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如果你问不同的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什么?可谓是见仁见智,屁股决定脑袋。
你的老板想的是,工作与生活平衡?想也不要想,年轻人就应该拼命干活,别老想着生活。
马云就曾经说,他自己没有实现家庭和生活的平衡,建议大家也别去想平衡这事。「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生活与工作混为一谈之间寻找人生的乐趣,实现人生梦想」,对于阿里员工他的忠告是「把996当成一种福气」。
而你的领导想的是,给你发工资了,还想着偷懒,趁早滚蛋吧。
比如有赞的一位高管在年会上说:「认为工作和生活要分开的,就是和公司文化价值不匹配;如果感觉工作和家庭无法平衡的,建议离婚。」
成功人士却鼓吹,只有工作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比如音乐人高晓松就认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别人家的孩子告诉你,平衡就是把一天24小时过成48小时。
还要告诉你,他怎么做到一边写完报告,一边还辅导孩子写作业,一边在灶台上给爸妈煎药,一边还能看完一本50万字的小说!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居然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02
我看《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就特别羡慕,像达西这种大地主,基本不用工作就有超过1万英镑的年收入,就连乡绅贝内特先生都有2000英镑。这不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财富自由吗?
很多人可能觉得当时英国人的生活都是如书中一般的田园牧歌,每天不用工作,只需要关心爱情、理想、诗和远方。其实不然,《傲慢与偏见》首稿写于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但1811年至1812年被大幅修改,最后在1813年出版。同时期英国已经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了《傲慢与偏见》出版那会,工厂里的劳动者平均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70个小时。
原来工作和生活难以平衡并不是这个时代才有的现象,想象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生活在豪华的庄园里,每天无所事事,只管收租/收利息;而「社畜」们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0小时,收入仅仅只够交房贷/房租,有些甚至只够温饱。
直到1919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国际劳工组织(ILO)通过了第一号公约,规定工业、工厂的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不得超过48小时。之后,很多发达国家一直缓慢而切实地缩短着工时。然而,工作时间减少的趋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突然发生了逆转,工作时间开始变长了。

上世纪初经济学家曾预测,随着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将会不断减少。凯恩斯甚至提出,到21世纪,一旦贫困问题得到了解决,享受闲暇的时代就会到来,人们会为闲得无聊而烦恼。
实际情况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电脑和手机普及后,一方面加速了业务运转,加剧了时间竞争,工作量大幅增加,并且快速发展的全球化使经济活动出现了无国界和24小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因为网络将工作时空和生活时空连接在了一起,工作时间被无限延长。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都面临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问题,其中有一贯工作时间超长的日本和韩国,也有我们忽略掉的美国和英国。
即使是少部分工作时长原本就短的德国和法国,也曾尝试推进一周工作40小时工作制,遭遇大规模工人罢工和示威游行,最终只好维持每周35小时工作制。
一边是资本家希望在维持人力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工作时长,在竞争中夺取优势,一边是出卖劳动力的我们希望维持工作时长,或者对增加的工作时长给予补助(加班工资)。
从榨取剩余劳动价值的角度,也就能理解马云和高管的言论了。尤其在国内语境下,老板和员工的诉求在本质上相互矛盾。你可以随便对身边朋友提平衡工作与生活,但别轻易在老板面前提,他可能会认为你拒绝加班或者要求涨工资。
03
奈吉尔·马什是一位作家,曾是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澳大利亚分部负责人。尽管事业有成,他却被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问题困扰了很长时间,感到压力重重、身体超重,处理不好自己的婚姻和跟四个孩子的关系。
在TED演讲“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几点心得。
1、认清自己的真实境况。
假如你在崇尚996、007的互联网行业,基本上你就和每天跟家庭亲密相处这种生活方式无缘了。无论是弹性工作时间还是育儿假,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2、面对现实,政府和公司不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所有公司在本质上,都想尽可能多榨取员工的价值,同时尽量多逃避责任。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认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重要,那么,就应该承担起掌控和规划自己生活的重任。
3、考虑好要以什么样的时间单位来衡量自己试图实现的平衡。
如果以一天为单位,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做到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同时还照顾好家庭。因此,要把时间单位拉长来做到平衡,比如拉长到一周或一个月,想一想,在某个封闭会议的下午出去喝咖啡的确不可能,但是每周专门给自己留出1个小时的宁静咖啡时间,却很有可能。
4、小事并非无关紧要,重视不起眼的努力。
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意味着要大张旗鼓颠覆自己的生活,而是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小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比如,不一定要花一整天陪孩子去迪士尼乐园,可以选择就陪他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荡秋千也不错。
我是芦苇,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前世界500强HR,目前是专注个人成长与发展、职场与情感领域的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咨询经验500+。
我会陆续将自己工作中、生活中的感悟和干货整理出来,欢迎关注@爱思芦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