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画一幅画像的话,我觉得大概率是这样的。
首先是外形,孩子到了青春期,大部分家长已人到中年,甚至年过40,皮肤松了,脸上开始长皱纹了,头上也陆陆续续地长出了白头发,虽不至于沧桑,但是与年轻时水灵灵的状态明显有了距离了。
再说内心,与孩子小学时自信满满的状态相比,随着孩子所学内容的加深,对于指导孩子学习这件事情,越来越多的家长底气越来越没有以前充足了,而随着这种优越感的逐步消失,以往“嚣张”的气焰也开始逐渐收敛。
即便对于那些在学业上仍旧有足够的储备和能力指导孩子的家长,他们的态度也开始变得缓和。随着孩子的身高开始猛蹿并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家长,孩子体格的变化无声地提醒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将这些长高长大了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大人来看待。
于是,这些父母对孩子越来越和善,耐心,尊重,从语气,到神态表情,到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甚至说话内容上的遣词造句。
于是,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下的父母,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大多数变得越来越和缓,家中的争吵与战争减少,母慈子孝、太太平平的时刻明显变多。
可是,表面的平静并不代表内心里就没有暗涌。
事实上,决定在学校上晚自习的家长很担心孩子对晚自习这段时间利用得不够好,而没有选择在学校上晚自习,选择在家独自学习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回家后的效率太低,学习时间不够。
同时,优越感的逐步减弱往往也意味着控制权的逐步丧失,对于指挥棒不灵所带来的孩子实际状态与我们心中标准之间的差值,父母们其实是担心甚至焦虑的,只不过这时的父母学会了忍耐,将这种担心和焦虑绝大部分都压在了肚子里,只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表露出来,还是用非常和善、尊重和委婉的方式。
这倒不是说父母就真的怕了孩子,而只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很清楚一点,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易燃易爆品,需要小心轻放,远离火烛。
而外界有关竞争的大量信息时不时地冲击着这些父母已经被攥紧的心,使得他们不断地陷入一轮又一轮的焦虑,却也只能自行消化,无法也不能将其转移至孩子身上。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外表看上去有着中年人的坚毅与沉稳,对孩子越来越温柔了,但在内心里却不时被担忧、焦虑等情绪纠缠,时不时揪着。
别扭,很别扭的一幅画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