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非抛出论点。
无论主食配料是否准备齐当,里约奥运会的乱炖已经揭锅,腾腾热气伴随着鼎沸的人声口哨扑面而来。这是一次竞技体育的盛会,也是网络舆论的狂欢。大家为本国选手遭遇不公判罚而群情激愤,为主办方国旗规格使用错误而积极申诉。欣赏体育竞技,图个乐呵就好了,但为什么在五星红旗升起来时容易鼻头一酸,热泪盈眶?
当然是因为我们带着“立场”来观看比赛。
在奥运会赛场上,我们无法把体育与国别分而论之。奥林匹克体育竞技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国家间的力量博弈。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然有雄厚的国力作为各方面的支撑,带有强烈的国家属性;开幕式有史以来都是以“国家或地区代表团”论之,极少出现代表个人而不是代表国家或地区参赛的情况;而体育健儿更有自知之明,这不是××杯、××联赛,自己身上披的是印有国旗的战袍,身后是亿万双来自本土殷切期望的目光。毕竟在奥运会上,基于国家的“立场”大大增加了体育竞赛的观赏性和受众群。
如果是以俱乐部或运动员个人名义参赛,那么它的“举国性”和“归属感”就不会如此明显,受众也不会如此集中。即使同为歃血亲兄,你支持巴萨,他支持皇马,你赌马刺,我赌热火,在英超或NBA赛场外尚能斗个你死我活,以致兄弟阋墙。这样的联赛之所以容易掀起内讧式球迷大战,盖因缺少了本国立场的支撑,大家的立场选择更松和。影响他们的站队,可能仅仅是源于对某只球队技术或团队精神的赞赏,也可能是因为下注。而当你喜欢的球星在奥运赛场上迎战自家的国家队时,即使有感情倾向,却仍然受制于立场。
不止体育竞赛,我们在很多场合里也常常会因为相左的立场而被扣上“双标”的帽子。你可能拥有绝对的正义感,在网络上面对花样百出的社会新闻有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但生活中一旦代入自己,态度往往就模棱两可了。
你爸开车撞了人,事故责任判定清清楚楚,你是不是当警察的面对你老爸破口大骂,说他不长眼、没人性?纵使你知道情势高下立判,是非界限分明。但当大家都在等待你的态度时,你的态度就代表了你的立场。
曲婉婷为涉嫌重贪极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母亲写歌祈祷。一大部分人跳出来骂曲婉婷吃着纳税人的血馒头长大。可是换个角度,自己母亲被判刑,极有可能接受最严厉的法律制裁,作为子女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希望父母平安也是人之常情,为什么要外人来评价她该不该动这样的恻隐之心?
换个场景,李天一的案子甚嚣尘上之时,大家纷纷讽刺梦鸽竭力为子翻案是垂死挣扎,厚颜无耻,舆论一片群嘲。然而当我把这事当玩笑一样给我爸说起时,他却说了一句连我自己当下也无法判断是非的话:我理解她作为母亲的立场,换作我,也会这样做。
我听罢有些毛骨悚然,这样的话让网友看到是要被拿到砧板上千刀万剐的。假设李天一的案子在法理上确凿充分,无可辩驳。但“子不教,父之过”,你这当家长的非但拒不认错,还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你可曾想过受害人的感受?可见你娃仔的教育失败一定是你造成的,所以教养人一定成为众矢之的。
但我会因此咒骂我爸三观不正么?王八蛋才会。而且为了以正三观,维护我爸,我还会小心翼翼,遵纪守法,努力不让自己成为李天二,让他陷入需要做出这种矛盾抉择的境况中。或者说,我比其他人更理解我父亲的教育方式和话语情境:我那么爱你,你怎么能胡作非为来伤害我的爱?
“立场”确实往往先于“是非”存在。何况有时候是非界限(或者说评判标准)并不分明。
你的直接领导和其他部门领导杠上了,即使你心中有一杆秤,但真正针尖对麦芒的时候,你帮谁?
学校举办班级篮球比赛,你们班男生打得稀烂,在场边的你为谁呐喊加油?
参加辩论赛时随机抽到的正反方,也许观点是他们三观本能拒绝的,但在激辩时也必须死守立场,不能倒戈。
“是非之前,先有立场”,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非抛出论点。你可以把它当作人性之恶,也可以当作人之常情。而我的论点其实很简单:“先看立场,再判是非,然后讲求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关系不是按轻重缓急来分的,而是按思考逻辑来分的。
再拿上面的例子来对照。
李天一的案子,作为李天一的母亲,站在儿子的立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她错在没有判断清楚是非,没有承认自己孩子的的确确违反了法律,给受害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精神损失,更没有给予受害人应得的道歉。这是“是非”的判断错误。
曲婉婷的例子,作为子女,私心向母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也承认了母亲存在违法犯罪行为。但她错在没有替母亲止损,甚至破罐子破摔,一度扬言要用另一则惊天大案来作为报复。这是“方式”错误。
警察办案碰亲戚还会避嫌,裁判遭遇本国比赛也会安排错开,因为理解“人之常情”。就我个人来说,大义灭亲我永远做不到,但我可以通过寻找相较之下更能止损的方式来尽力化解。
复旦大学生投毒案,错就是错。就算是再穷奢极恶的罪犯,法律也会允许律师为他进行辩护。但是罪犯否真的知错认错,是否还在找尽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开脱,是否能够承担起错误的责任,父母能否帮助儿子重塑三观,尽力止损,还被害人一个交代?没有!这才是舆论爆炸的原因。
再回过头来看奥运会。一个霍顿,炸出了千千万万的爱国者导弹;一个嘲讽自家国民“强迫人家道歉”的论调,炸醒了无数国民老公拥趸者的迷梦。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有些人的发言却总是话里带刺,百般刁难?
霍顿对中国游泳选手冷嘲热讽的例子,“是非”在大家看来非常容易判定,使得大家在辩论的时候都有底气。但为什么还会招致一些同胞相嘲呢?
不妨用上述的思考逻辑。
一来,看异议者的立场,如果这些异议者本就与你站在不同的立场(让你们获得归属感的不是同一类事物),那你们没有较量的必要。你跟一个美国人讲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不是对牛弹琴?
二来,看附议者的方式,是否因为行为极端而招致骂名?处理的方式走向极端,难免贻人口实;更何况如果站队的基数过于庞大,偶被人揪出枪头鸟,那只是林子大了,什么智商的鸟都有,你何必责怪自己的立场?你是要当键盘侠,还是写出师表,全靠你的方式。所以当你产生困惑时,应该反思自己的方式,而不用反思自己的立场。
“理解”也是方式的一种。因为立场不同才需要理解,但“理解”不等于接受和认可。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反应,但不等同于我们就要接受别人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就像看官对于我的观点,也会如此思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