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翻书2323:《生命的立场》
作者:【丹麦】斯文·布林克曼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可以把它理解成一本围绕人生的意义展开的西方哲学普及书。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值得坚守的10个生命底层逻辑”。而这些底层逻辑,实际上相当于一部西方哲学简史。
一、摘记
1、《了不起的盖茨比》: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各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2、有句话说,“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也许应该换成“我爱你,你与你无关”。
3、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我们,某些事物的存在正是以其本身为目的。之所以说这是艺术对我们的提醒,是因为我们无法将艺术的目的降格为其本身之外的其它任何东西,同时还不消除艺术本身的艺术性。
4、做一个善(道德的)人,要比做你自己更好。这也是因为善(道德的)人,要比做你自己更好。
5、主体:值得坚守的10个生命底层逻辑
A、善:如果我们做某事的目的是这件事本身,那么它一定是至善的。
——亚里士多德
B、尊严:凡事或有价格,或有尊严。
——康德
C、承诺:人是有权利做出承诺的动物。
——尼采
D、自我:自我是一种与其本身相联系的关系。——索伦·克尔恺郭尔
E、真:尽管没有真理,但可以做个真诚的人。——汉娜·阿伦特
F、责任:个人与他人存在关联,必然会将他人生命的一部分握在手中。
——K.E.勒斯楚普
G、爱:爱是一种极其不易的认识,认识到自我之外的他者是真实的。
——艾丽丝.默多克
H、宽恕:宽恕不可宽恕的,才是宽恕。
——雅克·德里达
I、自由:构成自由的,主要是责任,而不是特权。——阿尔贝·加缪
J、死亡:谁学会了死亡,谁就学会了不做奴隶。——蒙田
6、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回应工具化,又如何解答我们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呢?答案就是,亚里士多德要比其他任何哲学家更加致力于建立一种反工具化的思维方式。即便是今天,这样的思维依然有用。我们甚至比较极端地说,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理解是基于一种反工具化主义的,亚里士多德的名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写道:“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7、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有益:一是有用的友谊(以实用为目的);二是快乐的友谊;三是高尚的友谊(以善为基础)。
8、抽空读读《爱弥儿》
9、康德说:“目的王国中的一切,或有价值,或有尊严。”
10、美国著名人生倒是托尼·罗宾斯曾宣称:“成功就是当你想要成功的时候,在你想要成功的地方,与你想要在一起的人,做你想做的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11、尼采:要培养出有承诺特权的动物,这难道不正是大自然母亲为自己设定的意向与人类相关的矛盾任务吗?这难道不是人类自身真正的问题所在吗?
12、1973年小说《像被定罪的男人》
13、自我包含两个事实:一是我们不只能够与我们的心理、身体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二是我们还能够与我们同这些事物相联系的方式联系起来。
14、尽管没有真理,但可以做个真诚的人;尽管没有可靠的确定性,但可以做个可靠的人。
15、身为斯多葛派学者、哲学家、皇帝的马克·奥勒留说:“一切虽随机发生,然行动不可随便。”
16、勒斯楚普:“我们总是会将他人生命的一部分握在手中”。
17、爱丽丝·默多克讲过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婆婆期限不喜欢她的儿媳,因为她觉得年轻的儿媳既没教养又没礼貌。但是因为婆婆自己的修养好,她对待儿媳好到无可挑剔,慢慢地,她对儿媳有了新的看法,她认为儿媳是一个活泼、自然、风趣的人,且对她儿子而言,是一个特别好的伴侣。
倘我们以善来看待这个世界时,不善也会变成善。
18、波特兰·罗素讲过一个故事。1901年的一天,他外出骑单车,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他不再爱他的妻子了(他一共结过四次婚)。于是,他骑车回家,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妻子,还告诉她自己想要离婚。
19、爱与需要宽恕常常联系在一起——你总是伤害你爱的人。
20、尼尔斯·马尔姆洛斯的电影《悲喜人生》
一个得了病的妻子杀死了自己9个月大的孩子,在这个杀人场中被宽恕。
21、蒙田:死亡究竟在哪里等待我们,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我们不妨到处来找一找它。预先设想死亡,就是预先设想自由。谁学会了死亡,谁就学会了不做努力。如果一个人正确理解了失去生命并非邪恶,那么,他的生命中也不再有邪恶。也就是说,懂得如何去死,让我们超越了一切的支配和束缚。
二、心得
一切文字,都有缺陷,倘不能用心体察,终究都是迷人眼之乱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