使他完全地投入其中。他的探索就此开始……。
他完成这一探索后,满足地长吁一口气,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多小时。其他孩子早已离开,但他对此一无所知……
如此反复几次,他的专注力又慢慢回来了。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脑子里闪出了一些想法。我们在完全放松,头脑没有被任何事物束缚的情况下,会自发地做出一些有益于个人成长的事。或者说人有自发向好的方面发展的特质。
很多人的经历,像上文提到的孩子那样专注力被破坏。儿时在家被管教限制严重,在学校也没有发展出一套自我成长的体系。长大后,工作多年一事无成,迷失了人生发展方向,很是焦虑。
现在流行化解焦虑的办法是报学习班,报网课,学习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学习如何制定目标分解计划,学习如何更快速地读书,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似乎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长的标志,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终身学习者。
结果怎样呢?迷茫照常,焦虑依旧。
如果你也一直处在焦虑状态,反复制定目标计划,反复放弃。那么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成长这件事。
这个角度的核心思想就是:等。
开始写作有一年时间了,从师北宸职场写作到21天写作训练营,我了解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弱点:阅读量太少,积累的素材太少。
发现这一弱点之后,我并没有立即停下参与训练营的脚步,而是继续跟着报名了助教工作和线下课。这两件事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件事:我缺乏的是基本功的训练。
于是线下课结束后,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跟随自己节奏的紧迫性,于是毅然决定不再继续跟营,也不再报课不再报学习班,开始了一段自己随心所欲自发学习的旅程。
由于之前定了一个目标:完成100篇读书笔记。自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填这个坑。
到目前为止两个月过去,我做的事:
人物传记。读完《史蒂夫·乔布斯传》、读完有关三毛的传记和她几乎所有的作品;
武侠小说。读完《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读完1/2)。笔记若干。
追剧。追电视剧一部。
课程测评3章,得到认可。
读乔布斯和三毛,写了很多笔记。从二者传记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早年都有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和一个宽松的家庭成长环境。他们的父母都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爱。他们被允许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任性也被放纵。
乔布斯中学转学,之后选择全美最贵的大学之一里德学院。父母几次倾尽所有满足他的要求。三毛40岁向父母撒娇,因她的一句话父母倾其所有买房子,只为了和她住在一起。
追电视剧过程中,写了若干评论,效果极好。之前我发贴日阅读数都是几百,但发了这部电视剧的评论后,当天就达到3000,还收获了2个点赞,圈了4个粉。
以上所做的这些事,都是在完全自发的情况下,没有设置任何的任务和目标去做的。这两个月我感觉自己过得很充实。一点也没觉得自己不务正业。很少有焦虑感。写评论发贴被认可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让我觉得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经过以上几件事,我得出一个结论,之前我把一个人发展得好,心理素质好归因于他儿时得到了足够的父母的爱。现在我想补充一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儿时有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自发成长,免受打扰。
有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自发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事,只能自己完成这一过程,别人只能部伴,却不能代劳。
宽松环境成长的孩子,内心秩序自我建设比较健全。这样的孩子也更加自律,他们做事的动机是发自内心的。价值观明确,判断力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明确。
而被过度管教和被限制的孩子,内心比较混乱,内心秩序被打乱,自制力差。迫于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做一些事。自己想做的不被允许,被强迫做的做不到位,不开心。毕业走向社会更容易迷茫焦虑。价值观模糊,或价值观建立较晚较慢。
以我为例,儿时被父母管教制得厉害,得到父母的爱又够。虽然有高学历,但一事无成,各方面一塌糊涂。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逃离家乡。
当孩子所有的心思都用来应付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大部分的时间都过得不快乐。哪里有多余的精力自我成长?也不会有多余的精力体验快乐,成长,做美好的事
作为成年人。儿时没有得到很好的自我成长。长大后,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不是应该继续借用外部的力量推动自己成长,而是应该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自己的内心。报班报课便是外部的力量,可以作为完成自我成长之后的补充学习。
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些自由的时间,放空内心。先不要急于找答案,而是慢下来,跟随自己的内心。让心带着你走一段路程。看看会发生什么。
另一方面,鉴于以上,如果你已为人父母,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可以给他更多自由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