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鬼谷纵横&聚散流沙古代文化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十)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十)

作者: 滨海泛舟2013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20:23 被阅读40次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范睢与秦昭襄王一方面搞掉了秦宣太后和儴侯魏冉集团,从此大权旁落的大秦国重新由秦昭襄王执掌,另一方面,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秦王与范睢制定了影响秦国之后征战的重要策略,那就是远交进攻战略。这两方面的工作,尤其到了后期,对秦国未来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一,秦宣太后和儴侯步入暮年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之前那样意气奋发和高瞻远瞩了,秦宣太后可能一直沉浸在义渠王被杀的情绪当中,无暇顾及朝堂的变化。而儴侯在晚年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封地的扩大和捞取好处,为自己养老和子孙后代过上殷实的生活做了过多的打算,并未将心思放在秦国的发展和争霸上面。尤其到了后期,虽然魏冉也领到了一些战役,比如华阳之战大败魏赵联军,但是取得战役胜利之后,他并没有迅速的扩大战果,在围攻魏国首都大梁不久之后,就撤军了。

魏冉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也没有了当初的勇气和眼光了。可以说,太后与儴侯集团不仅在势力规模上在走下坡路,就是在战略水平和统治水平上,也都大不如前,因此给敌对势力落下了不少口舌。而秦王正值政治、经验和精力旺盛期,此时进行的新老交替,虽然会给秦国内部政局带来动荡,但是秦国整体上的统治集团却没有走下坡路,秦国的统治能力和战略战术水平仍然保持这较高的水平。

其二,远交近攻的战略,是符合当时秦国发展的需要的。从国际形式上来讲,当时的秦国已经成为唯一的霸主,其他诸国已经在没有能力与秦国单挑。在这种傲视群雄的情况下,秦国的统治者的目光已经不是放在做霸主上面了,而是要建立一个大大的国家,一个覆盖所有战国土地的国家。有了这个志向,就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缜密而细致的战略。此时,战国形成了这种格局。秦国独处于一流国家,而且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赵国、齐国、燕国和楚国位于第二集团。而此时的赵国位于第二集团的最前列。而燕国此时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是纸老虎一只,他马上就会现出原形。正在恢复中的齐国也有了觊觎中原的欲望,楚国这个老牌强国也不可小觑。第三集团就是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早已经被秦国摧残的不成样子。

对于秦国来讲,这个世界还很复杂,如果这些国家随便拿出来一个,秦国都不会放在心上,就算韩魏联合,秦国也不会在意。可是如果第二集团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秦国心里还是没底的。齐国当时因为贪宋国之利而触怒了其他各国,导致最后被联军攻破,至今尚未能恢复元气。这一教训,秦国人没有忘记。尤其是现在,秦国处于一流霸主的水平,对其他诸侯国家是大大的威胁,现在秦国基本上是战国各国的第一假想敌,如果秦国处理不好与各国的关系,各国很容易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而粘在一起,合力对付秦国。到时候,秦国的命运就不好预测了。

在这种情况下,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也就是对于那些比较远的国家,比如齐国、燕国等,主要以和平联盟为主,建立友好的盟友关系,这样集中自己的兵力和财力,对付周边的三晋国家——赵、魏、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战略方针。在这一策略下,一方面分化了山东各国,使那些更远的国家安于与秦国的结盟的这种状态而不参与秦国攻伐的事务,另一方面可以让秦国以最少的消耗和最集中的兵力迅速扩大周边的势力范围。我们不是说范睢的水平就一定比魏冉高,因为魏冉当时的战略是针对当时纷乱的局势做出的,而在魏冉制定的战略指导下,才促成了秦国今天的这种大号的局面,魏冉的水平是相当高的。而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又是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提出来的,适于秦国今后的发展。所以,这两个人的水平都很高,他们都是高瞻远瞩的人杰,目光更远更深邃。

在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指导之下,秦国与齐国结交,而集中兵力攻打周边的魏国、韩国和赵国。秦国攻打魏国和赵国,取得了很小的战果,但是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是秦国调整方向,专心攻打韩国。这次调整,再次看出秦国的灵活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攻打韩国,使秦国找到了感觉。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取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韩,取南阳,断绝太行南阳道。四十五年,秦国取十城。也是在这一年,秦国拿下了韩国的野王这个城市,而这个城市又是韩国和上党连接的城市,这个城市的丢失,割断了上当与韩国的联系,上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似乎,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没有别的出路了。如此生死关头,韩国朝堂也是乱作一团,他们已经习惯了被秦国人捏来捏去,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国大军,韩国再一次习惯性的作出决定,将上党割让给秦国,并派人到上党,要求冯亭做好交接的准备。而就是这么一个似乎没有悬念的战争,让另外的一个国家参与进来,从而揭开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最为惨烈的战争——长平之战。

处于绝望边缘的上党郡太守冯亭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看到秦国军队源源不断的集结到城下,上党下一步面临着被秦军攻破屠城的命运,他没有选择逃跑或者投降,而是选择将上党郡送给赵国。这是为什么呢?我考虑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其一,秦国人是十分凶残的,这几十年下来,秦国不仅从韩国人手中拿到了大片土地,而且几十万韩国士兵的头颅成为秦国士兵和将军封官封侯的凭证。秦国人对韩国的摧残和羞辱,另冯亭无法想象如何与秦国合作。

其二,依照秦国的人的惯例,拿下上党就等于将上党的官民的生命教育了秦国人处置,而秦国人一定会屠城邀功,冯亭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郡守,他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其三,在这个时期,唯一能够和秦国叫板而又有些英雄气的国家只剩下赵国。赵国与韩国本同出于晋国,可以说是同气连枝,赵国与韩国很多贵族和重臣交往甚密,并且还有这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于国、于家、于公、于私,此时投靠赵国基本上还是在自己的大家庭里面串门,并不太伤感情,总比把上党交给秦国要好得多。

其四,有可能冯亭已经看出了上党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上党郡基本上占了韩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上党郡丢了,秦国可放心的集中兵力南下攻打韩国首都新郑,以秦国的战斗力和兵力来讲,韩国必然无力防守,国破家亡的日子屈指可数。冯亭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出现。此外,立足于上党,向东可以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向东南,可以征伐魏国的首都大梁,这个战略要地不仅仅是把控着韩国的命脉,也死死扣住了三晋的命脉,此地不可丢。此地一失,紧接着便是三晋的末日。这是秦国之所以看重上党郡的主要原因,也是冯亭从更宏观的层面考虑不想将上党拱手让给秦国人的原因所在。显然,韩国的统治者眼观和胆略被冯亭甩出了好几条街,像这样的人才不能被朝廷重用,可见韩国的没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冯亭没有按照韩王的指示将上党交付秦国,而是派人与赵国联系,研究上党交接一事。而赵国是什么态度呢?他们是怎样应对这个复杂而又艰巨的局面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wqgxtx.html