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课上,同学彼此分享爱好,让我惊讶的是邻座的大哥也喜欢阅读,有了共同话题,那接下来就该聊一点具体内容了,他喜欢历史,恰好合我的口味,这让我不禁有点兴奋。我自诩读过不少书,聊这类话题也该算是信手拈来,讲得风生水起,可以当我抱着这样的想法聊的时候,发现自己所说的几个观点不过是书本的照搬,而且挂一漏万,零零星星谈了几点,整体破碎不堪。这让我诧异,怎么如此?那是读书的时候,看到作者所写,醍醐灌顶,头如捣蒜般同意作者观点,甚是畅快,那为什么这些知识对我而言还是身外之物?并没有进入我的内心深处,进而转换为我自己的一部分,待我需要时,如朝阳般喷薄而出,侃侃而谈。费解!
要想找出缘由,那得把我读书的经历拿出来审视一番才好。我的初心很简单,有兴趣了回去翻翻书,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想着把这本书的内容装进肚子里,所以书刚到书的那股子冲劲是十足的,一下子能翻百来页,可一本书的内容往往不止这个量,我读着读着就倦怠了,翻页的速度慢了下来,前面看的内容也在脑海中逐渐模糊,待我翻到整本书的最后一页,我要做的不是庆贺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是搜肠刮肚组织语言来搞清楚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我本人的特点是外冷内热,表面上不喜欢与人引发争端,但是内容如果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是任你软磨硬泡也是降伏不了的。这时我的那根懒筋又隐隐发作,既然事情有点难了,那罢了罢了,总结吸收的事情暂缓,对我而言,这个“缓刑”就是“无期徒刑”,我极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不去做这事了。这种模式一直重复操作,所以貌似我书读得多,真真进入脑海的屈指可数,悲哀啊!这“纸老虎”的扮相既让我的形象在别人眼里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自己虽然匆匆忙忙,忙碌而无所得,岂不是悲哀至极?愚蠢就像消去不了的雾气般遮挡了我的视线,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走停停,东闯西撞,始终找不到一个稳定的航标。
想起大学有个社团因我是图书馆借书最多的学生要进行采访,幸亏被我婉拒了,是的,内心深处,我是不够格的,那又何必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呢?我要做的是分享实实在在的所得,不是把假大空搬上台面,要让我的话更有价值和力量。
鲁迅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啥闪光点的一生暗淡无趣,这让我痛心又不敢。但要说我总是一股脑地自怜,倒也不尽然,我在手机上悄悄打打的时候,就是在向自己的大脑索取所学到的知识,有了写东西的需求,读书的产量和质量自然升高,我读的时候更多去揣摩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意义,我也会学着赏析,哪怕收获仅仅是每天一点点,那我相信聚沙成塔,这微笑的积累量攒起来也就是一笔不少的财富。想到这儿,我也不能全盘否定自己从前读书的过往,正因为有了些失败经验,我才能知道哪儿有进步空间。希望我早点挤掉那些读书带来那种立马让人聪慧的愚蠢想法,做点实事才是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