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之旅

作者: 杨金花_849e | 来源:发表于2019-11-20 21:07 被阅读0次

    这学期,从九月末持续到十一月底的县国培,每周一天,断断续续地开展,令人不胜厌烦和心累。

    还好,苦中有见识,苦中有尝试,苦中有耕耘。

    不论是群文阅读培训,重庆南开中学老师的《西游记》阅读教学示范课,还是研修网中整本书的说课和教学,都让我觉得:不虚此翻的折磨。这真似一束束耀眼的光亮,晃得我这只井底之蛙头晕脑胀;也似一条条鞭子,抽打着我这个保守的教书匠慢慢前行;还似一口口大锅子,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回炉,不得不去面对教学的盲点。

    比如,群文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

    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教学案例,我在语文湿地上倒是整理收藏了不少,但是没有实践过一次。临近县国培的尾声了,我突然想尝试了。

    既然我没有勇气和能力在课堂上实践,那课堂之外呢?弄来耍耍吧。

    学校的说课大赛来了,我去打酱油,把单篇说课弄成群文说课、整本书说课,算是对此次县国培的交待。

    这次说课比赛比较难,现场抽取篇目,现场备课,现场说课。笨嘴拙舌的我有点怯场了,但是想到上个周末艰辛赶做出来的六个课件(说课早已指定了六个篇目),不能因为嘴笨,而让它们全部胎死腹中,不甘心啊!

    我又发挥了做六个课件的苦干精神,来个苦读苦记。

    在大学期间,有一个《背影》说课,我紧张得没有睡午觉,死死地背下来。但是站上讲台,我紧张得成了结巴。指导老师说,说课是说,不是背。

    还是在大学期间,我误打误撞进入了垫江教委的面试,又是说课,说话不利索的我,狠狠地背说课套路。对着镜子苦练,练得脸部肌肉酸痛,也许是我太渴望一份工作了吧。最终,机会垂青了我。

    现在,又和说课杠上了,算是对语文的一份敬畏和痴心吧。

    上完课后,我对着宿舍墙角的镜子练,六个课件的量,接近8000字,真是老虎吞天,无从下口。先背最要紧最难的——群文思想!勉强过关后,再把六个课件读熟。

    星期一下午,我本来没有课,但是晚自习要给孩儿们聊聊简书写作,得做相关课件。可是星期三下午就要比赛了,时间好紧张啊。于是,吃完饭后,说课;下晚自习后,说课;值周过程中,说课;甚至,星期三上午,我占用两节正课时间,拿着手机,在学生娃面前说课。那帮小孩儿可乐坏了,虔诚地给我计时。

    比赛时,我抽到《秋天的怀念》,备课中,我先写整个说课流程,再补充完善各个环节。刚开始,不紧张,后来看到选手们一个个都走向了说课室,我心慌了。最后,我没有写完,硬着头皮上场了。

    比赛中,口干舌燥,简直要虚脱了,还好说了下去。赛后,我请教李宏亮师傅,他的看法是:说课,侧重点在为什么这样教,而我说成是怎样教了。

    没关系,我突然轻松了,嘴也不口渴得难受了。

    2019年11月20日


    附录:

    《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群文说课

    ——献给母亲的赞歌

    说课流程:一、群文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群文思想

    新课标对阅读“非连文本”有明确要求,提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这是从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发展,其意义在于回到阅读的本源,作用显而易见。

    一是自主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是模拟和回应现实阅读情状,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三是改变教学方式,不是又深又细地讲析文章、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而是多读书,丰盈精神,丰富生活积累。

    这正是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语文教育。

    所以,我尝试将《秋天的怀念》单篇说课处理成《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群文说课。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三篇文章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一组课文。

    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通、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的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

    《金色花》是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诗人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调皮地与母亲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母亲之间难舍难分的感情。整首诗歌清新自然,想象力丰富,言语间充满着美好而又真诚的爱,能对学生的情感、生活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荷叶﹒母亲》是冰心女士的一首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时期,三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三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很难,关键是如何品味文字细节中流淌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勾画关键语句,概括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精读,勾画,批注,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单:

    1.三篇文章的生字词、作者简介。

    2.三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3.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记生字词,并用你喜欢的一个至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默读三篇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讨论和小结:如何准确规范地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

    课堂总结:

    概括文章主旨的思路

    (1)文章通过记叙/描写/刻画了……的故事/景物/形象。

    (2)表达/反映/揭示/赞美了……思想/精神/性格/特点/道理。

    (3)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课后作业:背诵

    《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

    《金色花》第一段;

    《荷叶﹒母亲》最后三段。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记美的片段:

    《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

    《金色花》第一段;

    《荷叶﹒母亲》最后三段。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聚焦细节:

    1.《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三个悄悄”,批注:从描写的角度,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2.《金色花》中,讨论:以“假如我变陈了一朵金色花”开头有何好处?金色花附体的孩子和母亲玩了哪些游戏?

    3.《荷叶﹒母亲》中,讨论:荷叶和母亲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讨论归纳:三篇课文,分别描写三位母亲,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秋天的怀念》:直接叙述,娓娓道来;

    《金色花》:想象,富有童话色彩;

    《荷叶﹒母亲》:联想,富有哲理。

    课后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写写你的母亲。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群文说课

    ——一切花语皆情语

    说课流程:一、群文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群文思想

    新课标对阅读“非连文本”有明确要求,提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这是从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发展,其意义在于回到阅读的本源,作用显而易见。

    一是自主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是模拟和回应现实阅读情状,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三是改变教学方式,不是又深又细地讲析文章、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而是多读书,丰盈精神,丰富生活积累。

    这正是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语文教育。

    所以,我尝试将《紫藤萝瀑布》单篇说课处理成《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群文说课。

    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两篇文章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一组课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

    这两篇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创作的一篇典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巧妙地把写实与写意、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充分捕捉紫藤萝这个物象所兆示的内在意蕴,抒发对美之本质深度的追求,对生命意义执著的拷问。无论整体上的谋篇布局还是局部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都可以堪称为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的典范。

    《一棵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反映作者对美好未来、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较为特殊,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学生对这种写作手法虽有接触,但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景与情,物与志如何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阅读,才能逐渐领会文本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勾画关键语句,概括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精读,勾画,批注,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单:

    1.两篇文章的生字词、作者简介。

    2.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3.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记生字词,并用你喜欢的一个至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默读两篇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讨论和小结:如何准确规范地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

    课堂总结:

    概括文章主旨的思路

    (1)文章通过记叙/描写/刻画了……的故事/景物/形象。

    (2)表达/反映/揭示/赞美了……思想/精神/性格/特点/道理。

    (3)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课后作业:背诵

    《紫藤萝瀑布》最后两段;

    《一棵小桃树》最后两段。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记美的片段

    《紫藤萝瀑布》最后两段;

    《一棵小桃树》最后两段。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聚焦细节

    1.《紫藤萝瀑布》中,聚焦第二段、第六段,批注: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体会描写紫藤萝花的繁盛及作者的情感。

    2.《一棵小桃树》中,聚焦第二段、第十段,批注: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体会描写小桃树的坚强及作者的情感。

    3.两篇文章均有插叙,讨论:插叙对描写紫藤萝、小桃树有何作用?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讨论归纳:两篇课文,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课堂小结:

    同:写景状物

    异:

    《紫藤萝瀑布》:借景抒情;

    《一棵小桃树》:托物言志。

    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种植物,并生动细腻的描绘出它的形态,它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中国石拱桥》、《中国桥梁史料》、《夜宿卢沟桥观晓月》群文说课

    ——走访卢沟桥!

    说课流程:一、群文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群文思想

    新课标对阅读“非连文本”有明确要求,提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这是从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发展,其意义在于回到阅读的本源,作用显而易见。

    一是自主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是模拟和回应现实阅读情状,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三是改变教学方式,不是又深又细地讲析文章、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而是多读书,丰盈精神,丰富生活积累。

    这正是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语文教育。

    所以,我尝试将《中国石拱桥》单篇说课处理成《中国石拱桥》、《中国桥梁史料》、《夜宿卢沟桥观晓月》群文说课。

    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体为说明文。《中国桥梁史料》、《夜宿卢沟桥观晓月》则是前者课后积累拓展的文段,三篇文章的节选均涉及到对卢沟桥的介绍和描写。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茅以升以他专业化的精确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有关中国石拱桥历史、形式、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更让我们看到,赵州桥和卢沟桥不为历史风尘湮没的光辉。

    《中国桥梁史料》对卢沟桥的介绍,说明顺序极其清晰,从整体到局部。局部中又清晰地分为桥拱、桥墩、桥面、桥栏,一一进行说明介绍。其中桥栏的说明较为详细。

    《夜宿卢沟桥观晓月》则是一篇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了,通过记叙夜宿卢沟这一事件,用月光、桥下流水的渲染烘托,把卢沟桥诗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抒情散文的感性和说明文的理性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两者语言的表达风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此之前所学的多为记叙文,对说明文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做好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入门指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中国石拱桥》、《中国桥梁史料》,勾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把握卢沟桥的特点,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精读《中国石拱桥》、《夜宿卢沟桥观晓月》,勾画,批注,两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比较两者语言的风格。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单:

    1.三篇文章的生字词。

    2.三篇文章在介绍卢沟桥时,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

    3.前两篇文章与后一篇文章相比,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记生字词,并用你喜欢的一个至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梳理

    默读《中国石拱桥》中卢沟桥的部分、《中国桥梁史料》,批注:文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记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堂总结:

    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列数字:列举……数据,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特点。

    举例子:列举……例子,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记说明方法及作用。

    列数字:列举……数据,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特点。

    举例子:列举……例子,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1.精读《中国石拱桥》中卢沟桥的部分、《夜宿卢沟桥观晓月》,勾画,批注,两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两篇文章写卢沟桥,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讨论归纳: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课堂总结:

    说明文语言风格: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课后作业:

    观察一种你熟悉的物品,从整体到局部,运用至少四种说明方法加以介绍,写成一篇说明文。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群文说课

    ——理想的社会蓝图

    说课流程:一、群文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群文思想

    新课标对阅读“非连文本”有明确要求,提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这是从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发展,其意义在于回到阅读的本源,作用显而易见。

    一是自主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是模拟和回应现实阅读情状,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三是改变教学方式,不是又深又细地讲析文章、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而是多读书,丰盈精神,丰富生活积累。

    这正是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语文教育。

    所以,我尝试将《桃花源记》单篇说课处理成《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群文说课。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则是该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两篇文言文均是传统的经典名篇,均是对理想社会的描绘。

    古代文人志士的社会蓝图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世外桃源”已成为一个人心灵栖息的家园,大同社会则是社会思想家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终极目标。

    《桃花源记》中,诗人“以文为辞”,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但是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品读《桃花源记》、《大道之行》,批注,两篇文章分别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单:

    1.读熟两篇文章。

    2.读熟和识记两篇文章的生字词、注释。

    3.尝试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1.读熟并尝试背诵两篇文章。

    2.疏通两篇文章的文意。

    3.梳理两篇文章的层次。

    第三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读和背两篇文章。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细读《桃花源记》

    1.聊一聊:“这里的……美,你看……”、“桃源乐,乐在……”、“桃源奇,竟然……”

    2.讨论:陶渊明在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细读《大道之行也》

    3.概括:“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4.讨论: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课堂总结:

    做一个诗人:宁静的心灵怀有一个“世外桃源”;

    做一个公民:质朴的行动靠近一个“大同社会”。

    课后作业:

    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群文说课

    ——土地的誓言

    说课流程:一、群文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群文思想

    新课标对阅读“非连文本”有明确要求,提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这是从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发展,其意义在于回到阅读的本源,作用显而易见。

    一是自主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是模拟和回应现实阅读情状,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三是改变教学方式,不是又深又细地讲析文章、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而是多读书,丰盈精神,丰富生活积累。

    这正是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语文教育。

    所以,我尝试将《我爱这土地》单篇说课处理成《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群文说课。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诗歌,《艾青诗选》则是该教材必读的名著之一。《我爱这土地》选自后者,无论是单首诗,还是整本书,都涉及到“土地”这一意象,故整合在一起。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0月,当时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共五十余首,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多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现代诗歌意象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我爱这土地》,达到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艾青诗选》“土地”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单:

    1.读熟并尝试背诵《我爱这土地》。

    2.查阅《艾青诗选》的创作背景。

    3.尝试阅读《艾青诗选》中《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等诗歌。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比一比:四小组分别配乐诵读《我爱这土地》,评选出朗诵之星。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聊一聊:

    1.《艾青诗选》创作的背景;

    2.什么是诗歌意象?

    3.如何理解《艾青诗选》中的“土地”意象?圈点勾画批注。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聊一聊:如何读一本诗集?

    明确:

    1.查阅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语言

    3.把握诗歌意象

    4.批注,摘抄

    课堂总结:

    《艾青诗选》

    语言:形式自由,散而有序

    意象:土地、太阳、农民

    情感:爱国情感、追求光明、悲悯情怀

    课后作业:

    1.以组为单位,设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朗诵方案,小组练习朗诵,下节课比赛诗歌朗诵。

    2.继续阅读《艾青诗选》,并圈点批注。


    《孤独之旅》、《草房子》群文说课

    ——孤独,人生的必修课

    说课流程:一、群文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群文思想

    新课标对阅读“非连文本”有明确要求,提出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这是从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发展,其意义在于回到阅读的本源,作用显而易见。

    一是自主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是模拟和回应现实阅读情状,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三是改变教学方式,不是又深又细地讲析文章、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而是多读书,丰盈精神,丰富生活积累。

    这正是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语文教育。

    所以,我尝试将《孤独之旅》单篇说课处理成《孤独之旅》、《草房子》群文说课。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我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孤独之旅》,而开启《草房子》的阅读之旅。

    《孤独之旅》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草房子》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

    学情分析

    《孤独之旅》、《草房子》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孤独之旅》,梳理出文章情节和主人公杜小康对“孤独”感受的变化。

    教学难点:跳读《草房子》,聚焦红门少年杜小康的成长之旅,从中给你什么启示?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单:

    1.《孤独之旅》生字词、作者简介。

    2.梳理《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

    3.阅读《草房子》中杜小康的部分,梳理红门少年整个的成长轨迹。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十分钟;

    默读《孤独之旅》: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环节:课中二十分钟;

    聊一聊:

    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描写芦苇和鸭群对刻画杜小康心理的变化有何作用?

    第三环节:课中十分钟。

    聊一聊:读一篇小说,我们应该聚焦在那些方面。

    人物、情节、环境。

    课堂总结:

    阅读小说:聚焦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形象为小说的核心。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课中三十分钟;

    跳读《草房子》,聚焦红门少年杜小康的成长之旅,梳理出杜小康六年的成长轨迹。

    第二环节:课中十分钟。

    聊一聊:杜小康的成长故事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课堂总结:

    孤独,人生的必修课。

    课后作业:

    杜小康的故事打动了我们的心房,给他写封信吧,你想对他说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课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ya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