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荀子:原本打算辅佐秦国,却被秦昭襄王无情的拒绝,为什么

荀子:原本打算辅佐秦国,却被秦昭襄王无情的拒绝,为什么

作者: 斯文卿相 | 来源:发表于2020-12-21 20:34 被阅读0次

    荀子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辅佐秦国?

    根本上讲,就要从很早很早以前的“封建”说起了。

    一:“封建”的由来

    周武王代商而立之后 ,自认为“奉天承运”,得到天的授权,可以堂而皇之并且合理合法的管理天下,然而,这个天下该怎么管呢?

    靠天子一人,必然不成,盘子那么大,天子就是变成小猪一样的八爪鱼也忙不过来,忙不过来怎么办?

    一个很好很好的办法便应运而生。

    无他,封建,全称封土建国。

    具体做法是,将天下分成若干个小国,如齐、鲁、晋等,分好之后,就像 农村划分责任田似的,边境上挖很深的沟,有条件,沟里边灌水,没条件,沟两边堆土、种树,很怀疑楚汉对峙期间的鸿沟就是这么来的。

    对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就叫做封土,简称为封。

    封好之后呢,派人去那里当国君,称建国,简称为建。

    耳熟能详,后来很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封建就这么来了。

    简而言之,天子将天下分封下去,交给子弟、贵戚、勋臣管理,这些人,就称之为诸侯。

    诸侯呢,跟天子犯一个毛病,也担心地盘太大,一个人管不过来,于是呢,再将手头的地划块分封,交给亲戚子弟管理,当然,由于身份的关系,这回就不能叫封土建国,而应该称之为封土立家,立家的这些人,称之为大夫。

    大夫地盘小了点,彻底解决了天子、诸侯忙不过来的困惑,充其量,归天,也就是卒掉之后交给嫡长子。

    可问题是,依礼,大夫可以有一妻二妾,当然,礼法这么规定,具体操作,那谁知道,总之,大夫可以有很多老婆,自然会生下很多孩子,如齐国田常,不小心生了一百多个,这些孩子当中,除了嫡长子可以依礼继承他的爵位、土地之外,其他孩子怎么办呢?

    二:逐步发达起来的“士”

    还能怎么办?

    只能沦落为士,什么是士?

    没有土地的、最末等的贵族,既然是贵族,那就跟平民不一样,虽然是末等,但依旧可以享受一些贵族的特权,比如娶老婆,庶民一妻而已,但士,虽然比不上卿大夫之一妻二妾,但也可以有一妻一妾。

    《孟子》当中享受齐人之福的齐人,大约就是个士,所以能有两个老婆。但那个士,已经沦落的不成模样。

    偶尔到外边混个肚儿圆,回家还得吹牛人家请客,害的俩老婆相对而泣,认为自己的一生就要毁在这个男人手里。

    一个男人,让老婆难过成那个样子,肯定是不称职的,但凡有点骨气的都要想办法改变,然而,该怎么改变呢?

    如公孙枝一样种田,或者如管仲一样做生意,那毕竟是少数,很多人还得端个架子,不肯操持一些贱业,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好在因为是贵族,所以有识字的机会和权利。

    导致可以读很多书,养成一肚子学问。

    话说这学问,春秋初期是变不成馒头的,但到了晋献公当政以后。

    原本,各国用人都是公族大夫制,即,但凡进入朝廷当官的,必须得是公族后裔,这样一来,很多原先阔过,但现在沦落了的士就排除在选材范围之外。

    然而,晋献公一族因是小宗赶走大宗,即所谓的“曲沃代翼”而夺权。

    他上台以后,就担心公族权力过大,再搞一回他们家走过的路,最终夺了他的江山,担心怎么办?

    三:秦穆公发明了客卿制

    晋献公的办法是,尽逐诸公子,改“公族大夫”为“士族大夫”。

    如荀息、里克、赵衰等原先阔过,但现在没落了的士,就这样,才开始可以理直气壮的抛开身份的顾虑,到朝廷谋个出身。

    当然,晋献公的改革还很不彻底,只局限在国内,唯独到了一河之隔的秦国。

    秦穆公一看,晋献公因改革用人制度而发达起来,那我还纠缠以前的公族大夫制干什么。

    秦国本来就没人,再把自己框在一个小范围内,那跟等死有什么区别。

    不行,我也要改,而且要比晋献公还改的彻底,他怎么改?

    学习晋献公的经验,依旧可以选拔士族人才当官,但这个选拔,不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是开创性的发明了“客卿制”

    即放开怀抱,让外国有才的士也可以到秦国当官,正是在客卿制的影响下,百里奚、蹇叔、公孙枝、邳豹、由余等一批出自虞国、宋国、晋国以及绵竹国的官或者士,走进秦国,为秦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可以说,秦国的兴盛,与毫无偏见的选拔外国的士是分不开的。

    之后呢,随着各诸侯国征伐加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是强大,条件也越来越是放松。

    事已至此,无论什么出身,都可以拿学问换来真金白银,如秦孝公之于商鞅,都可以爵之尊官,与之分土。

    巨大的利益摆在面前,因为需求决定市场的缘故。

    四处游说的士也随之越来越多,这种趋势,起源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达到鼎盛。

    儒家也不例外,他们的创始人孔子,更是四处游说的铁粉,目的都是一样,通过兜售学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儒家的游说之路

    儒家提倡“忠恕”,什么是“忠恕”?

    恕,推己及人,这倒不用多说,关键这个“忠”,讲究的就是心无二心,意无二意。

    表面上看,似乎要像小鸟一样,刚睁眼看到谁就要对谁忠诚,然而,这种良好的品德好像并非从孔子开始。

    因为孔子,鲁国很不如意之后,就开始游说之路,宋、陈、蔡、卫、楚等,好像还有点饥不择食,逮着谁就是谁。

    不过,好像说他饥不择食也不大客观,因为孔子哪里都可以去,唯独没有去晋国和秦国。

    没去晋国,传说是半路上遇到个会揖让的松鼠,这让孔子非常感慨,认为晋连小松鼠都懂礼,礼如此普及,他的学说自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故事虽然荒唐,但里面也不是没有实际内容,最起码可以看出,连孔子都认为,晋国不需要他的学说。

    至于秦国。

    商鞅变法以前,秦孝公自个儿都认为:诸侯卑秦。秦被主流社会抛弃,为什么,认为他们是蛮夷而已。

    孔子始终认为,他的礼是光明正大的夏礼,既然是光明正大的礼,那怎么可以轻予蛮夷。

    所以这个时候,孔子是看不起秦的,所以,即便晋国吃个闭门羹,他也绝不打秦国的主意。

    其后到了孟子,秦国逐步变强,甚至,秦惠文王都可以派公子在官泽大会诸侯,然后带着他们一起朝见周天子。

    有了点霸主的意思。

    这时候呢,山东诸国就不再“卑秦”,而是有点“怕秦”,主流思想一变,儒家便也跟着发生了点变化,于是呢,孟子便放下架子,打起了游说秦国的心思。

    为什么这么说?

    孟子的朋友告子打算去秦国,孟子就问,你打算怎么游说人家的君王呢。

    告子回答,说之以利。

    于是孟子非常恼火,秦国本来就好利,你怎么还说之以利,一个国以利为核心,是不会久远的,不如说之以仁。

    你瞅瞅,若非心里有点盘算,孟子能连怎么说都想的明明白白吗?

    五:尴尬的荀子

    之后呢,告子大约是没按孟子的吩咐办,所以,导致孟子虽然最终没有去秦国,但他说秦国以仁的方略却流传下来。

    终于,有人要试试了,这位儒家了不起的英雄不是别人,韩非子、李斯的老师,荀子。

    有人问,荀子明明是儒家,却为何教出两个法家的弟子呢?

    需要说明的是,给各家贴标签,是东汉以后的事,至于战国,即便是荀子,也不知自己居然成了儒家。

    至于儒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个居然,原因很简单,先秦,儒是句批评人的话,意思就是:说空话的读书人。

    总之呢,秦昭襄王的时候,荀子便放弃谡下学宫客座教授的职务,到秦国游说去了,并希望昭襄王能欣赏他的学说,并给予实践或者是施展抱负的机会。

    谡下学宫,是当时有名的学术机构,如今那里的教授跑到秦国,秦昭襄王自然不敢怠慢,而是热情接待。

    三两回之后,主客之间侃侃而谈, 荀子应该是没有藏私的,然而结果呢?

    大约孔子、孟子都不会想到,儒家居然有如此尴尬的时候,荀子,一代大儒,巴巴的跑到秦国,想辅佐秦国,却被昭襄王直接拒绝,理由是:

    儒者无益于人之

    你这个说空话的读书人,只知道夸夸奇谈,没有一点实用的道理。

    认为他们儒家的学说空而无用。

    事情就能有这么尴尬。所谓: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荀子还是没有找到贾者,也许,这就是当时儒家所面临的处境吧。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原本打算辅佐秦国,却被秦昭襄王无情的拒绝,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ed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