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投稿
方法与践行之间究竟有多远?

方法与践行之间究竟有多远?

作者: 躲进小楼看灯火 | 来源:发表于2017-10-20 05:17 被阅读12次

    三年级的儿子,从入学那一天开始,就教给他正确的执笔方法,正确的坐姿。可是,直到现在,我还得时常提醒:脚放平了吗?笔拿对了吗?左手放好了吗?腰放松挺直了吗?得提醒,是因为他做不好。提醒,是为了让他自我矫正。他几乎每次都说,有!当然是在悄悄调整后说的。

    教给同学们读书方法,一本书至少要读三遍,读第一遍时,花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把封面,作者介绍,目录,后记,封底等信息先浏览一遍。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随时随地问过许多孩子,要么拿过他正在看的书,问这本书有几回;要么问你现在在看的书是什么,作者是谁。信不信由你,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回答不出来。这次回答不出,下次再问,还是回答不出。

    分析学生的练习卷时,面对学生对阅读题的解答时,是语文老师的挫败感最强的时候。事件的概括,重点词、重点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人物情感或特点的分析,这些不都有套路吗?我不是把方法讲了好多遍了吗,怎么还错得一踏糊涂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迫使我思考,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练字,读书,或是回答问题,我们教给方法,就是期望孩子能学会,能做到。孩子学不会、做不到时,就容易引发焦虑或责备:明明已经教了,怎么还不懂?这没法教了!怎么学的,这么没用心?怎么会这么笨呢?

    在大人眼里,教与学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我教,你学;我教了,你就会了!在方法与践行之间,同样没有距离。教给方法,就自然应该照做!

    事实上,教,是给出方法;学,是掌握技能。在给出方法跟掌握技能之间,还有很多事儿要做。方法与践行之间,还隔着千山万水,有着无数障碍。

    以写字姿势为例,儿子在幼儿园里拿画笔时,早就养成了随意的习惯,爱怎么握笔就怎么握笔,爱什么姿势作画就什么姿势作画。进入小学,虽然教给他正确的执笔方法,可他的小心眼里,未必把你的正确当正确,人总习惯于把熟悉当真理。就算觉得正确了,要改变原来的习惯谈何容易?家里的随手泡底座挪了位置,我们会一次次拿着水壶,走到原来的地方,等到找不到底座了,才忆起,哦,已经换地儿了。习惯的力量强大到令人吃惊。改变执笔姿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说读书。老师教给读整本书的方法,既科学又实用,但那是教师觉得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在他还没养成新习惯时,他拿起一本书,关注且唯一关注的是故事本身。再说,关注整本书,要付出的是脑力,辛苦。读故事,收获的是故事,有趣。人的本能就是避苦追甜。就像吃饭,明明知道蔬菜有营养,明明知道汉堡薯条可乐不好,可是如果能选择,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不好的,不选择有营养的。

    所以,只教给方法,其实是万里长征才走出第一步。要让方法得到践行,直至成为习惯,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五年级上册练习卷的阅读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能正确完且整答出这道题的,全班不到三分之一。

    事实上,这一题的答题方法是那样简单:本题四分,意味着四个得分点。一,不能去掉。二,回答出竟然的意思。三,结合短文内容说竟然的作用。四,做总结。

    这样的题型出现很多次,老师把方法重复了很多次,可学生的错误仍然继续上演。原因出在哪?我问自己几个问题:

    老师讲了,学生听了吗?

    学生听了,理解了吗?

    学生理解了,记住了吗?

    学生记住了,能应用吗?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讲解的时候,留了个心眼,不唱独角戏,不以讲完为目的,而是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观察结果令自己震惊:

    对老师说的话,听明白的,不到百分五十;不到一分钟,你回过头来再问,还能记完整清楚的,不到百分之十五。老师讲得很清楚,也强调题型很重要,表面上看,全班安安静静的,似乎谁都在听,可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

    如果没听明白,没记清楚,怎么可能改变答题方式呢?

    假如,你讲的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大概听且记住的人数会大大增加。但讲的是纯干货的答题技巧,要让学生听且记,就必须多花心思。

    我于是作了调整,不再一味地讲,而是在关键处,要么提问,要么请同学复述,要么来个抢答。通过提高注意力,变着法子重复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听,都记得住。讲完了,让同学总结,再总结。单单动嘴还不行,还要动手,每说一点,就伸一个手指头。手指头都伸完了,还要追问,为什么是四点?因为这一题是四分。

    信不信由你,这么一场下来,大部分同学记住了。好吧,你们修改自己的答案,修改好不用举手,马上站起来分享。于是,从学生的回答中,还能再发现漏洞或错处,比如,有的同学忘了作总结;有的同学虽结合短文内容,但只写生命奇迹的内容,没提到惊讶的情感。通过分享答案,可以再次调整修改。更重要的是,同学一个个分享答案,就是一次次给后进生提醒,有一些人,确实需要反复刺激才能有收获。

    如此下来,算是解决了“听了”“理解了”“记住了”的问题。也算解决了本题的“能应用”的问题。至于举一反三,还有赖于更多的迁移和强化。

    教给方法,很简单,大部分人都会。但要让所教方法得到践行,就需要多一份关注,多一点方法,多一份耐心。一种方法要得到践行,在学习者身上,要经历:理解,接受,尝试,调整,反复,掌握等一系列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我听了,也明白了,我觉得是对的,我愿意试试,我试了觉得好,我以后还要这样做,我终于做到了。学习者的认同,参与与坚持是达到践行目标的关键。

    可见,从方法到践行,中间的路很长,但如果能够时时关注学习者,注意运用方法,调整策略,就可以大大缩短两者的距离,甚至达到零距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法与践行之间究竟有多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rm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