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糖有可能变成“砒霜”,太多的爱也有可能变成“伤害”。
老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需要糖,也需要盐,更需要钙。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爱是有界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是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
父母的爱,务必建立在让孩子成为适应社会的社会人之上。
教他规矩,培养品质,锻炼能力,才是真正为孩子好的爱。
说教,使孩子更加叛逆
父母对孩子的说教,多半都是无效的。
作为父母,怎么去做远胜过如何去说。
想要培养出更优秀、健全的新孩子,首先要学着成为更好的新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严苛,使孩子人格受损
严苛的父母,总是对孩子吹毛求疵,要求孩子事事做到最好。
父母太严厉,会让孩子畏难,没有自信,甚至大脑“缩水”。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由孩子达到几分要求决定的。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以及健康的心灵和大脑。
打击,使孩子失去自信
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夸别人孩子时,父母可以张口就来,但到了自己孩子那里,父母总是习惯性打击。
长期被打击的孩子,身上的自信与自我价值感,正在悄悄流失。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父母肯定与鼓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父母要做的,是挖掘孩子的身上的宝藏,而不是打碎孩子闪光的那一面。
放任,使孩子行为不当
教育过程中,千万别指望孩子自觉。
孩子是有惰性的,如果父母完全不管,就是放任孩子一辈子懒惰下去。
真正的静待花开,不是对孩子完全放任,不管不顾。
父母要在心态上保持着希望,在教育上保持着理性,始终与孩子保持着同一步调。
厚望,使孩子焦虑不已
父母的厚望本质就是压力,早已压弯了孩子的脊梁。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为人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焦虑倾斜给孩子,而是要为孩子挡住外界的焦虑。
做好孩子的守护者,在教育中有收有放,这比控制与干涉更需要智慧。
富养,使孩子不能吃苦
给得了孩子优渥的生活条件,却无法给孩子良好的品德、良好的三观、良好的习惯。
送得了孩子上名牌学校,却无法给孩子最需要的爱与陪伴。
教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也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要知道,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大人,而不是一个孩子。父母让孩子能够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勇敢闯荡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功利化,使孩子变得自私
现在的父母,心态很浮躁,功利心也很强,这当然和国情有关。但用成绩衡量孩子的父母,就会养出用成绩来衡量人生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得失心太重,处事本末倒置,只为自己谋利,需求越多欲望越重。
品德教育比分数教育更重要!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正确认识成绩,明白学习与奋斗的意义所在。
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易碎”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管多大都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将孩子困在笼子里,自以为保护得很好,其实是剪掉了孩子的羽翼。
过度保护,孩子无法自立,逐渐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责任感,变成一辈子一来父母的“寄生虫”。
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父母的保护,开始走向自己的人生。
只有放手,让孩子脱离“父母”这个舒适区,他才能见识更广阔的天空,才会有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
言行不一,使孩子价值扭曲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说的话,父母的行为,都被孩子看在眼里。
若父母说话不算数,会让孩子难过,从而失去信任;
若父母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会让孩子迷茫,不知究竟应该怎么做。
父母言行不一,孩子将陷入混乱,在对与错之间苦苦挣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