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常规性专长走向适应性专长 ——读《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感悟(二)

从常规性专长走向适应性专长 ——读《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感悟(二)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3-06-19 19:45 被阅读0次

    可能就是这种阅读的混沌,才会让阅读的兴趣倍增。

    第二章——《跨学科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机遇》。主要介绍了“内隐学习和大脑”、“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设计”,而“常规性专长”和“适应性专长”出现在“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设计”这一板块。如果说学习可以从地点来划分的话,那么这里的“常规性专长”和“适应性专长”则是从内容条目的数量来区分的。

    摘录文中对“常规性专长”和“适应性专长”的说明:对于专家学习方式的研究中,现已将专家区分为两类,即常规型专家与适应型专家。常规型专家会发展一组核心能力,并且以越来越高的效率将其应用于他们的全部生活中。与之相反,适应型专家则倾向于不断进化、拓展他们的核心能力,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迎合需求和兴趣的增长,这就常常要求他们探索新的领域,做一个明智的新手,为获取新知识而从头开始努力。两者对应于“常规性专长”(routine expertise)与“是硬性专长”,其中施瓦茨、布兰斯福德和西尔斯(Schwartz,Bransford,&Sears,2005)提出适应性专长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两个主要方面:(1)引导创新或发明的过程;(2)通过熟练的流程获得效率的过程。

    那么对于教师成长而言,常规性专长与适应性专长哪个更重要呢?

    举我的例子来说吧。如今22年教龄,17年教数学,5年教语文(教哪门学科也不完全受我支配)。曾经的我觉得自己既能教语文又能教数学,是非常自豪的事。可是十年前,一位校长如此评价我——老师,你怎么这么不专业哟!很显然,那个时代需要的老师是“常规型”,只需要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有发展。当然,如今的我在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我只是在试着在走“适应性专长”这条路。而我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应该是好事。再看目前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实施“全课程”理念。这种理念倡导:教师的关注点要从学科学习转移到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从关注“知识”转变到关注“人”,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宽厚基础(摘自牛献礼博客)。他们提出全课程理念下备课新思维:着眼学生发展,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人”的成长是多元的,也是充满着无数的可能的,这样一来,教师就必须走“适应性专长”这条路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我只在班主任这块有研究,或者我只在我所教的学科里有研究,这样的话学生在我们眼中始终是一个“残缺”的人。以前强调“一专多能”,现在可能应该是“多专多能”,才能适应教育教学这个岗位。

    其实,常规性专长与适应性专长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适应性专长是建立在常规性专长基础上的,有了常规性专长,才有可能打通适应性专长。否则,即使你跨了多个领域,也只是浅尝辄止的停留,对于成长无多大意义。

    老师尚且如此,学生更是要走“适应性专长”的路。当然,学生要在“越来越快,越来越准确地解决同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常规性专长。”老师必须是高手,可以借助包括一些“脚本”、“图式”、“框架”和“程序”,来帮助学生获得常规性成长。书中还写到:为了增加学生的适应性成长,学习环境应包含多让学生反思与元认知参与的活动,让他们(1)“建构知识”而不仅仅是接受“讲授的知识”;(2)以理论建构与实验为重点进行系统的探究,而不是简单地依循操作过程来寻求某个结论;(3)设计“聪明地工作”环境促使学生创新,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联系实际,发现我在这块上要做的还很多。也许是“脚本”、“图式”、“框架”和“程序”给得太多,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时间和机会太少,这样下去,效率不会提高,连常规性专长都保证不了,更别谈适应性专长了。

    其实,写到这里,内心的混沌还在,认知并不那么明朗。总想着事情都是单列的,却总不能建构一张网络的图表,学习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岂能三言两语就能说清呢?且等着和小伙伴们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常规性专长走向适应性专长 ——读《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感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us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