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十分谦卑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底藏着对某人的怨恨,表面却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巧言今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这里, 又加上了“足恭”一笔,进一步描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 丑恶嘴脸。并且还举出了具体的例证,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心里恨死了你,表面上还和你友好得很,“哥俩儿好啊,三桃园啊……”像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嘴巴说得蜜蜜甜,心里藏把锯锯镰”,其用心奸险,真比那些明火执仗的抢匪不知要歹毒多少倍!难怪得圣人要一再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了,只要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谁又不会对这种伪君子“耻之”呢?
孔子是以仁为标准,来揭示“巧言、令色、足恭”的虚伪。“仁”是人的自性,从理论上说是永远都在的,只是因为普通人受到各种习气的浸染,仁德无法彰显,因此会做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孔子很憎恶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嘴上说得很溜,面貌似乎也很亲善,但你就是感觉他不够真诚,只会一味取媚于人。孔子在这里还拉了左丘明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说明讨厌巧言令色的人并不是他个人的偏见,而是英雄所见略同。
“足恭”,“足”指过头,谦恭固然是美德,但是恭过头就不好了,是不是对别人有所求?否则不需要那样谦恭,所以一个人的“巧言、令色”和过度的恭敬,都不自然,更不是真诚、正直的表现。
“匿怨而友其人”,内心怨憎某人,却还跟他像朋友一样继续交往。我们在社会上也常常碰到这种人,对方心中根本就是恨你,或与你有嫌隙,但是却把真实的内心情感隐藏起来,还跟你交朋友、套近乎,这样的人就很可怕。说不定他在跟你交心的时候,希望从你这边打探到更多的东西,以便将来用来攻击你,这种人是一定要防的。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巧言、令色、足恭”与“匿怨而友其人”的人,这就是当代社会的人情世故。其实,为人真诚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只要撇开各种私利,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歪曲自己,虚伪做人,就会为人所不齿。
今天学习了孔子识人,伪君子的丑恶嘴脸。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